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緊急通知!
福建人近期千萬小心這東西!
福建這個海域檢測發現
含有對人體有害毒素的貽貝!
貽貝,也叫青口
在北方稱海虹
福建等地稱淡菜
是我省居民喜愛的海產品
2017年,福建省曾發生過
貽貝和牡蠣汙染麻痺性貝毒中毒事件!
貽貝
麻痺性貝毒中毒多發生在4-10月份氣溫高的季節,這段時間內,海洋藻類繁殖迅速,有的藻類含麻痺性貝毒,被貝類攝入後,貝類自身不會中毒,但會富集毒素,人使用麻痺性貝毒含量高的貝殼後,就會發生中毒現象。
就在昨天!
福建漳浦縣政府發布通告!
全縣海域禁止採捕銷售貽貝!
漳浦縣人民政府關於
禁止在全縣海域採捕銷售貽貝的通告
根據近期省市有關部門檢測結果表明,我縣部分海域存在含有對人體有害毒素的貽貝。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就有關事項通告如下:
一、即日起嚴禁在我縣海域範圍內採捕、銷售貽貝。
二、海洋漁業、生態環境等部門要加強有關海域貝類檢測及水質監測;市場監管局要加強市場流通監管,嚴禁銷售貽貝;各鄉鎮場要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巡查管控,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廣大人民群眾要遵守通告規定,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三、凡違反本通告擅自採捕、銷售貽貝的,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特此通告。
漳浦縣人民政府
2019年6月10日
福建疾控上月曾發緊急提醒
福建是食用貝類致麻痺性貝毒
中毒高發省份!
據福建疾控:
福建省常見發生麻痺性貝毒中毒的貝類有織紋螺、貽貝和牡蠣。
牡蠣
織紋螺
【麻痺性貝毒】
據檢測,有的貝類體內不僅含麻痺性貝毒,還含有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和河豚毒素中毒症狀相似,均產生麻痺中毒現象。
麻痺性貝毒毒素中毒的最初症狀為唇、口和舌感覺異常和麻木,繼而這些感覺波及到靠近臉和脖子的部分,指尖和腳趾常有針刺般痛的感覺,並伴有輕微的頭痛和頭暈。有時在早期階段出現噁心和嘔吐。中毒稍微嚴重,出現胳膊和腿麻痺,隨意運動障礙,經常有眩暈感。中毒嚴重時,則會出現呼吸困難,咽喉緊張;隨著肌肉麻痺不斷擴展加重,最終導致死亡。中毒致死的突出特點是患者臨終前意識始終清晰。危險期為12~14h,度過此期者,可望恢復。
麻痺性貝毒中毒搶救目前沒有特效解毒藥,只能靠催吐、止瀉等方法對症治療。
麻痺性貝毒耐高溫,通常烹調方式無法去毒。因此,不能寄希望於通過加熱降低毒性。
福建省作為食用貝類致麻痺性貝毒中毒高發省份,建議居民在未來氣溫高的季節,需要保持警惕,密切關注新聞報導,不自行採集高發貝類品種食用,不在非正規超市及集市外攤點購買貝類,發現中毒立即前往醫院就診搶救。
提醒大家注意
關於青口(淡菜)
自5月份以來
全國已發出過預警
人民日報也提醒報導過
全國多產地曾發預警
已發生多起中毒事件
當時
秦皇島發布預警
山海關海域海虹(貽貝)養殖區
貝類毒素預警檢測結果顯示
麻痺性貝類毒素含量升高
超過限值
同一天
河北省昌黎縣人民政府
也發出特別提示:
該縣出現多例
疑似食用海虹造成的中毒病例
近日,我縣部分醫療機構先後接診6例疑似因食用海虹造成的中毒病例,患者初期症狀均為口唇、手腳麻木,後期伴有噁心、嘔吐、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就診患者病情穩定。
縣政府已專門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開展檢測和調查等工作。建議廣大市民近期不要購買和食用海虹,如因食用海虹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特別提醒——
目前赤潮多發期
吃海鮮
應多關注相關突發情況及報導!
趕快來看看
目前福建赤潮最新情況!
