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庵 (妙喜庵)▼
地點:日本京都市乙訓郡大山崎町
建造年代:公元1582年
設計者:千利休
妙喜庵茶室又稱作「待庵」,是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所創建的草庵風格的茶室。也是利休唯一留下來的茶室,一座只有兩張半榻榻米大小的喝茶之所。
了不起的事物,不一定就要大到嚇人才行。但如此狹小的茶室,賓主之間的行為,只比公共汽車上好一點點,因為早已超過人類心理上舒適空間所能忍受的距離。在「待庵」中主客只能坦誠相見,無法掩飾。也正因如此,一切舉止都必須得宜完美,不得輕疏,與其說喝茶,勿寧說修行。
茶室的入口不是門,僅僅只是一個比狗洞略大的小口,無論皇親國戚或尋常百姓凡進茶室者,皆需屈膝卑躬,低下頭鑽進茶室,無一例外。
眾人皆平等。當年豐臣秀吉等也只能如此爬進爬出。茶室門口有刀架,武士視為生命的刀,到此也必須解下。
入口和刀掛這兩樣設計,無形中透露出利休所期待的世界:人活著,坐只需半張塌塌米,睡只需一張塌塌米,如此而已。
從此觀念看來,待庵算是寬敞舒服了。在嚴禁裝飾的茶室中,只準放兩種東西,簡單的插花和禪意的茶掛。當你彎下腰,鑽進茶室,一抬頭,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裡,只見到一朵花,而有一點陽光,灑在花瓣上,旁邊是一句簡單的禪語書法,這是何等光景?
這是一種無須說明即可感受的禪意。茶人和利休都懶得說話,一切盡在此中。
如庵▼
如庵是織田信長的親生弟弟、知名大茶匠織田有樂齋創建的茶室。織田有樂齋從年輕時就師從被譽為日本茶聖的千利休,是「利休七哲」之一。
地點:愛知縣犬山市御門先
建造年代:400多年前
設計者:織田有樂齋
織田有樂齋69歲的時候,從政府職務中隱退下來,把京都建仁寺中一處僧人的隱居場進行了改造做成了茶室如庵。
精美的設計和獨特的世界觀被盛讚為名席,1936年被指定為了國寶。1972年移建至現在的地方,周圍有有樂齋建造的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的舊正傳院書院、根據古圖復原的元庵等,形成了名為「有樂苑」的庭園。有樂苑是春天的櫻花和秋天的紅葉都極美的名園。茶室如庵內部在春季和秋季對外開放。
密庵▼
地點:京都府京都市北區紫野大徳寺町53
建造年代:公元1325年
設計者:小堀遠州
大德寺創建於日本鎌倉年間(公元1325年),位於今日本國京都市北區,是洛北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其中尤以茶道文化而聞名。
小堀遠州是江戶時代初期著名茶人兼造園名匠,並且經過茶、禪的艱苦修行,獨創了遠州流茶道。大德寺龍光院內「密庵席」就是他指導建設的。日本茶道有許多流派,最古老的是自千利休沿承下來的千家流,已有將近500年的歷史。
千利休的弟子吉田織部,為了迎合豐成秀吉的趣味,把千利休處的茶道加以改良,淡化了原有「閒寂茶」的淡雅低調,加入許多武士喜愛的誇張絢麗的元素,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武家茶道,被稱為織部流。
吉田織部的弟子當中,有一位以多才多藝而著稱的了不起的人物,對日本的茶道和造園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名字叫小堀遠州,由他創立的茶道,稱為遠州流。
小堀遠州是日本歷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藝術家,最為重要的貢獻是開創了日本庭園藝術的新格局--'借景式庭園',即藉助庭園之外的自然風光來映襯庭園的布局。
下面進入今天文章主題!
觀景長廊 | 一道禪意的風景 ▲
01.
