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一艘名為「鑽石公主號」的郵輪從日本橫濱出發,開始了前往東南亞的旅途。
郵輪載著來自世界56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2666名乘客和1045名工作人員,沿著鹿兒島-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越南的路線一路南下,開啟初春的航海之旅。
沒有人想到,半個月後,這艘郵輪上會有61人確診新型肺炎,3700多人在海上隔離,如同待在「海上監獄」一般,無法著陸。
61人,「一舉」佔到了整個日本確診病例的四分之三,而這個數字,很可能還會繼續攀升...
時間來到半個月後。日媒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了截止今天(7號)上午的檢測結果:「鑽石公主號」郵輪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41人。
新確診的這41人絕大部分的年齡在60~90歲之間,除了日本本國人,來自美、澳、加拿大等多國的遊客也都有確診。
加上到昨天為止已檢測出的20名感染者,至此,遊輪上的累計感染者達到驚人的61人,其中已出現1名重症患者。
新出現的感染者已陸續轉移到東京都內及附近埼玉縣等的醫療機關,其餘所有乘客,都將在船上進行長達14天的隔離。
但令人擔憂的是,對這艘船員與乘客數量多達3711人的大型郵輪來說,要面對的問題,似乎還遠遠望不到頭...
問題1 關於數字 感染者數量還會上升嗎?
圍繞這艘船的報導中,大部分人最為關注的問題無疑是,後續被檢測出來的感染者,到底還會有多少?
要知道,目前確診61人的結果,來自於對273人的檢測,相較於船上3711人的規模,已檢測者的數量甚至還不到十分之一。
早先的報導中提到過,第一次發布檢測結果時,31人中有10名感染者。有不少人高呼如果按比例來推算,最終感染者甚至不止千人。
當然,檢測程序並不是隨機取樣。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數據表明,送檢的273人包含與最初感染者接觸過的36人、有「咳嗽、發熱」等症狀的118人,和與這部分人有接觸的119人。用比例來推斷最終感染人數顯然並不合適。
雖說如此,現實情況依然不容樂觀。我們已經知道病毒有長達2周的潛伏期,潛伏期內感染者甚至沒有任何感覺。
而且從檢測這一環來看,雖然早就有「對全員進行檢測」的聲音出現,但是受制於檢測時長、條件等方面,一下子檢測完所有人顯然並不現實。
在船內隔離的3千多人中,很可能存在已經攜帶了病毒的感染者。較為密閉的環境中一旦隔離措施沒有到位,後續傳播可能更加難以控制...
問題2 病毒是如何開始在郵輪上傳播的?
從消息開始曝出到後續數字發布,從日本出發的一艘郵輪,確診數竟然「一躍超過」整個日本境內的確診數字,不由得讓人疑惑:追根溯源,病毒到底是如何盯上這艘船的?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鑽石公主號」最初的航線開始看起。
「初春16天-東南亞大航海」,途徑中國香港、越南、中國臺灣三個地區,飽覽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1月20日郵輪從橫濱港出發時,憧憬著未來半個月美好旅途的遊客們沒人能想到,自己會遇上怎樣一場意外。
出發當日,來自中國香港、當時已經感染冠狀病毒的80歲男性,和其他遊客一起乘上了船。
這名男性的原計劃是17日抵達東京,先在日本旅行幾天後,剛好順著「鑽石公主號」的路線直接回到香港。
後來的調查顯示,雖然當時這名男性已經有輕微的不適症狀(日媒推測可能是在日本旅行中被感染),但是因為當時還不知道疫情的相關消息,所以依然按照原計劃繼續自己的旅途。
按照「鑽石公主號」的航線,1月22日早7點,郵輪在鹿兒島停靠。因為晚上9點才會再度出航,這名男性選擇了在鹿兒島進行一日遊。
乘坐40人的巴士進行一日遊後,該男子返回船上,於25號在香港下船回家,結束了自己的旅程。
但現在看來,雖然他的旅程已經結束,但郵輪上和鹿兒島市內巴士的同行者,都已經受到病毒影響。
進入2月1日,郵輪曾在那霸市停留了半天。2600多人短暫下船活動,再度起航時22人留在了那霸,巨大的流動性使得排查異常艱難,但好在目前看來,那霸市並沒有出現感染病例。
同樣是2月1日,郵輪從那霸重新起航後,這名香港男子才被宣布確診感染冠狀病毒。
為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男子遊玩過的鹿兒島市緊急隔離了當天與該男子同行的巴士旅客與司機,2月3日,「鑽石公主號」放棄後續航線停靠橫濱港,接受隔離和檢查。
至此,郵輪內病毒最初攜帶者的傳播已經結束,而潛伏期之後的集中爆發,才剛剛開始...
