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臺山黛螺頂上.「原創」

2020-12-24 奔向千山萬水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AAAAA景區2018/10/25山西忻州市五臺縣

10多年前,曾到過五臺山,只感覺五臺山歷史悠久,建築古老,佛教籠罩。當時五臺山的五臺,未曾登一臺,因為是路過,在臺懷鎮浮光掠影后就匆匆走了。那五臺山的五座高峰上有多少激動人心的風光,有多少高高在上的歷史建築,有怎樣的攀登道路,都不知道。為此,一直惦記了這10多年。

本文作者拍攝

深秋,與同伴穿越太行山,遠赴五臺山黛螺頂中午,我們28人行攝團隊已經站到五臺山黛螺頂腳下了。攀登黛螺頂需要攀登1000多級臺階。通往頂峰的路叫「大智路」,這條路是臺灣高雄一個寺廟的住持捐款修建的,信仰沒有國界,更不用說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了。上香禮佛的人們行進在山路上,有當地信徒,也有遠道而來的藏民,他們身穿厚厚的藏袍,磕長頭匍匐在臺階上,其虔誠感人至深。她們是從多麼遙遠的地方來的,不得而知,最近的藏民居住區也在甘肅、青海、四川了。千山萬水,信仰的力量。

本文作者拍攝

五臺山在唐代就已經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了,有寺院120座,相當於現代世界的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寺院是什麼?就是精神百科學校,尤其是人生做人的行為規範教育和幸福的啟迪教育,不管是修今生還是修來世,這是重點。

五臺山歷史上香火旺盛一直到清朝,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從傳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皇帝一次次的朝拜文殊聖地五臺山,給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帶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繁榮昌盛。我們看見的五臺山廟宇建築,都是明清以前歷朝歷代留下來的,沒有一座是現代的建築。就憑這一點,五臺山就應該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領袖,應該是世界文化遺產。

本文作者拍攝

冬日的五臺山是寒冷的世界,一片佛國的肅殺肅穆在山腳下,嚮導再三提醒:「帶來的衣服都穿上啊,山頂上不僅風大,還很冷很冷哦,看見遠處山峰上的白雪沒,不是一般的溫度啊」。我們接受提醒,帶來的衣服都穿上了,開始上山。黛螺頂海拔2000多米,沿途掩映亭臺,朝拜的人不絕於途,路邊圍欄上鎖滿祈福的銅鎖,橫空的經幡飄蕩在天地間。向上看,在大樹縫隙裡能看見迂迴的紅牆與琉璃瓦。

黛螺頂是一座廟宇建築群,入口的牌樓上「大螺頂」三個大字。真是「高處不勝寒」啊,冷風呼嘯而來,經幡被風吹得啪啪地響,僧人都穿上黃色的棉袍。夏天五臺山被稱作「清涼勝境」,冬天是清涼+清涼,別處只是深秋,這裡已經凍得手拿不住相機了。所以殿前楹聯「一風吹樹如雷吼實乃清涼境界」。實在是清涼到家了。

俯瞰山下,高高的菩薩頂已經是匍匐在地下的寺廟群了,遠處山梁上的積雪形成銀白的雪線,起伏在中天上,那就是五臺山海拔3000多米的「北臺」高峰。在這寒冷的冬日,更顯五臺山的古老與滄桑。

本文作者拍攝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別具一格的古剎。這裡構築華美雅致,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

嗯?這廟宇裡沒有風?靜悄悄,香菸嫋嫋,巨大的香爐,尖尖的塔頂,暖暖的斜陽光影透過門窗,照射進陰影。在五方文殊殿前,碑刻矗立,我仔細辨認碑刻上的文字,那上面刻有乾隆皇帝的詩句:「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呀,這千年不老松就在我身邊啊,仰望,直刺藍天。這就是那好幾個皇帝都來看的黛螺頂不老松啊。最後嘉慶皇帝朝拜這黛螺頂到現在也有200多年了,物是人非。所有帝王的祈願都是心理安慰,永恆的還是永恆,短暫的還是短暫。

