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新突破!史丹福大學用骨骼幹細胞成功再生關節軟骨

2020-12-21 騰訊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在關節中相連骨的表面,覆有一層關節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這種光滑且減震組織層的喪失是造成關節疼痛和關節炎的原因。近日,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微骨折技術激活了骨骼幹細胞,實現了關節軟骨的再生

在美國,有5500多萬人遭受關節軟骨損傷的折磨,近四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患有關節炎,更多的人受到關節疼痛和炎症的困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成年軟骨在受傷後不會再生。而近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小鼠和人體組織中再生關節軟骨墊的方法

該研究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幹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的Matthew Murphy博士領導,並於8月17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題為「Articula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by activated skeletal stem cells」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如何使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首先對關節組織造成輕微損傷,然後在損傷癒合時,利用化學信號來控制骨骼幹細胞的生長

外科助理教授Charles K.F.Chan博士說:「軟骨在成年後幾乎沒有再生潛力,所以一旦它受傷或消失,我們能為患者做的就非常有限。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身體再生這一重要組織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這項研究建立在史丹福大學先前的研究基礎上,該研究成功分離了骨骼幹細胞,這種自我更新的細胞同時也負責骨骼、軟骨和一種幫助骨髓中血細胞發育的特殊類型的細胞產生。

關節軟骨是一種複雜而特殊的組織,可在關節的骨頭之間提供光滑而有彈性的緩衝。當軟骨因外傷、疾病或僅僅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薄時,骨骼會直接相互摩擦,引起疼痛和炎症,最終導致關節炎

軟骨損傷可以通過一種稱為微骨折的技術來治療,該技術是在關節表面鑽一些小孔。微骨折技術促使人體在關節中產生新組織,但新組織與軟骨不太相似

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Chan說:「微骨折產生的纖維軟骨,實際上更像是疤痕組織,而不是天然軟骨。它能覆蓋骨骼,不過它不具有天然軟骨的彈性,而且它的降解速度相對較快,但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最新的研究部分是通過外科醫生Matthew Murphy博士的工作產生的,他是史丹福大學的客座研究員,現在在曼徹斯特大學工作。Murphy說:「我從未聽說有人真正了解過微裂縫的作用。現在我意識到了解這一過程的唯一方法是觀察微骨折後幹細胞的功能。」 Murphy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

Chan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成年軟骨在損傷後不會再生,因為組織中沒有很多可以激活的骨骼幹細胞。研究小組利用小鼠模型,證明微骨折確實激活了骨骼幹細胞。但是,這些被激活的骨骼幹細胞會按照它們自己的節律在關節中再生纖維軟骨

但是,如果微骨折後的癒合過程可以轉向軟骨的發展而不是纖維軟骨呢?研究人員知道,隨著骨骼的發育,細胞在變成骨骼之前必須首先經歷軟骨階段。他們的想法是,他們可能會鼓勵關節中的骨骼幹細胞沿著走向骨骼的路徑開始,但在軟骨階段停止該過程。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骨形態發生蛋白2(BMP2)的強大分子來啟動微骨折後的骨形成,隨後通過阻斷另一種對骨形成重要的信號分子,稱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分子中止了該過程。

Chan說:「我們最終得到的是軟骨,它由與天然軟骨相同的細胞組成,具有相似的力學性能,這與我們通常得到的纖維軟骨不同,它還恢復了骨關節炎小鼠的活動能力,並大大減輕了它們的疼痛。」

為了證明這種方法也可能在人體中起作用,研究人員將人體組織轉移到小鼠體內,使其移植後不會排斥組織,並能夠證明人體骨骼幹細胞可以引導骨骼發育,並止於軟骨階段

下一階段的研究是在開始人類臨床試驗之前,對大型動物進行類似的實驗。Murphy指出,由於小鼠關節非常小,很難處理,因此當它們移入相對較大的關節時,可能會對系統進行一些改進。

第一個人體臨床試驗可能是針對手指和腳趾患有關節炎的人。Murphy說:「我們可能從小關節開始,如果行得通,我們將向膝蓋等更大的關節發展。目前,手指關節炎最常見的手術之一就是切除拇指根部的骨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以保存關節。改進的潛力很大,而不利的一面是我們會回到以前的狀態。」

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Longaker指出,他們發現的優點之一是潛在療法的主要成分被FDA批准為安全有效。他說:「BMP2已被批准用於幫助骨骼癒合,而VEGF抑制劑已被用作抗癌療法。這將有助於加快我們開發的療法的批准。」

