永州日報訊(通訊員 楊源)「我從4月份至今一直忙活在蔬菜大棚裡,這裡離不開人哩。」日前,在位於新田縣龍泉鎮潭田村蔬菜產業園裡,62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廖廷香告訴筆者,土地流轉出去以後,她每天都在產業園裡做事,除了每月兩千多塊的工資,每年能拿到1萬多元的分紅。
走進潭田村,一幢幢新穎別致的小樓掩隱在青山綠樹之中;百畝荷園裡荷花爭豔、花香四溢,每天都有不少遊客來這裡賞荷觀花,休閒垂釣;鬱鬱蔥蔥的生態菜園圍繞著錯落有致的村莊,進村到戶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構成鄉間綠道網絡;農民文化樂園、農民休閒運動場所、農家書屋、民俗文化室等一應俱全……如今,潭田村已獲得市美麗鄉村示範村、市同心美麗鄉村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潭田田又多,全是荒山坡。以前我們村是窮起叮噹響。現如今,我們村農業生產、豆業加工、水產休閒、荷花觀賞、水果採摘等項目遠近聞名。好多周邊村的人都羨慕我們的好生活,但我知道,村裡能有這樣的發展,多虧了有過硬的黨支部。」18歲就外出打工的樂毅莎深知本村「蝶變」的原因。
潭田村的振興路,是由黨支部變化而催發的「化學反應」。在2017年前,潭田村是新田縣出了名的「問題村」,幹部隊伍渙散,村級事務無序。2017年4月份的村「兩委」換屆,在外經商多年的村民樂茂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樂茂就重點抓黨支部建設,「首先就要抓班子、帶隊伍,大家分工不分家,遇到大事一起商量,逐漸在服務群眾中團結起來,突出黨支部的核心地位,全村風氣明顯好轉。」
班子理順了,全村風氣大變樣。樂茂與村「兩委」成員開始琢磨,怎麼能讓老百姓的荷包鼓起來?
在黨支部引領下,潭田村流轉了全村的土地,以集中打包的方式,引進現代農業,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形式,村民按照保底分紅、生產經營二次分紅和勞務收益等三種模式獲益,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
正在扶貧車間忙碌的尹堂軍告訴筆者,自己主要負責園裡果蔬的種植、採收、加工,每個月收入就有三四千元,同時自己還種植了60畝果蔬。
如今,潭田村已流轉土地1600餘畝,大力發展大豆、蔬菜、水果等種植和特色水產循環養殖,核心區建設有高標準溫室3600平方米,塑料大棚110棟、5.7萬平方米,開展標準化生產,打造農業高科技示範產業園。潭田村又趁熱打鐵,將發展鄉村旅遊與脫貧攻堅有機整合,把村內河域風景與玉峰寺、南門山郊野公園等景點連為一體,建成景觀遊道,重點打造荷花、油葵和桃花林基地,運用農旅結合的模式,讓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旅遊業的同時,村「兩委」將移風易俗相關工作融入日常中,建立「四會一約」制度,紮實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孝老愛親示範家庭」等評選活動,村民們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也有了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