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AAAAA景區2018/10/25山西忻州市五臺縣
10多年前,曾到過五臺山,只感覺五臺山歷史悠久,建築古老,佛教籠罩。當時五臺山的五臺,未曾登一臺,因為是路過,在臺懷鎮浮光掠影后就匆匆走了。那五臺山的五座高峰上有多少激動人心的風光,有多少高高在上的歷史建築,有怎樣的攀登道路,都不知道。為此,一直惦記了這10多年。
深秋,與同伴穿越太行山,遠赴五臺山黛螺頂。中午,我們28人行攝團隊已經站到五臺山黛螺頂腳下了。攀登黛螺頂需要攀登1000多級臺階。通往頂峰的路叫「大智路」,這條路是臺灣高雄一個寺廟的住持捐款修建的,信仰沒有國界,更不用說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了。上香禮佛的人們行進在山路上,有當地信徒,也有遠道而來的藏民,他們身穿厚厚的藏袍,磕長頭匍匐在臺階上,其虔誠感人至深。她們是從多麼遙遠的地方來的,不得而知,最近的藏民居住區也在甘肅、青海、四川了。千山萬水,信仰的力量。
五臺山在唐代就已經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了,有寺院120座,相當於現代世界的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寺院是什麼?就是精神百科學校,尤其是人生做人的行為規範教育和幸福的啟迪教育,不管是修今生還是修來世,這是重點。
五臺山歷史上香火旺盛一直到清朝,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從傳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皇帝一次次的朝拜文殊聖地五臺山,給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帶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繁榮昌盛。我們看見的五臺山廟宇建築,都是明清以前歷朝歷代留下來的,沒有一座是現代的建築。就憑這一點,五臺山就應該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領袖,應該是世界文化遺產。
冬日的五臺山是寒冷的世界,一片佛國的肅殺與肅穆。在山腳下,嚮導再三提醒:「帶來的衣服都穿上啊,山頂上不僅風大,還很冷很冷哦,看見遠處山峰上的白雪沒,不是一般的溫度啊」。我們接受提醒,帶來的衣服都穿上了,開始上山。黛螺頂海拔2000多米,沿途掩映亭臺,朝拜的人不絕於途,路邊圍欄上鎖滿祈福的銅鎖,橫空的經幡飄蕩在天地間。向上看,在大樹縫隙裡能看見迂迴的紅牆與琉璃瓦。
黛螺頂是一座廟宇建築群,入口的牌樓上「大螺頂」三個大字。真是「高處不勝寒」啊,冷風呼嘯而來,經幡被風吹得啪啪地響,僧人都穿上黃色的棉袍。夏天五臺山被稱作「清涼勝境」,冬天是清涼+清涼,別處只是深秋,這裡已經凍得手拿不住相機了。所以殿前楹聯「一風吹樹如雷吼實乃清涼境界」。實在是清涼到家了。
俯瞰山下,高高的菩薩頂已經是匍匐在地下的寺廟群了,遠處山梁上的積雪形成銀白的雪線,起伏在中天上,那就是五臺山海拔3000多米的「北臺」高峰。在這寒冷的冬日,更顯五臺山的古老與滄桑。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別具一格的古剎。這裡構築華美雅致,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
嗯?這廟宇裡沒有風?靜悄悄,香菸嫋嫋,巨大的香爐,尖尖的塔頂,暖暖的斜陽光影透過門窗,照射進陰影。在五方文殊殿前,碑刻矗立,我仔細辨認碑刻上的文字,那上面刻有乾隆皇帝的詩句:「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呀,這千年不老松就在我身邊啊,仰望,直刺藍天。這就是那好幾個皇帝都來看的黛螺頂不老松啊。最後嘉慶皇帝朝拜這黛螺頂到現在也有200多年了,物是人非。所有帝王的祈願都是心理安慰,永恆的還是永恆,短暫的還是短暫。
五方文殊殿裡擠滿了跪拜的人,五尊文殊菩薩塑像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上供奉的文殊菩薩,金光閃閃。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司智慧。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黛螺頂是五臺山五臺匯聚之所,神聖之至。因為我沒有皈依佛門,看一眼5座文殊菩薩金像,只為信仰感動。不同的信仰只是名稱不同,但是精神內核都是相通的,就像嚮導說得:「你能來五臺山是幾世修來的福報」。我想這福報就是我們能在這寒冷的冬天,在黛螺頂上感受佛教的薰陶,領悟「抱怨會精神在地獄,感恩會精神在天堂」的至理名言。
走出黛螺頂建築群,夕陽西下,最後一線餘暉照射到山下菩薩頂的脊瓦上。高高白塔已經淹沒在大山的陰影裡,風鈴在寺廟的簷角上叮噹作響。
不登上這五臺山的黛螺頂,不在這夕陽裡遠望雪山,不在這裡看古人帝王留下的詩篇,又怎麼能感悟生命的短暫,信仰的永恆呢。就像大雄寶殿前的楹聯「山青雲白隨處可通覺路,松風花語此地儘是禪機」,我等雖不懂「回頭是岸」,卻也受佛教潛移默化,一心向善。
我堅信佛教是給人幸福的,幸福地來到人間,幸福地經驗人生,幸福地離開這收留我們笑容和淚水的人間,迎接新的輪迴。有信仰相伴的人生,一定是沒有痛苦的人生,因為沒有死亡的恐懼,沒有生活的艱辛,沒有貧窮與富貴的對比,精神永遠富有。有人說這與唯物主義相悖,我認為能讓人平靜幸福的主義,就是最好的主義。
夜宿五臺山黛螺頂腳下,晨鐘暮鼓傳來,願天下蒼生都有信仰的幸福。
-
詩與遠方,每日更新,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