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五」與「午」吳語中諧音,午 時陽氣最盛,故又有端陽和重午(五)之稱。在先秦時代, 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 道,五毒並出。於是人們紛紛避疫,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端午習俗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吃粽子、賽龍舟,相傳此 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而嘉興是吳越之地,端午習俗更多 的卻是與伍子胥有關,伍子胥是春秋時吳國的大將。相 傳,他曾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治兵,後興霸成王,為吳國 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夫差繼承王位之後,伍子胥又輔佐其 實現了稱雄東南、爭霸中原的偉業。後因他敢於直言相 諫,遭讒言誹鎊,被吳王夫差賜劍自盡。
伍子胥死後,他的 屍體被裝人皮革所做的袋子投入江中。此日正是端午。吳 越地區百姓十分懷念這位忠臣良將,每年端午節,都要在 江河之上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以示紀念。
嘉興清代詩人朱彝尊的《午日吳門觀競渡》:「勝曰銜 杯罷,輕舟解纜初;盡傳迎伍君,不比吊三閭。」從中可以 知道,直到清代,端午競渡還被看作是紀念「伍相」的一項 民俗活動。而在桐鄉,端午節龍舟競渡早已無跡可尋,代 之而起的是被賦予了蠶桑文化的踏白船(或稱搖快船), 形式上把划槳改成了搖櫓,時間從端午改成了清明。如崇 福芝村水會、洲泉雙廟渚的「蠶花勝會」、烏鎮的「香市」 (競渡在西柵高橋附近舉行),等等。
除了賽龍舟這樣熱鬧的民間慶典外,端午這天並不是 個討人喜歡的日子,以前在民間有很多禁忌。傳說這一天 黃色當道,需吃黃魚、黃鱔、黃豆腐乾,連道士送來貼在門 上驅鬼的「端午符」也是用黃紙寫的;未滿周歲的孩子端 午這天要到外婆家去過,稱為「躲午」,據說這種習俗源於 一種信仰,即五月為「惡月」,酷暑將臨,瘟疫蔓延,而「重踏白船五」是個最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當日將未滿周歲 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家長 還要給孩童戴老虎頭帽子、穿老虎頭鞋子等等。
民國《烏青鎮志》記載:「五月為端午節,一名天中節, 道家以天師符分送施主,堂上懸張真人像或關聖、鍾馗 像,門插葵艾,食角黍,飲菖蒲酒,穿赤豆,綴辮鬢作百索 ……婦女剪彩繒為人形謂之健人……」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在門楣或窗沿上懸掛艾蒿、菖蒲及大蒜頭,以避邪祛毒,清人項映薇的《古禾雜識》中記 載:「重午日,梁間貼硃砂闢邪符,膽瓶供葵花、艾葉,正午 飲菖蒲雄黃酒。閨人做蟾蜍袋、蒜葫蘆、金蜘蛛、絹老虎、 釵梁綴、健人符;市上篩鑼擊鼓,跳黑面鍾馗、紅須天師; 南湖觀競渡。」
菖蒲雄黃酒,把雄黃研末和菖蒲根屑一起加在燒酒內 調和,即為「雄黃酒」,俗信飲用可以禳瘟驅毒,除飲用外 可灑於牆壁床帳邊。此外,還可用雄黃酒塗抹小兒的額頭,或塗抹在小兒面頰耳鼻,認為這樣就可以驅避毒蟲。 最典型的習俗是在小兒額頭畫「王」字,借雄黃避毒,又借 猛虎鎮邪。
戴香囊是端午習俗之一,舊時繡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 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 準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 繡,如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腸、花草、珍禽、瑞獸、蔬 菜、瓜果等吉祥圖案,香囊形狀則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 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鬥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 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或者用 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 色色,玲瓏可愛。
香囊多以棉布、絲綢為材,工藝講究,需 裁剪、刺繡、挖補、粘貼、纏繞,閨閣中各展手段顯示本領, 爭奇鬥巧,一旦完成,到時候拿出來交流品評,互相饋贈。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藥,除了雄黃、硃砂、香藥外,還有其他 中藥材,如化濁驅瘟的蒼朮、白芷、菖蒲、冰片、牛黃、川 芎、辛夷、艾草等,以驅蟲避瘟防病。
以前烏鎮農村製作的 香囊別有講究,一般為小孩子佩戴,由孩子的母親親手做 成,裡面要放7種穀類(大麥、小麥、玉米、燕麥、大米、粟 米、高粱)和一本摺疊的曆本,再加上小孩的生辰八字,以 及端午當天摘下的艾葉或桃枝之類的物件,稱之為「曆本 香袋」,據說,放穀類是希望小孩長大後崇尚農耕文化,而曆本(古稱皇曆)象徵威嚴,能夠鎮妖驅邪,小孩佩掛著可以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