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長沙市分會印製介紹長沙市火葬場的封面照。長沙晚報記者 周和平翻拍
星辰在線4月4日訊(長沙晚報記者 周和平)又是一年清明時。在鮮花追思的「無煙清明」和「綠色清明」中,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文明祭掃行列。在長沙,亦如祭掃,喪葬在移風易俗中與時俱進。60多年前,當火葬這種節約環保的喪葬方式在國內提倡,便得到長沙有識之士振臂響應。昨日,在長沙市檔案館,當沉睡半個多世紀的《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長沙市分會籌建火葬場業務計劃草案》《火葬場介紹》等檔案被解密,一段見證長沙喪葬文明的塵封往事也逐漸被揭開。
檔案史志
1951年由救濟總會長沙市分會籌建
長沙市檔案館保存記錄長沙喪葬史料的檔案,最早多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經過工作人員逐一檢索,《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長沙市分會籌建火葬場業務計劃草案》《火葬場介紹》《長沙市火葬場使用暫行辦法》等檔案依舊保存完好,這些或手寫或印製的檔案,通過一個個片段記錄,將長沙火葬文明的歷史串了起來。
根據檔案記載,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提倡火葬改進喪葬事業,長沙市人民政府為適應廣大市民的需求,合理改進社會土葬習俗,同時長沙市協商委員會也根據湖南省首屆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長沙市區域代表王凱延的建議,建議政府在郊區設立火葬場,以免屍骨暴露,有礙衛生。為此,1951年10月,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長沙市分會作出建火葬場的決定,這也是長沙首次建設大型正規火葬場。
此前,長沙南門外太乙寺原設「化身窯」兩個,系佛教界僧人私有,專為僧尼化身之用,規模簡陋,年久失修,新中國成立後已由沙湖鄉農會接收,繼續使用。但此處依山做窯,煙囪極矮,毗鄰學校,構造簡單,衛生方面尤不合理,當地小學及公安派出所曾數次派員反映,要求遷徙,建設科學規範的火葬場勢在必行。
檔案鉤沉
三次派員去上海武漢等市實地觀摩
為建好這一適應形勢、改變喪葬陋習的火葬場,作為實施方的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長沙市分會,未敢有絲毫懈怠。在檔案鮮為人知的細節記載中,至今能感受到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籌劃期間,本會曾收集各大城市有關火葬事業的種種資料,先後三次派員去上海、武漢等市火葬場實地觀摩,吸取先進建築經驗……」
1952年9月,長沙市火葬場在南門外城郊金盆嶺江寧公山正式開建。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廳轉撥中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輔助資金,長沙市人民政府指發前長沙市工程公司捐助資金。經過4個月施工,火葬場於第二年元月底全部完工。2月1日開始對外開放,便接受火葬辦理,為市民喪葬提供服務,並配合社會開展移風易俗厲行節約教育。
《長沙市火葬場使用暫行辦法》也在1953年1月21日頒布實施。根據規定,為倡導與便利為死亡市民舉行火葬,凡申請火葬者,須先向本市蔡鍔中路276號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長沙市分會辦理登記手續,繳驗當地公安派出所發給的證明或機關證明文件,領填火葬申請書。
檔案尋蹤
金盆嶺火葬場12年前實現「退休」
長沙市火葬場在金盆嶺建成使用後,在改擴建中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隨著長沙市社會經濟和殯葬改革的發展,殯儀服務設施現狀與需求矛盾日益凸顯,昔日城郊的金盆嶺也成為城區的組成部分。
據相關記載,1996年3月1日,長沙市人大相關會議天心區代表團提出「長沙市殯儀館搬遷至遠郊」的提案,提交長沙市人民政府辦理。當年4月25日,市政府常務會議決定新殯儀館選址,並在市政府常務會議決定選址雨花區黎託鄉侯照村。
2002年1月15日,新殯儀館在雨花區侯照村奠基開建。作為長沙市重點建設項目的一大工程快速推進,2004年9月27日,全新的長沙明陽山殯儀館竣工投入使用,從此長沙的殯儀服務以現代化標準起點踏上新的裡程。
作者: | 編輯:黃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