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也有山峰和河流?這些壯麗的恆星形態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2020-12-19 前瞻網

銀河系中也有山峰和河流?這些壯麗的恆星形態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Connor Feng • 2019-09-07 14:29:27 來源:前瞻網 E3875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蓋亞(Gaia)任務最近對銀河系中的10億顆恆星進行了一個的天體調查。他們發現了一些壯麗的天體特徵,比如由恆星組成的山脈、拱橋和河流。(圖片:ESA/Gaia/DPAC, CC by sa 3.0 IGO)

對於我們來說,夜空看起來可能就像是隨意散落的恆星,但天文學家了解到,在銀河系的某些區域,恆星聚集的方式與地球上的一些特徵非常相似——例如溪流、波浪、拱橋和山脊。

地球上的許多特徵都是由地質構造活動造成的,但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銀河系的這些恆星特徵。現在,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測試,尋找這背後的原因,他們還考慮到了來自銀河系外部的力量,然而,真正的原因可能就來自於銀河系本身。

科學家將銀河系描述為一個棒旋星系——本質上這種星系的形狀就像一個單面朝上的雞蛋,恆星分布呈風車狀,但在更小的尺度上,星系的區域「地形」中隱藏著更多的細節。

自2013年以來,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一個名為蓋亞(Gaia)的任務就開始對銀河系進行一次普查,旨在對超過10億顆恆星進行編目。利用2018年4月公布的另外5.5億顆恆星的位置和運動精確測量數據,天文學家現在可以從新的維度來探索銀河系。

雖然這些星系探索任務發現了新的星系區域,比如那些山脊和拱橋,但科學家們一直無法完全解釋這些恆星結構的成因。由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小組決定嘗試在計算機模型中模擬重現他們在恆星中看到的一些特徵。

研究人員集中研究了銀河系中的一系列八座「山脊」,它們像山脈一樣相互摺疊在一起。蓋亞的數據顯示,這些山脊夾在銀河系盤面的中間層,而且每個山脊的頂端都有一些獨特的恆星。利用另一項分析恆星組成的任務的數據,他們注意到所有的這些恆星都有與太陽有著相似的組成元素,由於元素組成可以暗示恆星的年齡,這就告訴了研究人員這些年輕的恆星並不像老恆星那麼分散,這有助於研究人員理解這些「脊線」的形成。

關於這些「脊線」和其他特徵的形成理論可以分為兩類:內部影響和外部影響。一些理論認為,星系的內部機制是形成這些星系形態的關鍵。例如,引力相互作用可能會產生共振波,使較小的物質團塊變成更大的物質團塊。另外,星系中恆星、氣體和塵埃之間的摩擦也可能會導致這些形態特徵的產生,就像洗衣機裡的衣服在清洗過程中會因為摩擦而糾纏在一起一樣。其他理論認為,一些外部特徵穿過星系的話——例如另一個小矮星系——也會導致恆星出現摺疊形態,(想像一下你在走過地毯時拖著腳,地毯也會摺疊起來。)

研究小組利用計算機模擬了這些內部和外部影響過程,看看是否可以在不同的條件下重現恆星的形態分布。他們發現,恆星的這些「山脊」形態,和模擬受到星系內部影響的獨立區域的模擬結果要更為相似,研究人員把這個內部影響過程稱為相位混合,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螺旋臂隨著時間的變化,多個恆星群會逐漸混合,就像調雞尾酒的時候朗姆酒和可樂也會混在一起一樣。此外,這些「山脊」中的年輕恆星也證明(與更老的恆星相比,年輕恆星分散的時間更短),這些恆星形態是受到了附近一種力量的影響。而模擬被路過星系的引力影響的區域,則顯示出比銀河系實際「山脊」要高得多的「山脊」。

雪梨大學天文學家、這篇新論文的第一作者Shourya Khanna說,「山脊」的高度「有可能是區分內部和外部過程的一種方式」。

不過這些模擬還是存在著一些限制的。研究人員還沒有在模擬中加入氣體的因素,這可能會影響結果。研究發現證據表明,附近的一個星系曾經穿過銀河系。研究表明,這種外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恆星「河流」產生的原因,而星系內部的影響——比如相位混合——則更可能是「山脊」的成因。由於還有許多恆星有待分類,蓋亞可能會為天文學家提供更多關於塑造銀河系驚人形態的力量的線索。