問題3 目前郵輪上的情況如何?
2月3日「鑽石公主號」在橫濱港停靠後,全體乘客都被通知需要接受14天的隔離觀察。
媒體發布的乘客提供影像中能看到,雖然大家有一定程度的戒備,但總體上隔離力度似乎不是很大。
排隊洗手
餐廳
同一時間,針對273人的檢測開始進行,兩天後的2月5日,「送檢的31人中有10人感染」的消息開始爆炸性傳播。
幾乎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這艘乘坐了3700多人的郵輪,情況可能要比想像中更加嚴重...
船內廣播開始隨時提示:為了防止病毒進一步感染,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在自己房間裡待著。
所有乘客都會在房間裡收到信件通知,內容包括這段時間的網絡使用、食物會配送到房間但可能時間有延遲、見到外面的救護車不要過度緊張等。
推:QKrwYU1agmTo7T5
乘客們提供的照片顯示,郵輪裡的普通房間在15~20平米左右,並不算大,好在能透過窗戶看到海。
雖然不能出房間,但是房間內設施齊全,倒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推:daxa_tw
每個房間要分發體溫計和口罩,如果發現有情況隨時向工作人員報導。
食物可以有多種選擇,因為不能統一到餐廳吃飯,在菜單上選定後,工作人員會負責送到每個人的房間。
但是對食物的意見似乎有些分歧,有乘客覺得很喜歡,甚至蹭吃蹭喝不想下船:
陽光空氣好視野,服務人員們看起來也很有精神:
有人則表示,因為船上人太多,自己的早飯到了10點多才給送到:
甚至有嗜茶如命的乘客在房門外貼了小紙條:「能不能給我們整點英式早餐茶?」
為了防止大家沒事兒做,船上還會統一分發摺紙、 數獨、UNO等小遊戲。
收到各種物資的乘客,甚至開始每天在推上記錄自己隔離期間的小日記:
因為有價位較低、沒有窗戶/陽臺的房間,遊客悶在裡面不能出門,連黑夜白天都無法辨別。船內規定每隔一段時間,這部分遊客可以到房間外放放風。
但是外出也有嚴格限制: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時間到了立刻回到自己房間裡去。
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但是依然有想像不到的問題發生:比如船上3700多人中,有1000人左右是超過70歲的老年人。
因為身體本來就有些小傷小病,出門都會帶上足夠量的日常用藥。而由於下船的時間被延長,他們帶的藥已經遠遠不夠,有人甚至把「缺藥」的文字寫出來掛在船邊,尋求幫助。
「藥不夠了」
有人親自來到岸邊為家裡老人送藥,但是因為不能碰面,送一次藥的流程十分麻煩。
今天開始,常用藥和口罩等物品調配漸漸跟了上來,也有醫生開始常駐到船上,為大家解決問題。
生理上的問題解決了,心理上的問題依然存在。有人願意苦中作樂,有人則把郵輪稱作是海上監獄:一天24小時沒法出門,唯一開門的機會是拿工作人員給配送的食物。
有人被耳邊聽到的咳嗽聲所折磨,感覺像是病毒就在自己身邊,從未離去。
「希望不要被感染」、「想呼吸外面的空氣」、「想要早點獲得自由」...焦慮與不安交織的心境,是許多乘客如今的現狀。
雖然有人已經做好長期「被禁足」、即使下了船也不能直接回到溫暖的家中的心理準備。但可怕的還是,沒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感染,也沒有人知道,下一個被感染的會不會就是自己...
在今天確診了41人之後,如何對乘客進行進一步檢測的問題也在商討之中。考慮到已確診人群的情況和年齡比例,極有可能優先針對高齡者進行下一步的檢測。
只希望後續的檢測中,別再有更多的感染者出現了...
3700多人在海上漂流半個月後,還要繼續面臨半個月的「禁閉」,壓力之下的普通人,能做的只有繼續把漫長的等待繼續下去。
眼前是陸地,腳下是來來往往的物資、救助、媒體...有人茫然眺望,有人高抬雙臂。
疫情之下的此刻,自由的空氣,反而成了最奢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