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生存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問題,無論處於哪個時代都是大家熱衷探討的話題。其實早在我國兩千年前的《老子》一書當中,就有這樣一段論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很多人看到這裡,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講究規則的,這個規則叫作「道」,「道」則適用於一切。就如同生長在大地上的人就要遵循大地的法則;大地上的一切生長發育又要遵循天時的變化;那麼天時的運轉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道」法;道如果想要運行下去,就需要遵循「自然」。 這是關於人類生存哲學最早的見解。
後來,莊子繼承老子的學說,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謂的「天人合一」也就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需要將「天」生存的哲學跟「人」生存的哲學融為一體。只有當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跟「天」的行為達到自然和諧的狀態時,人類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
漢武帝時,董仲舒將「天人合一」發展為「天人感應」。這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深深影響後世兩千多年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到帝王統治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普通人的下葬。人們日常的所有這一切活動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這樣就衍生出許許多多關於堪輿、五行等研究自然地理狀況和人類生命構造的學科。
尤其是無論帝王在修建自己的宮殿或者是平民在下葬的時候,都會講究一個詞「藏風得水」。從字面上來看,「風水」一詞就顯得非常重要。
其實「風水」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郭璞的《葬經》一書當中。在書中,郭璞提到了「氣」的概念,說「氣」這種東西遇到風的話就會被吹散,遇到水的話就會停下來不再走掉。
判斷一個地方的好壞,就看這個地方能不能把「氣」聚集起來,也就是所謂的能夠「藏風得水」。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以為這又是哪個大師在講玄學。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玄」機,風水也不過是原始人們對於棲息地最為理想的居住模型。
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為了生存繁衍下去,就一定要找到一塊地方定居下來。那什麼地方最適合呢?
首先,搭建房子時,一定要選擇向陽的地方,既然向陽,由於我們處於北半球,只能坐北朝南,這樣自然房屋的朝向就確定了下來。
其次,有房子不是最重要的,北方的冬季通常都會有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來襲。寒流來時,伴隨著大風、降溫、雨雪等自然災害。為了能有效地降低寒冷帶來的損失,居住地的背面一定要有一座高山來抵禦風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地一定要有一條自西向東的河流,這樣便於採集水源。不過河流的形狀也有要求,如果把自己的房屋比作一支箭的話,房屋前面的河流就是一把弓,房屋的背面山地就是箭弦。
弓的位置不恰當,箭就無法發射出去。所以對於河流的選擇,通常都會選擇「正弓水」。這樣理解的話,可以很容易畫出一幅居住的圖片出來,居住在山水之間的住宅既能夠「藏風」,又能夠「得水」,這是人們最理想的居住環境。
由此可以看出藏風得水當中,其實蘊含了最樸素生存哲學「天人合一」,我們既然不能改變自然山水的樣貌跟特徵,就要學會利用它。這也是老祖宗幾千年前就已經留下的經驗和總結,可現代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經常會遇到不知道該不該遵從大自然規律,身體力行去做「天人合一」的事情。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科技如此發達,可以做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那種「天人合一」的做法放在以前可能還能還有用處,放到現在早就不實用了!
對此,你怎麼看待?你認為「天人合一」的理念適不適合在當今繼續得到傳承和發揚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和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