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外的一個小夥在VR當中減肥50磅的新聞,不知讓多少比較宅的遊戲愛好者心生嚮往。而VR單車公司VirZOOM也在去年年底獲得了將近500萬美元的投資。36氪抱著好奇心也採訪了國內同類型的「VR+健身」創業公司青島宇科,試著了解一下這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青島宇科的CEO田玉華向36氪介紹,同類型的海外公司針對C端用戶,這個模式看起來很美,但無論從VR行業,還是VR+健身這條細分賽道來看,重度設備的客戶方向還是以B端為主。所以他們自身也會認為今年的市場建設重點在B端,C端則要往後放。
當然,在這個具體的應用下,B端主要指的就是健身俱樂部。健身俱樂部會對VR產生興趣,其最根本的驅動力還是線下流量,而VR體驗能夠使得一家店迅速擺脫行業內同質化的處境。青島宇科目前開發了兩款VR健身設備,包括一款單車和一款划船機。他們的產品計劃在5月底6月初出貨,第一批300-500臺,全年預計5000-6000臺。設備單價目前沒有透露,對比健身房一般的跑步機設備定價約在8000-10000元。一般來講,投資一個健身房的前期投入約在100-200萬,運營者約以數萬元的投入,初期嘗試幾部VR建設設備豐富空間,意願相對較強。
而想在這塊細分方向獲得比較好的競爭力,需要相關公司具備很強的渠道能力和產品能力。渠道重要性顯然直接影響銷量。而健身俱樂部同樣會注重產品能力則是由於這個模式不同於純VR體驗店,如果VR產品本身並不吸引用戶,這類設備就會迅速面臨閒置,而這種狀況是與健身俱樂部希望以此來獲得更多流量相違背的。但如果能做出體驗較完整的產品,無論是從客戶源還是消費意願方面,VR健身房都是比純線下體驗店更符合人們消費習慣和日常需求的模式。當然其中的開發能力則包括了遊戲內容的開發,以及健身設備適配遊戲的改造。青島宇科團隊目前接近20人,軟硬體開發部分的研發人員主要來自工業仿真以及三維交互相關行業。渠道合伙人則擁有20年以上的健身行業銷售經驗和銷售網絡資源。
VR健身公司國內出現的目前還比較少,國外則有同類產品。海外公司Holodia就與 HTC Vive 合作的一款VR健身器,該公司曾在2015年融到了一筆未知金額的天使投資。VirZOOM則也是一款單車設備,該公司曾在2016年12月獲得了438萬美元的融資。德國公司 Icaros GmbH 開發了一款 VR 健身器材,使用者可以在進行核心運動(常見的如平板支撐)時,體驗潛水或飛翔的感覺。據介紹這款設備已經進入了全世界200多家健身房。
而這些競品當中比較核心的問題包括:產品價格貴(普遍10000美元以上),內容體驗不到位,以及C端產品路線有爭議。青島宇科方面,儘管並沒有透露具體價格,但預計會定位在萬元人民幣左右,並不會超出健身俱樂部客戶的心裡預期。儘管這類產品本身更具想像力的方向確實是在C端,但目前在價格和體驗暫時無法打動個人用戶的前提下,依靠渠道資源的B端體驗模式可能是更有效的思路。
青島宇科曾獲得青島當地某企業100萬元的種子輪融資。目前他們正在尋求500萬元的天使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