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我國兩幅牛轉翻車圖研究

2020-12-12 騰訊網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我國兩幅牛轉翻車圖研究

史曉雷

摘要: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手鑑《筆耕園》收錄有60幅我國宋代至明代的繪畫。其中傳郭忠恕繪的《柳龍骨車》和傳李嵩繪的《龍骨車圖》描繪有我國傳統的農具「牛轉翻車」。前者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柳陰雲碓圖》有密切關係,後者較寫實地描繪了龍骨車(翻車)的構造,它們為研究我國農業史、技術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關鍵詞:東京國立博物館;牛轉翻車;龍骨車;農具

日本東京博物館收藏的《筆耕園》,是日本室町時代(1336~1573)以後舶去的我國繪畫匯集而成的手鑑,一共收錄有60幅畫作,其中兩幅是《柳龍骨車》和《龍骨車圖》,儘管其名均有「龍骨車」,但嚴格講描繪的均是我國傳統的「牛轉翻車」或者說「牛轉龍骨車」。本文結合我國南宋至明代的牛轉翻車圖像,來研究、分析這兩幅畫作。

關於這兩幅畫作的年代,按照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說法,在《筆耕圖》收錄的60畫作中,署名的有49位,多是宋元時期的畫家,不過同時提醒,這些鑑識不能全信,並給出了參考年代:南宋到明代。[1]這也就是說,不排除後人託名的情況。《柳龍骨車》畫作右下角落款「郭忠恕」,若事實如此,應是北宋時期的畫作,因為郭生活於北宋初年,但博物館只是謹慎地寫作 「傳郭忠恕筆」。《龍骨車圖》畫作上沒有落款,但博物館寫作「傳李嵩筆」。李嵩是南宋畫家,活躍於12世紀下半葉至13世紀上半葉。

一、《柳龍骨車》

圖1 柳龍骨車圖

題款「郭忠恕」的《柳龍骨車》(圖1),絹本著色,團扇形,24.5×26.8釐米。該畫與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柳陰雲碓圖》(圖2)[2](P613)極似,可以判定一個是另一個的摹本,但究竟哪幅創作在先,目前無法確定。據《中國歷代畫目大典》載:

圖2 柳陰雲碓圖

《柳陰雲碓圖》絹本,設色,高23.8釐米,寬21.1釐米,《石渠寶笈續編》有載,無款,舊籤題(南宋)馬逵作,系《四朝選藻》冊中之一開。收藏印記五方,俱漫漶不可辨。《宋人畫冊》雲,此圖不甚類馬家作法,原題馬逵作,不知何據。今改題無名氏作。[3](P48)

從畫面上看,在三顆柳樹的下面有一頭牛正在繞一大木輪逆時針旋轉,木輪的外圍有齒,通過臥軸左側的小齒輪驅動右側的龍骨水車進行灌溉。在牛身後,一人正在揮鞭驅牛。在木輪上方,還放置有一盛具,似是盛牛飼料的用具。從兩幅圖的細節上看,又略有不同,《柳陰雲碓圖》趕牛人是身穿右衽上衣的老者,上唇及下巴上有鬍鬚;而《柳龍骨車》趕牛人為一青年男子。

既然畫面上描繪的是牛力驅動的龍骨水車,為何還有「柳陰雲碓圖」的名稱呢?李白有詩《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其中有「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之句。清代王琦注李白詩說,「白居易詩有『何處水邊碓,夜舂雲母聲』及『雲碓無人水自舂』之句,自注云:『廬山中雲母多,故以水碓搗煉,俗呼為雲碓。』」[4](P571)而且古代牛力驅動的龍骨車與水碓毫無關係,唯一的解釋是畫家或者後人把這一器具誤作為 「雲碓」,而且很可能正是由於乾隆本人作有對該畫的題詩,「柳陰結茅棚,運水更驅牛。雲碓舂艱食,農民樂登秋。斯樂豈易得,祈年幾許憂。」[5](P462)而《石渠寶笈續編》正是在乾隆年間編纂的,因此該畫可能就從那時便命名為「柳陰雲碓圖」了。這種牛力驅動龍骨車的灌溉器具,唐代已有,829年,日本有文獻記載:

傳聞唐國之風,渠堰不便之處,多構水車。無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間之民,素無此備,動若焦損。宜下仰民間,作備件器,以為農業之資。其以手轉、以足踏、服牛回等,備隨便宜。[6](P74-75)

這是記載我國牛轉翻車的最早文獻。我國最早記載牛轉翻車的文獻是南宋陸遊的 《入蜀記》,「乾道六年六月,……抵秀州,……運河水泛溢,高於近村地至數尺。兩岸皆車出積水,婦人兒童竭作,亦或用牛。」[7](P2409)到了元代,王禎《農書》描繪了牛轉翻車,但其描述到的牛轉翻車與上述繪畫中的機械結構不同,其大木輪是在立柱的上方,而牛在木輪下方旋轉。這種結構的牛轉翻車後世並未流行,到了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描繪的牛轉翻車(圖3)[8]才與上述繪畫中的結構較一致,只是大木輪的立柱上方還要固定在橫梁上,後來在長三角地區流行的樣式並非如此,而是與《柳陰雲碓圖》那種一樣。