羅切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愛麗絲·奎倫(Alice Quillen)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她說:「我們目前比較了解的銀河系區域非常接近太陽,但即將發布的蓋亞任務數據應該會讓我們擴大這個區域的規模。」

科學家們已經將他們的發現發表到預印平臺arXiv,還提交到《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等待發表。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銀河系中,「流浪地球」比銀河系的恆星還要多?
    《流浪地球》中,為了避免被變成紅巨星的太陽的吞噬,地球不得已踏上流浪之旅,成為銀河系中一個漂泊的行星。但是,發表在《天文雜誌》一項新研究認為,僅在銀河系中,流浪行星(沒有恆星的行星)比銀河系中的恆星還多。
  •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對了解銀河系起源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
  • 銀河系中發現了591顆「博爾特」恆星
    12月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和蓋亞望遠鏡(Gaia)數據中新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或能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未來將飛出我們的銀河系。
  • 「蓋亞」發布了迄今為止銀河系中最詳細的恆星目錄
    根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絡最近的一份報告,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公布了迄今為止銀河系最詳細的星表,——。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的第三個關於恆星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的數據還包括太陽系加速度的第一次光學測量結果,這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揭示銀河系的演化。
  • 「蓋亞」發布迄今最詳細銀河系恆星圖錄
    )「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的第三份有關恆星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的數據,也包括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開展光學測量得出的結果,有助科學家進一步揭示銀河系演化歷程。此外,「蓋亞」還追蹤了恆星亮度和位置的變化,測量它們朝向或遠離太陽的速度,並估算它們的化學成分。 研究人員指出,最新數據包括對距離太陽最近(326光年內)的30萬顆恆星的精準測量結果,利用這些數據可以預測未來160萬年內恆星背景的變化。
  • 銀河系中一些古老恆星不在預期位置,是銀河系演化模型錯了嗎?
    在我們宇宙誕生之初,宇宙元素主要以氫和氦為主,這些元素聚集到一起後形成了第一代恆星,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一代大質量恆星內部產生了碳、氧、矽、鐵等等元素,後期還會通過超新星爆發或者中子星合併,來產生大量的重元素,這也是目前我們宇宙中元素種類豐富的原因。
  • 銀河系中四千億顆恆星,高速飛行上百億年,就不會撞車嗎?
    赫歇爾以後的天文學飛速發展,人類對夜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比如梅西耶就對各式天體總結出了一個梅西耶星表,包含各種球狀星團、星雲與河外星系,但當年局限於望遠鏡的口徑和距離測量技術,並不知道這些天體在銀河系以外!
  • 銀河系中最孤獨恆星寶寶:距離最近天體上千光年
    (原標題:銀河系中最孤獨恆星寶寶:距離最近天體上千光年)
  • 銀河系恆星「嬰兒潮」令地球物種多次經歷演變
    銀河系恆星「嬰兒潮」令地球物種大演變  新華社專電 丹麥研究人員說,銀河系大約24億年前經歷過一段新生恆星「嬰兒潮」,隨之產生的宇宙射線照射地球,導致地球多次經歷物種大批出現或滅亡。  據美國科學網站Space.com27日報導,研究人員考察了地球表面沉積巖中碳-13的含量,發現碳-13含量波動劇烈的時期與銀河系恆星「嬰兒潮」吻合。  碳-13是碳的同位素,也是許多微生物、海洋藻類植物和貝類動物體內的標誌性物質,因此沉積巖碳-13含量的劇烈波動標誌著地球生命大批出現或死亡。
  • 星系考古學:天文學家利用恆星作為化石來研究銀河系
    我們的銀河系被認為擁有多達4000億顆恆星,當然其中之一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但是這些恆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何時形成的,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了解我們銀河系中的恆星種群不僅可以揭示我們自己的家園,還可以揭示整個宇宙。所謂的星系考古學可以揭示出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並解釋了我們自己的一些有趣的複雜性。
  • 銀河系的恆星,就像是「海草海草」,在浪花裡舞蹈
