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風」得「水」中,蘊含了最樸素的生存哲學「天人合一」

2020-12-13 浪蕩道僧

導語:生存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問題,無論處於哪個時代都是大家熱衷探討的話題。其實早在我國兩千年前的《老子》一書當中,就有這樣一段論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很多人看到這裡,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講究規則的,這個規則叫作「道」,「道」則適用於一切。就如同生長在大地上的人就要遵循大地的法則;大地上的一切生長發育又要遵循天時的變化;那麼天時的運轉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道」法;道如果想要運行下去,就需要遵循「自然」。 這是關於人類生存哲學最早的見解。

後來,莊子繼承老子的學說,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謂的「天人合一」也就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需要將「天」生存的哲學跟「人」生存的哲學融為一體。只有當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跟「天」的行為達到自然和諧的狀態時,人類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

漢武帝時,董仲舒將「天人合一」發展為「天人感應」。這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深深影響後世兩千多年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到帝王統治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普通人的下葬。人們日常的所有這一切活動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這樣就衍生出許許多多關於堪輿、五行等研究自然地理狀況和人類生命構造的學科。

尤其是無論帝王在修建自己的宮殿或者是平民在下葬的時候,都會講究一個詞「藏風得水」。從字面上來看,「風水」一詞就顯得非常重要。

其實「風水」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郭璞的《葬經》一書當中。在書中,郭璞提到了「氣」的概念,說「氣」這種東西遇到風的話就會被吹散,遇到水的話就會停下來不再走掉。

判斷一個地方的好壞,就看這個地方能不能把「氣」聚集起來,也就是所謂的能夠「藏風得水」。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以為這又是哪個大師在講玄學。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玄」機,風水也不過是原始人們對於棲息地最為理想的居住模型。

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為了生存繁衍下去,就一定要找到一塊地方定居下來。那什麼地方最適合呢?

首先,搭建房子時,一定要選擇向陽的地方,既然向陽,由於我們處於北半球,只能坐北朝南,這樣自然房屋的朝向就確定了下來。

其次,有房子不是最重要的,北方的冬季通常都會有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來襲。寒流來時,伴隨著大風、降溫、雨雪等自然災害。為了能有效地降低寒冷帶來的損失,居住地的背面一定要有一座高山來抵禦風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地一定要有一條自西向東的河流,這樣便於採集水源。不過河流的形狀也有要求,如果把自己的房屋比作一支箭的話,房屋前面的河流就是一把弓,房屋的背面山地就是箭弦。

弓的位置不恰當,箭就無法發射出去。所以對於河流的選擇,通常都會選擇「正弓水」。這樣理解的話,可以很容易畫出一幅居住的圖片出來,居住在山水之間的住宅既能夠「藏風」,又能夠「得水」,這是人們最理想的居住環境。

由此可以看出藏風得水當中,其實蘊含了最樸素生存哲學「天人合一」,我們既然不能改變自然山水的樣貌跟特徵,就要學會利用它。這也是老祖宗幾千年前就已經留下的經驗和總結,可現代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經常會遇到不知道該不該遵從大自然規律,身體力行去做「天人合一」的事情。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科技如此發達,可以做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那種「天人合一」的做法放在以前可能還能還有用處,放到現在早就不實用了!

對此,你怎麼看待?你認為「天人合一」的理念適不適合在當今繼續得到傳承和發揚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和言論。

相關焦點

  • 天人茶共味,人茶天共性,茶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意趣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是中國傳統美學和中國傳統茶文化審美的哲學思想基礎。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和人都是一個天地,前者是大天地,後者是小天地,就如同國和家一樣。二是天人相通。人和自然在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應順乎「天命」,正所謂順其自然,凡事要遵循自然規律,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 天人合一是人類生存的滄桑正道
    天人合一是人類生存的滄桑正道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天人合一」。現代幾乎成了中國人的口頭禪。誰都說,「天人合一」是人類生存的滄桑正道。做不到「天人合一」的人,妄談風水,就是荒誕。但是,人,如何才能將自己置於天人合一的境界呢?中國的《三字經》,私塾時代,兒童無人不知。「三才者,天地人」,也是《三字經》中名句。此言來源於孔子:「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繫辭下》)至於稱天、地、人為三才,按古意,「才」即是能力的意思。那麼,天、地、人都具備什麼能力(才)呢?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文學表達有文學的語言,數學表達有數學的語言,物理化學表達有物理化學的特殊語言,哲學表達也有哲學的語言,天文學的表達也有天文學的語言……總之這個社會上360行,那是行行出狀元的,同時行行都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
  • 有人問:怎樣去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哲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天」是指天道,而天道也不是僅僅指天道,而是一切自然之道。元派認為「天人合一」有三類,分別如下:第一,合於大道,入道無極,也就是佛家講的證悟菩提得大自在。所以,這一等的「天人合一」是超脫的,大無礙,大自在。第二,合於道之用,也就是太極所演化出來的種種規則。無極而太,是謂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象,而有八卦五行,方有世間的一切。而這世間的一切是不可窮盡的,任何一條都蘊含著「道」,這是道用,可以叫做小道。明晰並掌握任何一條小道,都可謂「天人合一」,合於任何小道者必然都是有所建樹,或者是其中翹楚,或者是專家。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從宏觀看,中西哲學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於對待天人關係的態度,其他一切差別都是由此衍化而來。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浙江省「最具」儒家古韻古鎮,八卦水系彰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
    提起「水之鄉」,人們自然會想到它是世界的代名詞,特別是江蘇地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歷史悠久,是江南的代表性河流,江南的每個古水鄉都有它的特色,他們的建築結構都很好地顯示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有些江南水鄉古鎮富聲鼎鼎,建築足球也處處顯示富貴,事實上有一種浙江的景色,其景色不亞於江南
  • 董哲仁:天人合一與生態保護
    現代生態學的哲學基礎應該追溯到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近現代西方佔主導的哲學思想是「天人二分」及「人類中心主義」,這些哲學理念與現代科技進步相結合,強化了人們「徵服自然」「主宰世界」的意識。當代出現的生態危機和資源枯竭迫使人們通過深刻反思,認識到只有樹立「天人合一」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才有可能使人類擺脫困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爭鳴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思想中廣為人知的命題之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易》《尚書》《孟子》等經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其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性觀念,並廣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資源對其進行重新解讀與闡釋,而討論焦點則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關係問題上。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怎樣理解《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釋「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 「天人合一」的生成性解讀-光明日報-光明網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和諧觀的一個基本命題,而「和諧」則是中國哲學乃至中國文化的精髓。理解和諧問題,一般都會論及「天人合一」,而對「天人合一」的解讀,一般又是從「天」與「人」的關係開始。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為什麼要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本課主題】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主講嘉賓】  喬清舉,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教授,兼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不僅是一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 「天人合一」,這是武俠小說裡的一種境界,也是中國的哲學觀念
    一講「天人合一」,大家可能腦子裡馬上蹦出與武功有關的念頭。因為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也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是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
  • 「天人合一」看香港
    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 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為一,這一觀念,中國古人早有認識。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