圖3 《天工開物》牛轉翻車

二、《龍骨車圖》

傳南宋李嵩的《龍骨車圖》(圖4),絹本墨畫淡彩,25.6×26.4釐米。該畫同上述的 《柳龍骨車》,儘管繪有龍骨車,但就整幅機械結構看仍是牛轉翻車。一孩童騎在牛背上手揮鞭驅牛,小牛犢在不遠處俯身吃草。這幅畫作對龍骨車的描繪非常精準、寫實,特別是對葉板的描繪,無論較王禎《農書》還是《天工開物》中的龍骨車都更逼真。蘇軾在熙寧七年(1074)遊無錫時寫有一首《無錫道中賦水車》,其中有句「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确確蛻骨蛇」,[9](P12-13)寫的就是龍骨車運轉和靜止時的形態。從畫面上看,確有蛻蛇骨之狀。該畫另有一細節之處是大木輪上的木桿,通過牛軛的繩子系在木桿上驅動木輪旋轉。但是該畫也有不確切之處,就是木輪上的木齒及臥軸齒輪上的木齒畫作了較薄的三角狀,這與我國傳統木齒輪相差較大,一般木質齒形是稜台狀,就像《柳龍骨車》所繪那種。

圖4 龍骨車圖

目前南宋畫作中,《耕穫圖》描繪有一具四人踩踏的龍骨車,不過因為該畫是繪在紈扇上,整幅畫縱橫各25釐米左右,勞作場景眾多,因此龍骨車並不清晰。該畫過去有說是北宋畫家楊威的作品,但並無款印,現一般認定為南宋作品。[2](P445-446)如果東京博物館所藏這兩幅畫作確為宋代的話,那麼我國現存宋代繪畫中將共有三幅繪畫描繪有龍骨水車。根據現存南宋樓瓚的《耕織圖詩·灌溉》「揠苗鄙宋人,抱甕慚蒙莊。何如銜尾鴉,倒流竭池塘」[10](P188)以及元至清代《耕織圖》中的龍骨車可推斷,樓瓚《耕織圖》也應繪有龍骨車,但現在該畫冊已經失傳,僅有南宋吳皇后本《蠶織圖》(《耕織圖》「織圖」部分)流傳下來。

總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筆耕園》中傳郭忠恕的《柳龍骨車》和傳李嵩的《龍骨車圖》是關於我國古代牛轉翻車的珍貴資料,對研究我國古代農業史、技術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唐繪手鑑「筆耕園」[EB/OL].[2016-06-15].http:// www.emuseum.jp/result?mode=simple&s_lang=zh&item-Count=8&d_lang=zh&word=%E7%AC%94%E8%80%95% E5%9B%AD.

[2]周積寅,王鳳珠.中國歷代畫目大典(戰國至宋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繪畫編4宋遼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4]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14.

[5]白金.乾隆幸巡盤山御製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6]唐耕耦.唐代水車的使用與推廣[J].文史哲,1978, (4).

[7](南宋)陸遊.陸遊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

[8](明)宋應星.天工開物[M].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本.

[9]章左聲,章霖.無錫詩詞[M].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9.

[10]王潮生.中國古代耕織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史曉雷,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技術史。

*基金項目: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宋金元時期農具的考證研究」(項目編號:14CZS016)。

