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分為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它的歷史感與現代感被西灣大橋、澳氹大橋、友誼大橋自然地連接起來。澳門半島上聚集了大三巴、炮臺、玫瑰堂等文化景點,步上長長的階梯,仰望大三巴在天空中曲折的剪影;登上大炮臺,從不同的視角俯瞰澳門美景;街道上狹窄的石子路,盤根錯節的榕樹,觸手可及的斑駁牆壁,巴洛克式的雕花裝飾,都藏著澳門訴不盡的故事。
澳門玫瑰堂
玫瑰堂玫瑰堂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位於澳門的市中心。教堂於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以玫瑰聖母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神父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鑽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進行了重建。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教堂旁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福隆新街
福隆新街,是澳門半島中區的一條古老的街道,歷史約有幾百年。福隆新街曾經是商業繁盛的地區,包括鄰近的福榮裡、福寧裡、蓬萊新巷、清和裡、白眼塘等。1932年,香港禁娼之後,澳門娼妓蓬勃,直至1940年代,澳門才先後禁娼及毒。當年,以上商業活動在福隆新街也很著名。澳門福隆新街的建築群,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國青樓建築群,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這裡也是澳門博彩業的發祥地之一,故這一帶既曾熱鬧繁華,亦經受過磨難,可謂歷盡滄桑。
亞婆井前地
「亞婆」或「阿婆」意即老婆婆,由於粵語的「亞」和「阿」乃同音字,因此很多粵語命名之地名經常出現「亞」與「阿」互換字的情況。澳門官方使用的名稱為亞婆井前地。「亞婆」意即老婆婆。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為亞婆井,葡文意思是「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