福建發布赤潮監測預警信息
加強赤潮災害
防範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就在1周前
媒體相繼報導了突發情況
福建多片海域發現赤潮
並出現魚類大量死亡的事件
引發大家急切關注
那麼,現在呢?
赤潮最新情況來了!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6月7日發布
福建省赤潮監測預警信息:
1、寧德三沙灣養殖區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最高細胞密度為7.93×105個/升,白沙海域和高羅海域分別發現低密度有毒米氏凱倫藻和鏈狀亞歷山大藻,最高細胞密度分別為6.67×103個/升、8.67×104個/升,均低於赤潮基準密度。
2、連江黃岐養殖區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6×105個/升,低於赤潮基準密度。
3、福清高山灣養殖區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最高細胞密度為1.12×104個/升,低於赤潮基準密度。
4、連江東洛島養殖區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東海原甲藻,最高細胞密度為3.45×105個/升,接近赤潮基準密度。
5、平潭沿海養殖區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東海原甲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30×105個/升,接近赤潮基準密度。
6、莆田南日島養殖區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最高細胞密度為1.38×105個/升,低於赤潮基準密度。
據悉:
近段時期,福建省部分近岸海域發生赤潮災害,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按照《福建省赤潮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加強預警監測,加密巡查監視,繼續組織監測機構加強對水產品,特別是濾食性養殖貝類的赤潮毒素檢測。
一旦發現貝類毒素超出限量,及時提請當地政府發布禁止採捕、銷售水產品的通告,並配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做好受赤潮影響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嚴防受赤潮毒素汙染的水產品流通入市。
↑ 上個月,赤潮爆發導致平潭海上養殖的魚類大量死亡
赤潮多發期
吃海鮮多留心,保持警惕
就在2017年6月份
福建就曾發生過
因赤潮導致的貝類中毒事件
泉州石獅:8名人員誤食貝類中毒
2017年6月7、8日
受赤潮影響
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至西岑村海域的
貝類產品受到汙染
發生兩起8名外來務工人員
因撿貝類海產品失誤中毒事件
漳州漳浦:36人吃淡菜中毒
受海洋赤潮影響
2017年6月8日下午
漳州市漳浦縣36名村民疑似食用青蛤後
出現中毒症狀
惠安:三漁民疑撿食淡菜入院
2017年6月12日凌晨兩點多
惠安東橋鎮的三名寧德籍漁民
疑似食用海產品淡菜(貽貝)後
出現嘔吐、四肢麻痺等症狀
被緊急送往惠安縣醫院搶救!
所以,近段時間
多關注此類信息
保持警惕
對此
疾控部門也於近日發出提醒!
近期,我省沿海區域相繼發現赤潮,赤潮將造成海水汙染,影響魚類、貝類等海鮮的質量,食用受赤潮汙染的海鮮,極易引起食物中毒。
為此,提醒廣大市民
赤潮多發期
慎食魚類、貝類等海鮮食品!
海鮮正當季
但一定要科學健康的食用
擴散出去
近期還要當心以下「毒海鮮」!
織紋螺:
麻痺神經、頭暈中毒
福建上月曾有海域
發現織紋螺毒素
眼下正是織紋螺上市時節,就在上月初有報導稱:莆田秀嶼區月塘鎮海域採捕送檢的一批次織紋螺就檢出麻痺性貝類毒素,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第一時間發布預警:禁捕勿食織紋螺。
織紋螺俗稱麥螺、甲錐螺、白螺,是一種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質海底的螺類,我省沿海均有分布。織紋螺體內常含有神經性毒素,食用後可引起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狀。
曾有相關部門檢測,由於海洋環境受到汙染,織紋螺體內一種叫做「石房哈毒素」的毒性大增。該毒素對人體的經口致死量為0.54-0.9毫克,一顆小小的織紋螺很可能就致人死亡。
從外形上看,織紋螺特徵為尾部較尖、細長,約指甲蓋大小,殼面常具有1-3條紫褐色或紅黃色螺帶,肉體為淡黃色。炒熟的織紋螺顏色層次分明,外形小巧。
河豚魚:
有劇毒,千萬別亂吃!