轉載自 《農業考古》 2016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宋代繪畫100幅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宋代繪畫100幅 宋 夏明遠 樓閣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前身為文部省博物館,成立於1872年。該館藏有4件敦煌繪畫品、2件敦煌文書,其中繪畫品中有3件是伯希和1908年從敦煌劫走的,1957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用以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館藏。該畫在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06號(吉美博物館館藏號EO.1399)。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年代定在晚唐。圖見日本講談社1966年出版的該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2卷第2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54圖。
  • 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了我國兩件定窯寶物,是北宋時期的文物!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誕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但因為晚晴的衰落,致使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我們的大門,搶奪了我們不少文物,這些文物至今還珍藏在這些外國博物館中。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了我國兩個定窯寶物,是北宋時期的文物!
  • TN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系列·李迪·紅白芙蓉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上野。被親切地稱為「東博(トーハク)」,是日本保存展示東洋各地重要文化財產的地方,也是東京熱門旅遊觀覽景點,收藏品已超十餘萬件!
  • 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日本美術史上的「名作誕生」
    國寶 普賢菩薩像 平安時代(12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這幅畫上殘留著明亮而鮮豔的色彩和金箔片,是平安朝佛畫的代表作。潔白光輝的肉身上畫有淺紅色的陰影部分,細節上也極具匠心。菩薩頭上有鮮花寶蓋,大朵鮮花美麗地飄落,賦予畫面以寧靜的動感。
  • 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幾方線刻鏡
    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幾方線刻鏡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其中國寶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託保管的文物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南宋 李迪 紅芙蓉圖 絹本設色 縱二五·二釐米 橫二六釐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此為《紅白芙蓉圖》之一,是南宋院體花鳥畫的最高水平之作。清代為皇家秘藏於圓明園,後流落海外,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從明治時期發展至今,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已達十一萬餘件,其中外國藏品一萬七千件,約半數來自中國。這些外國藏品中被認定為日本國寶的有十四件,其中八件是中國文物。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中國文物都構成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外國藏品的主要部分。東京國立博物館一百四十餘年的歷史,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時代,走過了明治草創期、帝國博物館時代、戰後的國立博物館時代。
  • 國立東京博物館 I - 日本藝術品
    我們一起瀏覽位於日本東京的國立東京博物館的藏品。國立東京博物館收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精品,我們會分多期陸續為你介紹,希望讓你足不出戶,也能來個博物館深度遊!第一期先請你瀏覽和欣賞館藏的最有代表性的日本藝術精品。我對日本藝術品了解甚少,只能和你一起看個熱鬧了,希望你喜歡。
  • 日本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創立於1872年,是日本最早的博物館。該博物館位於日本國東京都臺東區上野恩賜公園內,共有本館、表慶館、東洋館、平成館、法隆寺寶物館5展覽及資料館組成。收藏品總數為11萬件以上,其中包括日本國寶87件、重要文化財產610件。
  • 東京國立博物館《三國志》文物展掠影
    近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此次在東京帝國博物館的展覽將進行至9月16日,此後還計劃赴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
  • Grutt Pass帶你玩遍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3)
    前兩篇看這裡!
  • 「書聖王羲之」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中新網1月23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東京國立博物館成立140周年,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NHK等聯合主辦,朝日新聞社特別協力的「書聖王羲之」展覽於1月21日下午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 隨筆:以人為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
    新華網東京5月17日電(記者陳曦 報導員江易易)博物館被普遍視為教育人們「博物洽聞、通達古今」的工具,但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現今不少國家的博物館早已跨越了原始的社會職能,不再單純扮演補給文化養分的角色,而是一種創造以人為本休閒空間的文化複合體。  東京國立博物館便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 典藏鑑藏 孔雀飛往東瀛:從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孔雀明王圖談佛教東傳史
    這次展出,是三大博物館之間精華的交流,催生了「日本美術之最: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在臺北故宮南部院區展出。在臺展出的文物中有繪畫、佛教雕刻、陶瓷、漆器與善本古籍,許多是專家評鑑的「國寶」「重要文化財」與「重要美術品」,而最受矚目的要屬佛教繪畫《孔雀明王像》(圖1),這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從未外借的國寶。
  • 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西域文物精華
    東京國立博物館西域文物精華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東京國立博物館西語專題陳列中,有部分是所謂日本西域探險的大谷探險隊攫取中國新疆的部分文物。大谷探險隊的3次考察活動,其收穫結集為《西域考古圖譜》、《新西域記》等書。其他著作則收錄於《大谷光瑞全集》中。
  • 櫻花時節,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呈現賞櫻名作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東京國立博物館獲悉,從明天起至5月20日,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在今年博物館花園開放的同時,展示館藏的以櫻花為特色的藝術品,這預示著一年一度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賞櫻活動正式開始。無獨有偶,位於東京中央區的山種美術館也正在舉辦《櫻花、櫻花、櫻花2018》特展,展出東山魁夷等藝術家創作的《春靜》《夜櫻》等館藏作品。
  • 京都國立博物館「曬寶」 中國「老寶貝」日本藏千年
    此次,借著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之機,京都國立博物館系統梳理了館內的寄託文物,並從其中請出139件文物來舉辦大展,讓人們一窺京都文物之美。   北朝經書唐代傳入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成立於1897年,是日本關西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博物館。自公元794年到1868年,京都當了一千多年日本首都,市內古蹟寺廟眾多。
  • 速覽:日本4所國立博物館館藏
    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4所博物館,藏有不少日本的國寶和重要文化財產。
  • 秘藏千年再度現身,清涼寺本《十六羅漢本》亮相東京國立博物館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4#展覽17#藝術49近日,清涼寺本《十六羅漢圖》再次現身東京國立博物館,引起轟動。不明就裡的觀眾可能會感到疑惑,清涼寺本《十六羅漢圖》何許畫也?它的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心路糾葛?
  • 華高出品 | 專題研究:公園裡「藏」著一群博物館——東京上野公園博物館群
    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再比如國立西洋美術館,該館始建於1959年,是日本唯一一家完全以西方美術為研究對象的國立藝術館,館內共收藏了4400件西洋繪畫、雕塑作品,包括許多家喻戶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