本文作者拍攝

五方文殊殿裡擠滿了跪拜的人,五尊文殊菩薩塑像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上供奉的文殊菩薩,金光閃閃。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司智慧。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黛螺頂是五臺山五臺匯聚之所,神聖之至。因為我沒有皈依佛門,看一眼5座文殊菩薩金像,只為信仰感動。不同的信仰只是名稱不同,但是精神內核都是相通的,就像嚮導說得:「你能來五臺山是幾世修來的福報」。我想這福報就是我們能在這寒冷的冬天,在黛螺頂上感受佛教的薰陶,領悟「抱怨會精神在地獄,感恩會精神在天堂」的至理名言。

本文作者拍攝

走出黛螺頂建築群,夕陽西下,最後一線餘暉照射到山下菩薩頂的脊瓦上。高高白塔已經淹沒在大山的陰影裡,風鈴在寺廟的簷角上叮噹作響。

不登上這五臺山的黛螺頂,不在這夕陽裡遠望雪山,不在這裡看古人帝王留下的詩篇,又怎麼能感悟生命的短暫,信仰的永恆呢。就像大雄寶殿前的楹聯「山青雲白隨處可通覺路,松風花語此地儘是禪機」,我等雖不懂「回頭是岸」,卻也受佛教潛移默化,一心向善。

本文作者拍攝

我堅信佛教是給人幸福的,幸福地來到人間,幸福地經驗人生,幸福地離開這收留我們笑容和淚水的人間,迎接新的輪迴。有信仰相伴的人生,一定是沒有痛苦的人生,因為沒有死亡的恐懼,沒有生活的艱辛,沒有貧窮與富貴的對比,精神永遠富有。有人說這與唯物主義相悖,我認為能讓人平靜幸福的主義,就是最好的主義。

