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由青年作家董倫峰力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夢的歸跡》近日將與讀者見面。此書封面題字和序言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委員、河南日報農村版總編輯韓嘉俊執筆題寫。該書共計23萬餘字,收錄了董倫峰在開封駐地市記者的3年左右時間奔波於基層和新聞一線的諸多稿件及平時生活中閒暇之時的散文小品等文章。韓嘉俊總編在序言中這樣評價此部新書:文集題材豐富,體裁多樣,思想深刻,文採飛揚收入集子中的作品已經顯示了倫峰創作風格的成熟性,他有著屬於自己的美學追求,那就是「平實」。平實、寧靜的文字,恰如一掬溫潤的泉水,清澈而透徹心扉,真摯而哲思深遠。讀一本書更多的讓我們看及其背後作者的影子,《夢的歸跡》這一新作也更多的讓我們看到其背後的作者董倫峰其心境,心性,人至樸則真,文至簡則美。
歷經滄桑知世故而不世故,這是我對董倫峰這位引路人和仁師的評價。人這輩子會有很多際遇,很慶幸遇到這樣一位仁師。他總是能夠在新聞採訪中發掘出更深層次的價值和線索。他總是能夠適應於交際場合,卻能夠在走出交際場合後寫出一篇有一篇深刻的新聞報導。他知世故而不世故,沒有絲毫的架子,對人和藹,對人可親。緊張工作結束之餘也時常同我這個九零後聊聊理想交交心。
猶記董老師工作態度的嚴謹。記得去通許採訪留守兒童的一次新聞採訪活動,因為時間趕得急,晚上年輕人趕稿子自然馬虎大意了一些。然而稿子發到董老師的郵箱之後,將近凌晨一點董老打來了電話,很嚴肅的告誡我,這樣的稿子不是在應付差事嗎?如此應付讀者讀者又怎會買你的帳。於是第二天看到一篇幾乎全部刪改的稿件,那夜不知董老燈下熬到了幾點。
董老師時常告誡我,做新聞媒體這個行業,要心底保持著那份良心,要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和底線。不管什麼時候都要為正義發聲,為正義執筆。也許這就是董老師何以近二十餘載紮根河南日報農村版,為底層的百姓發聲,了解他們的疾苦和所需,一次次的發表出令人敬畏的稿件。我時常感嘆董老師作為地方站的站長從沒有自己的星期天。每個周末幾乎都是在新聞一線或者基層奔波調查中度過。我跟著董老師在基層奔波過幾次,田間地頭是一定要去實際勘探的,與老百姓面對面的交流一定要有的。所以董老師的稿子對基層農民都是有著真情實感的。他個人秉性正直,自然讓不少人難看,然而他告誡我,難看是為了督促監督,讓一些惠農政策真正的惠及於老百姓。於是我們看到他一篇篇「血濃於水」的佳作,如《科學發展建設新蘭考=訪蘭考縣委書記王新軍》《杞縣縣委書記李明哲:對照焦裕祿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蘭考縣田莊小學被汙水環繞學生上課得捂鼻子》 《杞縣惠民工程耗資1700萬道路修好仨月就斷裂》。
其新書出版,書中之作皆是其常年奔波於新聞一線的稿件精華。皆為誠心誠意之作,不少見證者重大的新聞事件與河南地方的歷史變遷,以饗讀者。(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