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辰區東部,永定新河與龍鳳河交匯處,有個600多年歷史的趙莊子村。從一個十幾年前負債380餘萬的「貧困村」,到2019年村集體資產3個多億、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元的「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村「兩委」班子是如何做到的?日前,帶著滿滿的好奇心,記者走進趙莊子村,聽村民和村幹部講述它的變遷故事。
駛下津寧高速,驅車沿楊北公路向北行駛7公裡左右,跨過永定新河上的霍莊大橋右轉,是一條筆直寬闊的柏油路,一直向東,駛過不遠處一座寫有村名的牌坊,就到了趙莊子村。走進村子,遠遠望見一幢幢漂亮整齊的「小洋樓」安立在道路南北兩側,左邊的是東趙新家園,右邊的名叫天賜園,這裡住著全村1200多男女老少。在村路兩旁、小區內外,綠樹掩映,花香瀰漫,假山流水淙淙、路燈筆直挺立,衛生室、飯店、超市、健身廣場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目之所及,是一幅幅北方江南的美麗畫卷和村民們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
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趙莊子村共有467戶,1223人,集體土地總面積5706畝。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帶領全體村民利用獨有的優厚自然資源,重點發展生態旅遊和漁文化旅遊,讓昔日的窮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2019年底的統計數據,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收入3000多萬元,帶動村民就業300餘人。
「貧困村」修通致富路
「過去這裡是塌河澱邊上的低洼鹽鹼地,糧食產量很低,遇到災荒年月,甚至顆粒無收。」談及過去村裡的貧窮落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擔任過村書記和生產隊長,今年74歲的趙振環感觸頗深。他說,趙莊子村東臨龍鳳河,南依永定新河,為了養家餬口,打魚、撈蝦、照螃蟹就成了村民們的主要營生,但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我剛嫁到這村的時候,很多村民還住著那種屋頂鋪著蘆葦的土坯房,還不如我老家村裡的房子好。至少有一半村民家裡沒通自來水,每天要靠挑水過日子,實在是太窮了。」今年51歲的董青花30年前從河北深州來到天津,嫁給了趙莊子村的趙向陽,回憶起當年剛嫁到這個村時的場景,一切仿佛還歷歷在目。
「因為窮,一聽男方是趙莊子村的人,沒人願意把女兒嫁過來。」董青花回憶說,那些年,村裡人娶媳婦成了件稀罕事兒,聽說有人家娶媳婦了,凡是腿能動的,差不多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跑來看熱鬧,就像過年一樣。
「那個時候村子裡都是土路,唯一的一條坑坑窪窪的柏油路只有不到3米寬,晴天一身土,雨天滿腳泥。出村時,要沿著村北面的霍趙路,步行1公裡穿過西邊的霍莊子村才行。交通不暢直接制約了村裡的經濟發展,沒有一家企業願意到趙莊子村投資建廠,窮得叮噹響的村民們干著急,沒辦法。」趙振環感慨道。
為了儘快摘掉這頂壓在村民頭上的「窮帽子」,2002年,西堤頭鎮黨委通過民意調查和慎重考慮,決定動員村裡靠水產養殖、奶牛養殖和飼料加工富裕起來的致富帶頭人趙紹軍回村「主持工作」。2003年,在1200多名村民熱烈的掌聲中,眾望所歸的趙紹軍全票當選趙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成為了村裡的「一肩挑」,這一「挑」就是整整17年。
被選為「一肩挑」的當天,他面對全村1200多雙信任和企盼的目光立下誓言:「要想富,先修路。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先把村裡的路修通嘍,把家家戶戶的自來水問題解決嘍。」趙紹軍沒有食言,17年間,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努力改變著村裡「路不通、吃水難、房子破」的舊貌,將村民們的夢想一一照進了現實。
上任以後,趙紹軍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村辦企業,沒有集體積累,負債380餘萬元、公共設施匱乏的「爛攤子」。當時的村委會甚至連個能正式辦公的地方都沒有,趙紹軍就從自己的企業裡騰出幾間空房,供村委會辦公使用。修路、通自來水,缺少啟動資金,他就背著家人「挪用」自己家裡的積蓄,為工程啟動墊資,僅僅修路徵地支付給鄰村的補償款一項就有300萬元。
憑藉著一股「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2005年,村裡家家都通上了自來水,過去挑水用的扁擔和水梢成了擺設。2007年,在趙莊子村南,緊鄰永定新河北岸,一條16米寬的通衢大道橫貫東西,這就是如今趙莊子村的中心路,也是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的致富路,更是老百姓通往幸福生活的小康路。
「土窩子」變成小洋樓
2006年,為加快趙莊子村小康建設步伐,消除村民住房安全隱患,徹底改變髒、亂、差的村容村貌,村「兩委」班子多次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徵得全體村民同意,正式啟動村民舊房改造建設工程——拆除舊平房、土坯房、危漏房,在原村址上重新規劃建設新樓房。
全體村民一致擁護,家家戶戶主動搬遷。但蓋樓需要大筆資金,村裡拿出27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但缺口仍很大,趙紹軍就憑藉自己多年做生意積累下的人脈,四處「化緣」籌款。那年,快到春節了,還欠施工隊300多萬元工程款,工人們領不到工資,沒法回家過年。情急之下,趙紹軍一咬牙便宜賣掉了自己養牛場裡正在產奶的800頭奶牛。「800頭牛,只賣了300萬,當時真是含著眼淚賣的,不捨得呀。可為了工人們能夠帶錢回家過年,我豁出去了。」趙紹軍的眼圈紅潤了。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20多幢漂亮的樓房拔地而起,世世代代住著「土窩子」的1200多村民陸續住進了新樓房,截至2010年,村裡的還遷工作全部完成。
