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韓良憶(臺灣美食旅遊作家,著有《在歐洲,逛市集》。)
朋友和她的好同事頭一回到義大利,因為是跟著旅遊團,一路無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走馬觀光。行色如此匆匆,其實全是意料中事,看在語言不通、費用較低的分上,她們完全配合安排好的行程,非常安分,並沒有太多埋怨。
好不容易等到自由活動的下午,兩位淑女卻不急著採購時裝或名牌包,而直奔一家看來多半是本地人光顧的咖啡店。「衣服和包包哪裡都可以買,好不容易來到義大利,不悠閒地喝杯地道的意式咖啡,豈不白來了這一遭。」朋友理所當然地說,她平日在臺北就愛坐咖啡館,一星期可以去好幾次。我也愛喝咖啡,更愛咖啡館的悠閒氣氛,因此可以理解她們為何捨得放棄大好的「血拼」機會。
「因為天氣冷,肚子有點空,我們坐下來以後,就點了兩杯拿鐵,心想拿鐵牛奶多,咖啡少,比較不傷胃。可是,端上來的卻是兩杯熱牛奶,我們拚命搖手,說,No,no,latte,latte。服務員卻也一直點頭,Si,si,latte,latte。」她說到這兒,停下來,看著因為懂一點義大利文而已經笑出聲的我。
服務員並沒有弄錯,在義大利文裡,latte的意思是牛奶,客人既然點了latte,店家當然得把牛奶端給人家。至於朋友口中的「拿鐵」,是拿鐵咖啡的簡稱,義大利文全名應該是caffelatte或caffeconlatte。
「後來呢?」我忍住笑。
「我用三腳貓英語,外加比手畫腳,侍者好像終於了解了,作了一個手勢,還大聲說了句什麼,把牛奶拿走,過一會兒又端了兩杯東西過來。」朋友地重述當時情景,「他把裝在玻璃杯裡的熱牛奶咖啡,輕輕放在桌上,然後說,Miss,caffeconlatte,coffeeandmilk。喲,最後兩個字改講起英文了。店裡所有的人,不管是站在咖啡吧檯旁或坐在座位上,都要笑不笑地看著我們兩個東方人,好糗啊。」
也難怪朋友鬧出這個笑,只因在臺北,你走進標榜意式咖啡的店裡,點一杯latte,送到面前的,絕對會是一大杯摻了許多熱牛奶、浮著乳白色奶泡的拿鐵咖啡。這主要是由於臺灣的「意式咖啡館」,不論是個體經營,還是連鎖店,多半都並非師承義大利,而仿自美國,賣的是興起於西雅圖的「美式義大利咖啡」,同時還學起老美愛將外國事物「美國化」的作風,跟著人家省略拿鐵咖啡中「咖啡」這個單詞,直呼caffelatte為latte。
坦白說,朋友在她這一趟義大利咖啡店之旅中犯的「錯誤」,不光是語言而已,她根本「點錯」了東西。在義大利,一般只在上午十點半或十一點之前喝卡布奇諾或拿鐵咖啡。喝上這樣的一杯摻了牛奶的咖啡,再來一塊法國人叫croissant,義大利人稱之為cornetto的新月形酥皮麵包,就是一頓標準的意式早餐。
時間一過早上,大多數義大利人就不喝牛奶咖啡了,正餐後更是絕對不喝,這時他們講究喝濃縮咖啡。義大利人相信,餐後喝杯濃濃的espresso,可以幫助消化。
濃縮咖啡是否真的有助消化,我不敢肯定,但是飯後不喝卡布奇諾或拿鐵,的確有其道理,畢竟在塞了一肚子義大利麵、奶酪和魚或肉類主食後,還喝含有許多油脂的牛奶咖啡,也太膩味了。
咖啡愛好者下回到義大利旅遊,如果在下午上咖啡館,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入境隨俗,點杯espresso,最好學義大利人,不坐下來,而站在吧檯旁,兩口就把一小杯咖啡喝乾,陶醉在自己仿佛是當地人的情境中。
另一個選擇則是,索性不管人家怎麼想,拿出觀光客的特權,在肚子有點餓又不太餓的午後,大大方方地點一大杯拿鐵咖啡,再選個舒服的位子坐下來悠哉地享用。只是請說明清楚,你要的到底是latte,還是caffelatte。
本文選自《南都周刊》第845期。本期新刊已全面上市,你可以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達微店購買整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