    在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遵循著自己的運動規律——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在各自的軌道上,好好地做著近於正圓的圓周運動。同樣的,我們認為,銀河系內的所有恆星,也都是按照這樣的定律,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四平八穩,老老實實。
  • 天文學中的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該怎樣區分?
    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體,雖然我們人類生活在宇宙中,但是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存在,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對宇宙進行探索,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在天文學方面,有許多的名詞,比如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等等。
  •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剛剛,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公布了迄今最為詳盡和精確的恆星地圖,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
  • 銀河系「最孤獨恆星」與鄰居相隔1000光年
    CX330恆星噴發物質加熱周圍的氣體和灰塵,像這樣的年輕孤獨恆星非常罕見,同時,它也是迄今觀測最明亮、最緊密的爆發星。  CX330恆星釋放噴射流至周圍的氣體和灰塵,它與最鄰近的天體距離1000光年,被稱為銀河系最孤單的恆星。
  • 銀河系有多少恆星?宇宙有多少星系,哈勃看到宇宙邊緣,卻被擋住
    「宇宙」到底長什麼樣,因此裹挾了發現天王星餘威的赫歇爾在1785年通過十幾年的觀測,確定了11萬顆恆星的位置,將其標定了出來,畫出了銀河系的樣子! 銀河系中我們能看到的都是恆星,其中與太陽差不多和比太陽更大的恆星,大約只佔10%左右,也就是說銀河系中絕大部分都是紅矮星(臨近太陽系的比鄰星就是紅矮星,天狼星則比太陽大),而現在所能搜尋到的
  • 銀河系中心是什麼,銀河系直徑是多少?
    銀河系究竟有多少行星和恆星呢?恆星主要集中在中心,邊緣地區較少,但在盤子的上側和下側,也並非空無一物,那裡也有一些恆星,只是密度較小,看起來不是那麼亮,這裡被稱為銀河系暈。 要指證銀河系在不斷吞噬周圍的矮星系,關鍵就要在銀河系暈的外圍找到證據。如果銀河系吞噬了矮星系,這些矮星系的成員就會進入到銀河系暈的外圍。那麼,天文學家們找到相關證據了嗎?
  • 在南半球看到一顆明亮的恆星,揭示了銀河系發生的古老碰撞!
    伯明罕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採用了一種新穎方法,將一顆名為νIndi的古老明亮恆星特徵應用於銀河系歷史探測。恆星攜帶著它們歷史的「化石記錄」,因此它們形成的環境也是如此。 但碰撞改變了它在我們銀河系中的運動,伯明罕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比爾·卓別林說:由於νIndi的運動受到蓋亞-恩克拉多斯星系碰撞的影響,碰撞一定是在恆星形成後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利用星震學確定的年齡來對蓋亞-恩克拉多斯事件發生的時間施加新限制。
  • 銀河系最大恆星海山二星噴發為新恆星爆炸類型
    他表示這顆恆星1843年時的爆炸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因為在近幾年天文工作人員們的天文觀測過程中,我們都驚訝的發現在銀河系以外的其他幾個星系中,竟然有與海山二星爆炸方式極為相似的不同程度恆星噴射現象。而這一切則說明海山二星在1843年的噴射現象絕非偶然,其應該屬於一種全新的恆星爆炸類型。
  • 夜空中不只能看到恆星,還能看到這五大星系,有兩個是銀河系小弟
    晴朗的夜晚,在觀測條件好的地方,我們將可以看到滿天的星鬥,其實這些星鬥也並非都是恆星,其中也有行星、彗星、小行星甚至是人造衛星等,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星系是可以看到的。星系都是恆星的匯聚之地,比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其中就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而我們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又比銀河系大了一倍,裡面的恆星數量更是難以計數,但是由於星系都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它們雖然有著非常多的恆星,但看上去並非很明亮。
  • 天文學家耗費十年時間創造銀河系10億顆恆星圖
    這幅令人驚異的圖像顯示銀河系恆星形成區的詳細信息,科學家把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兩架望遠鏡拍攝的紅外光圖像進行整合,創造了這幅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耗費十年時間耐心地觀測銀河系的恆星,終於成功地創造了這幅令人驚異的銀河系10億顆恆星圖。  科學家把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兩架望遠鏡拍攝的紅外光圖像進行整合,創造了這幅圖。英國和智利的天文學家收集數據,愛丁堡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然後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