今年73歲的趙會泉是土生土長的趙莊子村人,也是2007年入住新樓房最早的一批搬遷村民,見證了村子近十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新樓房建好後,我和老伴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單元房,兩室一廳,衛生間,天然氣、地採暖一應俱全。」
他告訴記者,在舊房改造時,除了保證每戶村民都能住上新樓房,村裡還多建了一批樓房,預留給村裡的年輕人。只要家裡的孩子年滿18周歲,花5萬塊錢,就能分到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
「有了新房子,引來了金鳳凰,如今周邊村子的閨女都願意嫁給我們村的小夥兒。我的三個兒子都另外分了新房,娶了媳婦。」說起居住條件的改善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趙會泉一臉的幸福。
「原先一人只有一畝多地,如果只靠種莊稼,一年忙到頭也掙不到多少錢。」 趙會泉告訴記者,如今他把家裡的地無償流轉給了村集體。三個兒子在外打工,每月都有幾千元的穩定收入。村委會還給他找了一份小區存車處管理員的工作,每月工資有2000多元。「是黨的政策好啊!現在,村裡的環境越變越好,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 趙會泉笑得合不攏嘴。
「泥腿子」過上好日子
西堤頭鎮自古以來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素有「津渝古驛」之稱,具有深厚的漁鄉文化傳統。「老百姓都住上樓房後,一些低收入的貧困村民連暖氣費都交不起,沒有一個穩定的收入是不行的。『兩委』班子經過多次研究,決定利用獨有的『水』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旅遊,把眼前的一片片『綠水青山』變成一座座『金山銀山』。」趙紹軍說。
2013年,在完成煤改燃和建成汙水處理廠的基礎上,村裡開始發展生態旅遊和漁文化旅遊。從村民手中流轉過來3000畝魚塘,把一個個獨立的魚塘打通整合,將水面連成片,取名「圓夢湖」。2015年,「圓夢湖」景區初具規模,遊客絡繹不絕。2019年,在北辰區政府的支持下,先後與曙光農場和華北集團合作,依託曙光農場2000畝現有水面資源,將「圓夢湖」景區升級打造成5000畝原生態景觀——「曙光水鎮」。
「開業的是第一期,整體項目分三期,規劃佔地1.9萬畝,除了旅遊觀光之外,還將融入餐飲、娛樂、住宿等配套設施,並帶動周邊的霍莊子和姚莊子兩個村共同參與景區開發,預計年接待遊客100萬人。」趙紹軍說。
為將「曙光水鎮」打造成集休閒觀光、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健康養老、就業增收於一體的特色漁業田園綜合體,趙紹軍先後4次帶隊赴地理、氣候、人文環境與西堤頭鎮相近的山東棗莊5A級旅遊景區——臺兒莊古城考察取經,並請來臺兒莊古城專業運營管理團隊參與「曙光水鎮」的設計、建設和管理。今年7月18日,「曙光水鎮」一期正式開園納客,平均日接待遊客3000人以上,周末和節假日遊客數量超過1萬人。
走進「曙光水鎮」,寬闊的湖面在初秋豔陽的照耀下浮光躍金、波光粼粼,荷花、蓮花爭奇鬥豔、競相開放,成群的鷗鳥、白鷺在水上覓食、嬉戲。亭臺樓榭、水上棧道、演藝廣場、萌寵樂園,各式生態景觀依湖而建,仿佛置身於江南水鄉的旖旎風光當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慕名前來的遊客三五成群,或漫步賞景,或拍照打卡,一路上笑聲不斷。
「這裡同其他公園、景區最大的不同是可以盡情地和小動物們近距離接觸,拍照、餵食,讓人感覺心情很愉快。」今年75歲的於大娘和老伴是從市區乘公交車來的。她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在家門口坐地鐵3號線,再倒一趟740路公交,1個多小時就到了,下了車就是景區大門,挺方便的。進了景區還能坐電瓶車,一點也不覺得累。」
「曙光水鎮」的建設和運營,為趙莊子村和周邊村莊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村民們都積極主動融入到旅遊開發的熱潮中,「搖身一變」成為了鄉村旅遊的從業者。今年54歲的村民趙紹友過去靠種地、打魚和外出打零工為生,收入少且不穩定。如今,他在景區裡開觀光車,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收入超過3500元。
「曙光水鎮」開園後,已知天命的董青花也找到了一份萌寵飼養員的工作,除了一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她還收穫了一份難得的快樂。「天天跟英國舍特藍小馬、羊駝、黑天鵝、小鹿、藍孔雀待在一起,給他們餵食,同孩子們一起擺POSE拍照合影,感覺自己年輕了許多。」董青花咯咯笑著說。
「保護好生態、發展生態遊,這條路我們走對了,要堅持走下去,帶著鄉親們一起圓夢,圓小康夢、圓鄉村振興夢。」趙紹軍說,這兩年村裡搞旅遊,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來了,可人手還是不夠,還得吸納鄰村的村民來幫忙。
「計劃明年夏季推出水上婚紗攝影觀光項目,吸引更多的年輕遊客。今年冬季,將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利用湖面開發奧運主題冰雪遊項目,服務周邊京津冀市民。」趙紹軍表示,希望市裡、區裡再多給一些優惠扶持政策,徹底改變村裡建設用地緊張的局面,把「曙光水鎮」建成北辰區乃至天津市的旅遊新地標。
結束了一天的採訪,記者走出村子時,來自天津美術學院的幾名大學生正在村口進行牆體彩繪創作。牆壁上「鄉村振興」四個遒勁的大字,成為了趙莊子村「兩委」班子帶領全體村民闊步走在鄉村振興康莊大道上蝶變奔小康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