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在加強規範城市管理的同時,合理釋放「地攤經濟」的活力。這一建議,讓「地攤經濟」再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重新恢復「地攤經濟」,這個觀點也讓我眼前一亮,這是我之前或許想都不敢想的問題。說起地攤生意,作為「90後」的我也是有所經歷的,小時候大街小巷會有那種叫賣聲,或者街道、經過的路邊,都會有那種賣手工食品或者日用品的小販,「來來來,又香又甜的板慄,要買要快,抓緊趕快」「所有商品不要九百九,也不要九十九,現在全部只要九塊九」……小攤販們像說相聲似地招攬著顧客,街道兩邊一派《清明上河圖》似的繁榮景象。
然而隨著各地創建「環保文明城市」「衛生文明城市」等活動的開展,地攤經濟成為了首當其衝的反面典型。很多城市為嚴格限制夜市規模相繼出臺相關城管措施,一時間小攤販與城管之間開始了鬥智鬥勇。然而,胳膊終究還是擰不過大腿,城管照章執法,罰款有規可依,小攤販們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也只能接受。確實,這種活動會帶來某些雜亂,在某些城市管理者眼裡,這與他們追求的現代城市格格不入。但他們錯了,真的錯了,哪怕巴黎哪怕倫敦,煙火氣仍是一個城市的底色,並不只有高樓大廈意味著現代。一些城市一刀切禁絕的結果,是很多城市普通人生活的不便,還有很多普通人就此失去了餬口的飯碗。而隨著時間流逝,路上攤販少了,城市整潔了,可是城市人流量少了,各種物價高漲,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城市夜景很漂亮,感覺空蕩蕩的,缺少了什麼呢?煙火氣,人情冷暖,城市社交也少了!
實際上,李克強總理早在2016年的講話中就曾提到:「我看到有些城市,街邊到處是小店,賣什麼都有,不僅群眾生活便利,整個城市也充滿活力。但有的城市規劃、管理觀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環境整潔』,犧牲了許多小商鋪。這樣的城市其實是一座毫無活力的死城。」在現如今國際經濟下行,疫情影響經濟發展,國內經濟承受巨大壓力的狀況下,重新恢復地攤經濟這樣的政策是值得點讚的,這一政策等於給了千千萬萬小經營業主一個小小的政策「縫隙」,就有可能讓整個經濟都活起來、火起來。
說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吧,2014年9月,在我上大二的時候,還真的跟朋友在大學門口擺過地攤。由於學校的大一新生每年開學的時候都需要採購大量的生活用品,瞅準這個商機,我和朋友去批發市場批發了一些學生生活用品,借著新生軍訓時間,在學校天橋下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擺攤生活。藉此,我掙到了人生第一筆收入,也成功解決了三個月的生活費,但是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加之認為自己不是做銷售的那塊料,後來也就放棄了擺攤生活。而鼓勵我擺地攤的龍哥他們夫妻,現在可以說是擺地攤已經擺上了百萬身價。她們從大學門口到之心城,從之心城到淮河路步行街,一直在擺地攤賣衣服,後來就立即改變了思維,直接去火車站做服裝批發,之後註冊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專注做新青年潮流品牌。這一做不要緊,現在不僅在合肥有了自己的店,同時還招了一大堆代理商,線上天貓、京東、淘寶,發展到現在抖音直播帶貨……可以說是生機盎然,發展得相當不錯。
這段是說自己身邊的經歷,那再繼續說整個地攤經濟和地攤文化,我覺得這是一個城市少不了的文化。經濟是民生活力的源泉,要盤活經濟就得繁榮市場、聚集人氣,回頭再看看這地攤經濟,發現它雖然有諸多如佔道亂擺放、無證經營、逃稅漏稅、汙染環境、噪音擾民等不足之處。可在聚集人氣、繁榮市場以及促進就業方面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有了煙火氣的街道,我們更願意放慢自己的腳步,看看攤上以及店裡面的商品,在不知不覺中打開羞澀的荷包。城市氣氛也逐漸活躍了起來,也能給很多人帶來就業機會,同時也讓底層消費者享受實惠,這是件好事。但是恢復「地攤經濟」也不能放任地攤越來越亂,地攤經濟自身也要「爭氣」,這既需要城市管理者拿出更多耐心,對「地攤經濟」本身作出頂層設計,像呵護幼苗一樣去關心支持。也需要「地攤經濟」的經營者能夠做到誠信經營、服從管理,以更好的質量、更完善的服務,遵守市場經濟規則,保護消費者權益。
「琴棋書畫詩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老百姓民生的根本問題。國際範兒與煙火氣本來就是並行不悖的。一座現代文明城市,有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也應該容得下小小的一個攤點。讓每個人的小期盼與城市的大情懷交融,讓微觀的民願匯入宏觀的民生,才能讓每個人在城市中體會到更多的歸屬感,在人間煙火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