夜宿五臺山黛螺頂腳下,晨鐘暮鼓傳來,願天下蒼生都有信仰的幸福。

-

詩與遠方,每日更新,與您分享。

相關焦點

  • 五臺山筆記:不可或缺的黛螺頂
    梁東方即便僅僅從地理上說,從地勢上說,黛螺頂的存在,對於臺懷鎮來說,甚至對於整個五臺山來說都是一個奇蹟。在山川河流之間人類聚集的臺懷鎮,在廟宇鱗次櫛比,建築已經將臺懷鎮之中的小山完全覆蓋住形成了菩薩頂景觀的地方,在清水河的左岸,居然就還恰好聳立著這樣一座近乎直上直下的山峰。
  • 來到五臺山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
    黛螺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東面清水河旁,距臺懷鎮不遠。黛螺頂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院建在山頂上,所以被稱為「黛螺頂」。  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萬曆年間重修。
  • 穿越歷史,帶你走進五臺山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山峰,寺院建在山頂上,佔地面積有將近三千平方米,山門前有一座牌樓一對石獅,風景雅致,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如果要登黛螺頂,有一條路是必經的,那就是大智路。大智路是由善財洞至黛螺頂的一條石階路,並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為該路提名的,該路全長五百多米,共有一千多級臺階,全部由五臺山青石鋪成,大智路的建成,不僅方便了到五臺山黛螺頂朝拜遊覽的佛教徒和遊客,也為五臺山增添了一處新的景觀。
  • 山西五臺山普壽寺僧眾黛螺頂祈福(圖)
    ,很多遊客驚喜地發現,在通往五臺山著名寺院黛螺頂的1080個臺階的大智路上,滿是成群結隊的身著青灰色僧衣、身背行囊的女眾僧人三步一叩的壯觀場景。 高峰毅 攝    五臺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500餘名學員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該學院院長如瑞法師的帶領下集體朝拜五臺山著名寺院黛螺頂,為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祈福的「小朝臺」活動。 焦瑾琦 攝    這次朝聖,也是如瑞法師開創佛學院以來在大年初一組織全體學員連續第23次集體「小朝臺」。據了解,該學院學院在五臺山很少集體亮相,平時大家都在靜心修學,誦經求法。
  • 山西五臺山的黛螺頂,你們去過嗎?
    黛螺頂,是五臺山上很特別的一個古剎,它的高度相當於一百三十多層高的摩天大廈。要想攀登上這古剎,你需要攀登一千零八十級青石鋪就的臺階,對身體和意志也是一種考驗。遠處山頂上依稀可見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黛螺頂這是進入黛螺頂前的一個涼亭,裡面有精美的石碑。一切的艱難險阻就是從這裡慢慢開始。
  • 五臺山寺廟名稱由來之黛螺頂
    黛螺頂五方文殊殿黛螺頂原本是臺懷鎮東面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廟建在山頂,人們便將寺廟也稱作黛螺頂了。黛螺頂最早叫青峰,因遍山青松,滿目蒼翠而得名。後改稱大羅頂,羅本指質地輕軟、經緯組織顯椒眼紋的絲織品,用大羅做山名,以形容山峰的錦繡。再後來,又改稱大螺頂。螺,主要取意於佛教,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佛教殿堂中有一種樂器叫法螺,是用海螺殼做成的,青峰山的形狀就像一個大海螺。其二是佛陀的塑像髮髻為海螺形,稱為螺髻,青峰山的形狀也好像螺髻。大螺頂後又改成黛螺頂。
  • 五臺山:歷史悠久的黛螺頂,曾經得到乾隆的題詩
    五臺山是佛教聖地,歷史非常的悠久而聞名於國內外,很多信仰佛教的人都慕名到五臺山進行跪拜祈禱。而五臺山上的黛螺頂,這一座古剎更是受到人們的景仰和追捧。黛螺頂同時它也有很多的名稱,有的稱為青山頂,也稱大螺頂等等,但是普遍的都會叫它為黛螺頂。
  • 五臺山:有名的景點黛螺頂,來五臺山一定要來這裡的緣由
    有的甚至說還是很靈驗的,而五臺山其中的一個景點叫做黛螺頂,它的原名又叫大羅頂,它是在明代建成的,它位於五方文殊菩薩的一殿,就把它稱為了黛螺頂,而它的後殿大雄寶殿前就有一棵松樹和一棵柏樹。松樹在南邊出一丈,屹立的非常挺拔高度,可以說是要頂天一樣,當時在清朝的時候,乾隆還專門給這個地方寫了一首詩,說這個松樹其實就是黛螺頂發展歷史的一個見證。
  • 五爺廟 黛螺頂 …據說是去五臺山朝拜最靈驗的地方
    五臺山,坐落在山西忻州,去年春天再次造訪這裡。我們是在五臺山車站下車,下車伊始,順口來了一句,五臺山,我又來了。豈料旁邊路過的一老者悠悠的搭了一句,還願來了,令人不禁莞爾。黛螺頂,號稱小五臺,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
  • 世間常說不登黛螺頂,就不算到五臺山,其中的緣由真的太悠長了!