再次提醒各位吃貨:
河豚有劇毒!真的不能亂吃!
河豚,又稱河魨或鰱䰾魚,因其味道鮮美卻含有劇毒,民間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每年3月到5月正值河豚產卵期,其毒性最強,也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發期。
河魨肉質鮮嫩,但內臟、眼睛、血液等含有河豚毒素,宰殺過程中若清除不乾淨,人食用後容易引起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的潛伏期短,死亡率高,一般出現在進食後半小時到三個小時內,發病起初症狀是手指、口唇、舌尖麻木,有刺痛感,繼而發展到四肢麻痺和全身軟癱,心率由加速變緩慢,血壓下降,瞳孔先收縮而後放大,重症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據悉,河豚魚是世界上第二毒的脊椎動物。河魨體內所含的河豚毒素是一種毒性很強的神經性毒素,河魨的卵、卵巢、肝臟、皮、腎、腸、眼、鰓、腦髓、肌肉等部位均帶毒。
河魨毒素比較穩定,不易被一般物理性處理方法破壞,鹽醃、日曬、一般加熱燒煮等方法都不能解毒。目前對河魨毒素尚無有效的解毒藥物。
圓尾鱟:
毒死四個人沒問題!
圓尾鱟的尾巴長於身體,這種圓尾鱟是有劇毒的河豚毒素,不要看這麼小小的這一隻鱟,毒死四個人絕對沒問題。
河豚毒素:是類似於河豚魚的神經毒,曾一度被認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強的非蛋白類毒素,中毒後表現為胸悶、口周麻木、四肢無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致死。
特別提醒
大家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對河豚魚、織紋螺、圓尾鱟及其毒性的認識,防止中毒事件的發生。
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守法經營,自覺做到不銷售、不購買、不捕撈、不加工製作有毒有害水產品。
重要科普:
夏季吃海鮮一定要知道這些
夏季吃海鮮防中毒注意這四點
1
選擇新鮮的海鮮
特別是在挑選貝類時,發現有死太久及變質海鮮一定不要買。
2
吃海鮮時不要大量飲酒
因為飲酒有可能加快本病的發生。
3
不要吃赤潮期捕撈的海鮮
這類海鮮體內寄生的一些微生物含有較多神經毒素。
4
老年人不宜過量吃海鮮
因為老年人對神經毒素的敏感度高,加上體質較弱,很容易因發生中毒而危及生命。
如何選購海鮮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選擇海鮮呢?專家提醒,在選購急凍海產時,應留意店鋪的冰凍設備、以及存放方法是否恰當。
魚和蝦蟹
買海鮮儘量選購活的,因為海鮮腐壞得很快。
尤其是買蟹,死蟹最好不要買來吃。如果熟龍蝦有腥味,則不要吃。新鮮的龍蝦不應該有腥味。
冰鮮的海鮮如有濃烈腥味,即可能已開始變質。
不要吃龍蝦中綠色的「龍蝦肝」。雖然有些人覺得很好吃,但這些器官(肝臟)會儲存著毒素,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
貝殼類海產
蛤蜊、蠔、蚌、蜆之類海產,在烹調之前檢查一下它們的殼是否仍緊閉,否則就要丟掉。
有甲殼的海產,在烹調之前要用清水將其外殼刷洗乾淨。
買新鮮鮑魚、蟶子或象拔蚌等,可用手碰一碰,選取活的、會動的。
貝殼類海產烹煮前,在淡鹽水中浸約一小時,讓它自動吐出泥沙。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原來新鮮的海產反會被其中部分腐蝕了的所汙染。
在烹飪貝類時,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溫下會大大降低微生物汙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風險;避免食用貝類周邊內臟、生殖器及卵子等發黑的部位;儘量減少食用頻率,單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出現海鮮中毒症狀怎麼辦
一旦食用海鮮後發生中毒,首先要馬上撥打120,儘快到醫院處理。
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C較多,多吃有助於肝臟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湯等也可以保護胃腸道,因此在吃海鮮之前吃蔬果、喝點米湯,或可起到輕微的緩解之效。
再次提醒!
海鮮正當季,赤潮多發期
請大家多留意!
重要實用信息,擴散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