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坎培拉10月18日電 (記者 王佳可)澳大利亞教育部長克里斯多福·派恩日前在就任後的首次講話中強調,國際教育產業對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與國際間合作非常重要。為此,政府將簡化赴澳大學就讀的海外留學生籤證審核程序,並將「最大限度地增加」他們畢業後在澳的工作機會。
澳大利亞一直是備受海外學生青睞的留學國家,國際教育也是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第四大支柱產業。然而近年來,澳國際教育產業卻逐漸呈現萎縮趨勢。澳大利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國際留學生學費收入達170億澳元(1澳元約合5.77元人民幣),而到2012年時卻下降至145億澳元。在學生人數方面,據澳大利亞移民局統計,2009年學生籤證發放數量約達31.96萬份,而2013年卻下滑至約25.93萬份,下滑率為18.9%。
導致澳大利亞國際留學生數量不斷減少的原因,首先是澳政府自2010年以來收緊籤證政策,嚴格留學生畢業後申請永久或臨時居留等政策限制。同時,德勤經濟發布的研究顯示,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政府對教育產業撥款減少,強勢澳元使學費不斷上漲,以及針對印度留學生的種族歧視事件屢屢發生等原因都導致了澳國際教育產業頻現頹勢。
為恢復澳大利亞在全球留學市場的競爭力,派恩剛剛就任便著力強調國際留學產業的重要性,並承諾將與移民部一起為留學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留學生來源國,中國留學生佔其國際學生總數的29.7%。對此,澳大利亞大學協會執行長貝琳達·羅賓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澳大學正在採取多項政策吸引更多中國學生,例如增添中國學生更加需要的課程,設立中澳研究基金,鼓勵學生開展合作研究項目等。2003年至今,澳大學與中國高校間的合作協議增加了72%,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澳大學的首要合作夥伴。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坎培拉學聯負責人陳蘊哲對本報記者說,與幾年前相比,澳大學現在的確更加主動地與中國高校進行合作。以新南威爾斯大學為例,以往派去中國進行招生工作的代表團通常只有3、4人,而今年10月的代表團則包括了所有學院院長和2名校長在內的十幾人。由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八所大學組成的「八校聯盟」,也正在積極與國內列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籤訂合作協議。與此同時,澳中高校間聯合本、碩、博培養項目,共建重點專業、實驗室的合作項目也比以前有所增加。
此外,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澳元匯率長期走高,在澳每年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上漲至4.4萬澳元,比美國平均高7千澳元,比英國高1.4萬澳元。針對留學生學費是否會下調這一問題,羅賓森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過去幾個月來,澳元匯率已經下跌約20%,希望澳元匯率能在未來繼續走低,從而減少留學生的學費壓力。而陳蘊哲則對記者表示,由阿博特領導的新政府上臺後面臨巨額政府赤字,為吸引海外留學生、增加財政收入,政府有可能會實行刺激措施,削減大學稅收,從而減少學校開支,促使留學生學費的降低。
當問及未來增加的留學生數量是否會影響教育質量時,羅賓森對記者說:「澳大利亞出臺了《海外學生教育服務法案》,在法律方面對國際教育進行規範,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與標準署也對教育質量設立了標準,嚴格把關。」
對此,陳蘊哲對記者表示,面對即將增加的留學機會,中國學生要更加理性和冷靜。雖然澳大學降低了申請門檻,尤其是語言門檻,但澳方大學的培養方針是「寬進嚴出」,有些中國學生語言能力沒達標,聽不懂授課內容,在繳納大量學費和重修費後仍無法畢業。此外,澳大利亞社會沒有很強的大學品牌觀念,「八校聯盟」內的名牌大學更注重理論研究和科研能力,普通大學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更被用人單位所看重,反而就業率會比名校高,這些都是值得中國學生認真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