    五臺山的黛螺頂原名又叫做大螺頂,它的建築是明代的,黛螺頂位於五方文殊菩薩像是的一殿,信眾稱黛螺頂、五方文殊殿為」小朝臺」。黛螺頂的後殿大雄寶殿前,今天有一松一柏,柏樹在南邊,圍粗一丈,挺拔的屹立在門前,高度直插藍天。
  • 聖境資訊 五臺山普壽寺尼眾丁酉年正月初一朝拜黛螺頂
    寒風不動朝臺心,歲初拜向黛螺頂。2017年1月28日,農曆丁酉年正月初一下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臺山普壽寺住持、五臺山尼眾佛學院院長如瑞法師帶領全體尼眾和信眾五百餘人三步一拜小朝臺——朝拜黛螺頂。
  • 帶大家看封山後的五臺山,徒步1080級臺階登黛螺頂,祈福文殊菩薩
    五臺山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已經封山20多天了,今天去爬了黛螺頂,帶大家看看封山後的五臺山現在什麼樣子。黛螺頂位於臺懷寺廟群的東面的一座小山峰上,因山形形如大螺(大海螺) ,故名大螺頂。每到春夏,滿山披綠著青,陰翠欲滴,尖尖峰頂,鬱郁吐黛,故又名黛螺頂。從我住的楊柏峪步行半個小時,終於到了黛螺頂腳下。
  • 五臺山的黛螺頂之遊
    昨天冒雨到達 五臺山 住宿地雲漫山居,是 江蘇 人開設的,人氣旺盛,老闆人員好,也熱情,所以賓館很快就訂滿了。老闆還主動接那些非自駕遊的旅客到賓館。晚上氣溫低,室內有地暖,所以感覺挺好。上黛螺頂有三條道,一條是可以走機動車道到達,專門有供遊客乘坐的馬交通工具,一條是索道,還有一條是從山下直 通山 腰寺院的1000臺階路。選擇 石臺 階直接攀登。總共有十二段吧,大部分每段都是一百臺階,也比較陡直,有些累。上臺階就看見兩位信徒,一位長者是一個臺階一叩頭,還有一位大概有四十左右吧,每三階叩一個頭。看來信仰的動力是無窮的。
  • 爬1080級臺階,登五臺山黛螺頂,感受超凡脫俗的時空
    黛螺頂的拔地而起,對於臺懷鎮,甚至對於整個五臺山來說,都是一個絕佳的觀景臺。,正面題「大螺頂」,背面寫「青峰頂」,這都是黛螺頂歷史上曾用過的名字。,在五臺山絕無僅有,也正因如此才讓黛螺頂名揚天下,據說這事還與乾隆皇帝有關。
  • 五臺山香火最旺的是哪座寺廟?答案出乎意料,不是小朝臺的黛螺頂
    五臺山山上山下大小寺廟超過上百座,較大的就有十幾座,那麼,哪一座人氣最高呢?我們先從山下說起,被梁思成稱作「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曾出現在敦煌壁畫的《大五臺山圖》中,寺內的東大殿是中國現存四座唐代木構建築中最大的一座,但這座光環籠罩下的寺廟因地處偏僻,並沒有太多遊客到訪。
  • 這裡是黛螺頂:凡聖同居供養五臺曼殊像,智悲雙運願爾賢哲唯至誠
    黛螺頂一名大螺,又名青峰,重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因中殿內供奉五方文殊像而被世人稱為小朝臺。這裡是很多遊客來五臺山必去的地方。每到春夏,滿山坡綠著青,陰翠欲滴,尖尖峰頂,鬱郁吐黛,黛螺頂即是形象、生動的名稱。從山腳上到黛螺頂,現在有三條路,除了省力的纜車外,還有兩條徒步路線:前山新路就是著名的大智路,一共1080(寓意一千零八十煩惱)級臺階,幾乎每天都有朝聖者從大智路三步一拜朝拜黛螺頂;在索道北側還有一條是古道,最早以前山上所需都是從這條古道運到山頂的。
  • 山西行3,鎮海寺順治出家地,大智路朝聖黛螺頂
    從龍泉寺出來後,我們認為不能再這麼悠閒的逛下去了,得有重點的選擇,因為我們不可能把五臺山所有的寺廟全部逛完,再說我們也不是來朝聖的,只是個普通的遊客,風景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再次回到站牌前,我們決定直接去往黛螺頂。
  • 「遊記」五臺山自駕三日遊
    PS:住宿一定要注意地點,如果不開車的話,儘量選在五爺廟附近,出行會比較方便,五臺山比較有名的寺廟,基本都在五爺廟附近的,儘管我們自駕,可也只在最後一天開車去了東臺,平時都是靠步行。Day2路線:五爺廟—殊像寺—黛螺頂—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第一站:五爺廟門票:免費,無免費香。
  • 虛雲老和尚關門弟子紹雲長老參訪五臺山黛螺頂
    虛雲老和尚關門弟子紹雲長老參訪五臺山黛螺頂2016年7月5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初二)下午,禪宗泰鬥上虛下雲老和尚的關門弟子,現已年近八旬的上紹下雲長老在弟子的護持下登上黛螺頂,朝拜了五方文殊,受到了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黛螺頂寺住持上昌下善大和尚及寺內僧眾的熱烈歡迎。
  • 五臺山免首道門票啦,快來消夏避暑吧
    「五臺山自2020-07-15日開始對全國遊客免首道門票啦~」看到這個消息非常讓人振奮和開心~五臺山又被稱作「清涼山」,氣候寒涼,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7至8月最熱,正午時段最高也只有30度,早晚的話是20度左右,舒適宜人~非常適合夏天來避暑~五臺山歷史悠久,文化和景觀遺址隨著時間的沉澱積累,每個人感受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