關節置換手術徹底改變了醫生治療關節炎的方式,這一現象非常普遍:到80歲時,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會進行髖關節置換,20人中就有1人會進行膝關節置換。但是,這種關節置換術具有極強的侵入性,使用壽命有限,只有在關節炎發作和患者忍受持久疼痛後才進行。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設想有一天,人們可以通過在關節軟骨嚴重退化之前使關節中的軟骨恢復活力,從而避免患上關節炎。

參考: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method-regrow-cartilage-joints.html

相關焦點

  • 突破!斯坦福團隊找到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或造福廣大關節炎患者
    北京時間8月18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證明,衰老與小鼠和人類關節炎中骨骼幹細胞的進行性喪失和軟骨再生減少有關。同時,他們發現了一種在小鼠與人體組織中再生關節軟骨的新方法。研究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外科系、幹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Charles KF.Chan博士說:「軟骨在成年後幾乎沒有再生潛力,所以一旦它受傷或消失,我們能為患者做的就非常有限。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身體再生這個重要的組織會非常令人欣慰。」
  • 金斯瑞解讀|新突破!研究人員找到使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
    近日,一項突破性研究有望打破這個局面,由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正式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文章表示,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使關節軟骨再生的方法,並在小鼠模型和人體組織中成功驗證。關節軟骨是結締組織中的一種,它複雜且特殊。軟骨本身光滑並具有彈性,可以在相連骨骼劇烈運動時起到緩衝作用。
  • 關節磨損還有救嗎?斯坦福科學家開發軟骨再生新方法!
    好消息是,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幹細胞技術開發了一種巧妙的方法,可以修復關節軟骨,目前已經在小鼠模型和人類組織中得到驗證。不過,新產生的組織與天然軟骨還是有區別的。「微骨折產生的所謂『纖維軟骨』更像是瘢痕組織。」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Charles Chan教授介紹,「它覆蓋在骨頭表面,總比什麼都沒有強,但它不像天然軟骨那樣有彈性,而且還比較容易降解。」 Chan教授與其合作者Michael Longaker教授在先前的研究中,曾在人和小鼠體內都分離出了骨骼幹細胞。
  • 無力再生的關節軟骨,請一定好好關照它
    無力再生的關節軟骨,請一定好好關照它 姚扶有《百科知識》 膝關節是人身上負擔最重、使用最頻繁的關節,幾乎承載著全身的重量。只有在我們躺下的那一刻,膝蓋是輕鬆的,除此之外,幾乎每時每刻它都在承受壓力。
  • 人造軟骨「迷你」心臟 器官再生時代離我們有多久?
    或許,未來的器官移植可能不再以器官捐獻為必要條件,再生醫學的未來就是人造合成器官。就在去年,密西根大學和江南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開發出與人體軟骨具有相似機理的合成軟骨:在壓力下釋放水分,在壓力減輕或消失後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水分恢復形態。雖然人造軟骨並非首創,但較早期材料相比,新型材料能夠將充足水分進行交換,人造軟骨的「力量」更加強大,該合成組織可以替代人體自然磨損或癒合不良的軟骨,不但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使很多人不必接受關節置換手術。
  • 科學生活:機體組織再生能否讓生命延續?
    科學家成功分離人體胚胎幹細胞的新聞曾轟動了世界,科學家設想,如果分離胚胎幹細胞成為可能,那麼種種人體臟器的再生就不再是夢想。    我們知道,蜥蜴的尾巴斷了能夠再生,蠑螈和大鯢除了尾巴,四肢和雙眼也能部分再生。至於水螅和片蛭這樣的生物,即使把它們切碎,也能再生為一個個個體。
  • 同濟大學麗豐再生醫學研究院正式啟航
    克麗緹娜攜手同濟大學 學研與產業創新驅動 共同推動再生醫療技術  2019年12月31日,克麗緹娜在迎來三十周年之際,以其控股母公司麗豐集團的名義與同濟大學共同打造的同濟大學麗豐再生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在同濟大學滬北校區濟成樓舉行了揭牌儀式,由克麗緹娜集團董事長、同濟大學校董陳碧華博士和同濟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張軍教授進行揭牌
  • 新技術!可注射軟骨再生技術有望代替玻尿酸
