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年前就看到博友發的恬莊古鎮作品,那時已把它列入尋古訪勝目錄之中,不知什麼原因一拖再拖至今沒有去成,這次跟隨攝友圈去張家港香山一日遊,順道去了恬莊古鎮,也如願完成了計劃內的出遊,2月23日上午10點40分走進了古鎮老街,導遊給了2個小時的吃飯逛街時間,只能匆匆感受一下「 恬莊 」的江南古韻......
恬莊位於張家港市南部的鳳凰鎮,是個典範的江南水鄉古鎮。恬莊古街遺有大量明清建築,如榜眼府,楊氏孝坊,楊氏南宅等,小鎮依河而建,入口有一個大的牌樓,古色古香。
據《重建常昭合志》記錄:田莊鎮,在奚浦港之南,臨奚浦塘。明朝正統、天順年間鹿苑奚浦錢氏兩兄弟在恬莊一帶具有良田千頃,錢氏收田租、造衡宇、建古剎,漸漸構成集市,始稱田莊。嘉靖年間,四周的河陽市遭倭寇劫掠焚毀,住民紛繁遷移到田莊假寓。因人們忿於太平盛世,緬懷安寧餬口,取「田」之諧音,改成「恬」,意為澹泊安逸,古名恬莊。
走過牌樓就是條中街,中街不長,大約100米的樣子,兩旁都是四層樓高的建築,幾百年前江南還沒有這麼成排的高樓建築,一看就是仿古的,有的假。中街的東端是「中橋」。站在「中橋」回頭望去,遊客不是太多,很清冷,遠處的「恬莊牌樓」清晰可見。
飯點時刻,一個賣吃的也看不到,只剩下少許稀稀拉拉的小鋪,這當中就有兩個拖爐餅店,拖爐餅是恬莊的特產(下面會介紹)。
中橋橫跨奚浦塘,站在中橋,往北看,好一幅天然的水鄉畫卷。看遠處,煙霧樓畔,江南特有的建築,獨戶的舶船埠頭,一種淡然,一種情懷,似乎又看到了一片富庶的江南水鄉的影子。
恬莊古鎮位於鳳凰鎮河陽山東一公裡。相傳唐宋興盛之極的河陽古鎮,在宋末元初突遭兵戮,數千間房屋毀於戰火。古鎮鎮民看中河陽山東麓約二公裡外一條叫「奚浦塘」的小溪,舉族遷徒至小溪兩岸定居,於是便有了恬莊古鎮。
北街的入口。
舊時的恬莊街道較多,主街有5條,目前僅剩原北街的一部分。
古鎮裡有一特產叫拖爐餅,還上了中央電視臺某檔節目,其實就是一種炊餅。隨著古鎮開發,土特產成為旅遊資源,商標傍名人,更增加文化內涵,一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拖爐餅也分甜,鹹兩種口味, 手掌那麼大小,靠油酥起層,從裡到外的油滋滋,透著餅皮能看出裡面的菜葉。
所謂拖爐餅是用兩個爐子烘烤,下面平爐為底爐,上面尖頂為頂爐,頂爐拖底爐,故稱拖爐餅。據說宋代傳入杭州,施耐庵曾把它寫入水滸傳。也有說,在清代乾隆年間,當地百姓為支援太平軍打洋鬼子,有個叫陳阿二的將爐子拖到軍營,現做現吃。
沿街都是老房子,許多當地老人生活在古街上,開一家小店維持生計,街上有拖爐餅、豆腐坊,也有老式的鐵匠鋪。
北街裡有一手工豆腐坊,主人正在壓制豆腐乾。一旁的店鋪有手磨的豆花配自釀的醬油賣,味道不錯。
街旁的老行當鐵匠鋪,在這樣相對封閉的江南古鎮,才會有這些手藝人的一點生存空間。鐵匠鋪、豆腐坊也是這條街上的古物,守望著這條老街,看著此街從興旺、衰落,如今又輪迴到興旺。
北街現在僅存的一條石板古街,遺存長度280米,遺留石階481塊的古街,街道寬度2米。漫步在恬莊古街,兩旁建築現存的明清時期古建築,仿佛穿越了時空。
老街上還殘存著多幢晚清風格的民宅小院,所有這一切,都向人們訴說著古老恬莊悠久的歷史。
從「通濟橋」回望北街。
通濟橋,恬莊楊氏後人楊岱出資建造的通濟橋。
由東向西眺望玉帶河,前方為「玉帶橋」
這裡非常適合拍照片,很有代入感的一個古街,沒什麼人,清淨,悠閒。每一處的白牆黑瓦,青磚小道,木花格窗,都可以拍出一個故事。
江南特有的民居,都是坐北朝南。冬天暖洋洋的太陽是家庭主婦們洗衣晾曬的好時光,每家每戶門前拉起了晾衣繩,上面可以晾曬很多衣服。
古老的水井還在延用。井水,幾千年來滋潤了多少中華兒女,還記得小時候經常到井水邊嬉戲打鬧,現如今很多井都被封了,連農村也通上了自來水。對於井水的回憶,大多停留在孩提時刻,用木桶或鐵桶在井邊打水,打上來的水甘甜可口,冬暖夏涼,那個時候沒有冰箱,把西瓜放進剛從井裡打出來的水裡冰鎮一下,那涼爽簡直無法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