50米長廊的禪靜茶室
上海禧玥酒店
項目位於上海保利浦東濱江禧玥酒店一層,人來人往的接待處兩側,鋪陳開安靜茶室,組成總約50米的長廊,落地玻璃營造出連續性框景的效果,緩步其中,所見連成一幅長卷。
線性視覺有助於營造氛圍,但場地狹長的特點令視角過窄,設計師需要解決現有條件造成的問題,同時滿足空間造型感受。不僅僅是視覺上引發共鳴,我們希望能在這處停頓、休憩區域,營造出恰如其分的空間氛圍,使風塵僕僕的來賓進入後,心情發生些許改變。
▲通過黃鏽石石組營造空間想像感。
▲心照庭有兩個站立點,南側休憩平臺,巨大的踏腳石可站立。
進入空間能感受到適宜的光線,設計師有意識地借用景觀,影響人們對室內光線的感知。最南側整體氛圍陰翳,多塊巨大黃鏽石組成的山體,最大限度完成場地外對車道的遮擋。
大部分石頭向前傾倒,營造向前的壓迫感,給人以身處山腳下的感覺。也隔絕了分散視線的其他可能,向後望似無盡頭,一再向外延伸,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設計師嘗試用園中石材、技法,去影響室內光線的進入與反射。
▲常綠植物葉片不易透光,過於厚重。因此選擇雞爪械等造型飄逸,色度亮的植物。
▲黃鏽石亂拼石牆與石塊呼應。
隨著空間推進,可以明顯感覺到外部長廊由南向北逐漸轉亮。起初將亂拼石牆和綠籬營造出可稍作遮擋的高度,逐漸石牆高度減低,黃鏽石的石牆過渡至芝麻白石牆,顏色趨於提亮。
▲背景的綠籬進行適當隔離遮擋,增強私密性。
同時選擇多杆、飄逸輕盈的植物增加通透感,植物交錯種植,將空間景深拉開。直至自然石牆消失,進入灌木區域,通過綠植與碎石整體提亮空間。
▲對黃鏽石進行雕塑化處理。
▲心照庭有兩處位置可站立靜觀,靠近接待處的出口是其二,有自然面黃鏽石石板可供駐足。
三條石牆增加了空間的聯繫性,功能性上線性隔開庭園與外部區域,增加私密性,也可借後方植物的景,令視覺感受更豐富。使用多品種的植物結合一高一矮的石牆,保證空間橫向連續性的同時增加縱向空間景深。
▲框景前適宜喝茶靜坐觀賞,空間氛圍尤為安靜。
黃鏽石亂拼石牆材質,呼應著下方雕塑化處理石凳的自然皮面,芝麻白石牆則採用人工感更強的幾何切割方式。
▲植物上採用雜木庭的設計氛圍。
設計師嘗試用石材、技法去影響光線的進入與反射。均勻的自然光經過庭園後變換了質感,對應著從偏暗的傳統茶室,到較為明亮的大堂,再到明亮區域,更富層次與空間氛圍。期待來到此地的人們,在進入後能轉換心情。
項目名稱:心照庭
項目地點:上海保利浦東濱江禧玥酒店
設計:七月合作社
設計團隊:康恆、陶大鏞、葉釗、沈博、陳陽、曾亞卿
內容:概念設計、深化圖紙設計、設計監理
業主單位:華住酒店集團
庭園面積:約335平方米
室內設計:朱周設計
竣工時間:2020.06
攝影:陳顥
02.
11米觀景長廊
杭州市禧玥酒店
項目位於杭州市禧玥酒店前廳,為一處鬧中取靜的入口。設計師的發揮空間為18㎡,由西側一狹長直角梯形與一方北側端景構成。走到盡頭觸發右側移門可進入酒店大堂。
▲入口前廳的數碼藝術作品與端景構成新的意象。
▲觀景長廊在夜色中。
隔開來往車輛與人群,來客在此可短暫停留,為即將到來的靜謐作下鋪墊。
☀觀景長廊☀
斜向型的設計,打破了現有場地寬度較窄的限制,同時使人的視線空間更為延展與多變。
▲臺階斜向形的設計,改變了人的視覺體驗。
雕塑基座的空間化也挑戰了人們對此的一貫認知。多變的臺階石材變化,將其作為整體,成為盆景的基座,而碎石是雕塑的基座。
自東向北、自北向東,可細看基座的層次,黃鏽石自然面、芝麻黑光面、礫石、芝麻黑點鑿面。
豎向雕塑與場地現有條件結合,與豎向線條的格柵在視覺上形成呼應。為營造視線的多重體驗,雕塑錯落擺放的位置與方向確保了可看性,從各角度視線都能看到豐富的面層變化。
▲柱子的芝麻黑荔枝面、光面、自然面細節,在移動觀景中變化豐富。
▲夜晚,移動的光線在雕塑光面上有更多表現。
☀端景雕塑☀
端景雕塑造型與場景相得益彰,使用山西黑石材,下方輔以原木色柚木,芝麻黑荔枝面石材作為支撐。人們在剛進入的時候便會被其吸引,在到達盡頭時視線又將回到該點。
▲石匠為該雕塑作業時。
▲更多雕塑細節可走近後觀看。
前廳盡頭,在正式步入酒店大堂前,端景雕塑反射出的影子與藝術品相會交融。令人期待下一段開啟。
項目名稱:座庭
項目地點:杭州錢江新城禧玥酒店
設計:七月合作社
設計團隊:康恆、唐洋
內容:概念設計、深化圖紙設計、設計監理
業主單位:華住酒店集團
室內設計:朱周設計
庭園面積:約18平方米
攝影:唐洋、秦佳瑩
攝像:唐洋、胡曉楠、皮得寶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好物&新書推薦
掃碼下單即可擁!
更多設計書籍點擊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