    &nbsp&nbsp&nbsp&nbsp2018年1月,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全球用組織工程方法造出了人的耳朵,引發世界轟動。近日,這個團隊又對外公布,稱已實現可注射軟骨再生技術,可用於人體組織修復和美容。這種技術可有效避免玻尿酸所引起的一系列弊端,最終有望代替玻尿酸。
  • 再生醫學的再生材料,人類頭骨的生物植入物
    再生醫學的再生材料,人類頭骨的生物植入物 2020-10-22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家:未來骨損傷組織工作修復再生有望在臨床規模化運用
    廣州醫科大學再生醫學與3D列印技術轉化研究中心主任張智勇15日稱,臨床轉化成為其團隊現階段的核心工作,「未來5至10年,骨損傷組織工作修復再生有望在臨床規模化推廣」。當發生骨損傷時,運用生物材料修復缺損的組織在臨床上已十分常見,例如顱骨缺了一塊,用合適的生物醫用材料填補修復,這是大多數人對骨損傷修復的認識。
  • 全豐盛集團攜手同濟大學籤約再生醫學研究院 深耕醫美領域
    (原標題:全豐盛集團攜手同濟大學籤約再生醫學研究院 深耕醫美領域)
  • 臨床研究新增研究成果,2項幹細胞治療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病理變化主要包括關節軟骨破壞,軟骨下骨硬化和滑膜增生,主要發生在中老年和關節負荷較大的運動員,累及負重滑膜關節,引起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膝骨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受損,因缺乏血供及營養供給受限,自身修復與再生能力有限。
  • 10個案例證實丨未來幹細胞療法不只是有廣譜上的抗衰,還有具體的...
    1骨關節炎骨關節炎是一種影響關節的退行性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保護關節、防止骨頭相互摩擦的軟骨會斷裂。軟骨無法進行自我更新,人出生時體內只有這麼多細胞,這意味著當這些細胞死亡之後,沒有新的細胞取代它們。因此,關節和骨骼會退化。
  • 再生醫學的進步:獨特的人造骨開發技術
    隨著日本進入超高齡社會,支持骨再生技術與延長壽命有很大的關係。以下是對日本明治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的採訪內容。相澤守(明治大學理工學部教授)人工骨開發技術帶動再生醫療的進步近年來,「再生醫療」備受關注。
  • 「器官再生」的神奇密碼 地球人和太空移民也許都等得到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菲)全世界無數的科學家都在尋找「器官再生」的鑰匙,希望讓人類擁有壁虎一樣的本領,使受損的器官能夠再生。這樣的尋覓一直延續到了太空。  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一項「空間微重力環境對胚胎幹細胞增殖、分化影響的研究」也隨著飛船送上太空。
  • 谷市場研究 l 可低溫3D列印的超高彈性生物陶瓷骨再生支架材料
    生物活性陶瓷是指能夠促進骨、軟骨等新組織生長的材料。除了包含生物活性材料之外。通過這類生物陶瓷材料製造骨再生組織工程支架時,要求是陶瓷材料相對堅硬,能夠促進細胞粘附,並具有骨誘導性,骨傳導性和/或軟骨生成活性。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在特定的分化培養基條件下支持成骨和軟骨形成。
  • 60歲後,八成人軟骨磨得只剩一半!簡單一招,養關節,護骨骼
    另外,骨關節的致殘率可高達53%,骨關節炎引發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危害程度,相當甚至大於心腦血管疾病。養軟骨,護關節,這些營養要補足關節軟骨是骨骼上一種半透明、有彈性的緻密結締器官,不但能起到潤滑和減少骨之間摩擦的作用,還有緩衝壓力、卸力的作用。
  • 骨骼的"終極"替換材料是什麼?"玻璃"成了首選
    這意味著身體不會認為這種材料是外來物,所以能夠粘合到骨骼和軟組織中,從而刺激新骨骼的生長。「對於湯普森來說,使用新材料的效果即時顯現出來。幾乎在一瞬間,患者就恢復了視覺,能夠辨識顏色,空間感也回來了。十五年過去了,他的身體依舊很健康。湯普森已經使用生物玻璃這種新材料成功治癒了因汽車或摩託車事故造成傷害的100多名患者。
  • 幹細胞技術開啟醫學美容新藍海 源品生物王健論道2020美沃斯國際...
    12月4日,為期三天的2020美沃斯國際醫學美容大會(冬季)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落下帷幕。源品生物執行總裁王健教授作為特邀嘉賓,亮相新材料新技術應用論壇。與全球醫學美容屆的權威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幹細胞醫學美容理念與新技術,分享幹細胞修復案例,預測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 關節軟骨損傷不可逆?看舒力泰如何強力修復「逆天改命」
    關節是連接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持我們生命活動的中流砥柱,而軟骨是在骨與骨之間起到緩衝作用的彈性軟骨,在走、跳及其它運動時能夠減少震動和衝擊,一旦軟骨損傷變薄,我們的活動沒有得到緩衝,則變成骨與骨之間的摩擦,行動時將變得十分疼痛,而減少運動,關節處的肌肉也會隨之萎縮,韌帶也會變得更加鬆弛,關節炎及關節退化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