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英語說法語,
這個城市也許是北美最後一座伊甸園。
去加拿大的想法從17年LP公布最佳目的地榜單開始,
那年的榜單裡,楓葉國加拿大脫穎而出名列榜首,
於是我開始計劃一個行程,
一個在深秋裡尋找楓葉色彩的行程。
沒想到一拖再拖,直到19年的這個秋天,
理想才最終變成現實,而這個旅程的起點
從加東優雅小眾的蒙特婁城開始。
感謝加拿大旅遊局和蒙特婁旅遊局的邀請,
讓我與多年不見的好友小莉在這麼美的季節裡
相聚在蒙特婁。
蒙特婁的第一印象,
從一句
「Bonjour」
開始。
計程車司機熱情地幫我把沉重的行李搬上車,
開始跟我說法語。
那一瞬間,
我以為我上錯了飛機回到歐洲。
蒙特婁這個城市,
與我熟悉的任一個北美城市都不太一樣。
老港的鐘樓,尖頂的教堂,
有著繁複巴洛克風格花紋裝飾的街邊咖啡廳,
還有街頭優雅走過的衣著得體的花白頭髮老奶奶,
這座城市,極好地傳承了它來自於歐洲的血統,
將法式的優雅、英式的紳士
與北美的現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終於在異鄉見到了多年未見常駐北京的老朋友小莉,
但是在如此優雅的城市裡,
不會有一絲的陌生感。
我們很快地聊到了過去幾年的經歷,
也討論起這次的行程。
關於秋天的蒙特婁,我倆都相當期待,
於是我們列出了一個必遊清單,
根據清單一一打卡之後,
我感覺這樣優秀的私貨不敢私藏,
分享給你們。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這個北美最優雅城市,
記得也要像我們一樣,全部實現哦!
必打卡清單之後還有彩蛋,不看完你就走寶了(^_^)
旅行遇上大暴雨怎麼辦?
那就讓自己慢下來,享受一個特色SPA!
更何況,閨蜜出遊,
最重要的還不是要大家都美美噠!
我們選擇的這家位於聖勞倫斯河上的BOTA BOTA SPA,
是由一艘遊輪改造的水上SPA,奢華而靜謐,
面對著風景優雅的老港,享受溫柔的按摩,
美景與溫泉,絕對可以一掃時差帶來的疲憊!
順著酒店外的街道漫無目的地前行,
不知不覺就走到了聖勞倫斯河邊的街心公園。
殖民時期的磚石高樓,各式的小教堂,
還有成群結隊的小松鼠們。
陽光在微黃的樹葉縫隙間,投下來金色的光。
朋友跟我說,蒙特婁的街道,從街頭走到街尾,
仿佛就是一個小世界。
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義大利人、印度人……
每走幾百米建築都會改變一個風格,
世界文明在此生根與繁衍,
仿佛這片土地的包容與肥沃,
可以支撐起任何一種文化。
深秋的午後,
街心公園裡安靜地只剩下樹葉被風吹動的沙沙聲。
初染秋色的楓樹葉隱隱透出一絲火紅,
把安靜的社區渲染得溫暖起來。
那聖勞倫河水仍在靜靜的流淌著,
偶有幾隻不知名的鳥發出清脆鳴叫。
這是這一座城市,最好的時光。
蒙特婁的咖啡廳,
有如巴黎的左岸一樣浪漫而豐富。
幾天的閨蜜小聚,我們不知道喝過了多少家。
從索菲特讓人炫目的奢華糕點冰激凌,
到國民咖啡Tim Hortons,
總有你意象不到的驚喜。
Café Crew
由一座老銀行改造成的咖啡廳,
同時也是一個共享辦公的空間。
老式建築自然流落出的高貴和大氣,
用舊時代的銀行櫃檯改造而成的咖啡櫃檯,
全部都超有歷史感。
在品評咖啡的同時體味舊日滄桑,別有一番韻味。
而索菲特的下午茶,更是集精緻與美味於一身。
顏值爆表的甜點+經典的法式口味,
據說這家餐廳主廚出品的冰激凌
曾在國際上多次斬獲頭獎,
那又怎麼可以錯過呢?
溫暖的陽光透過咖啡館的玻璃窗斜斜照進來,
照進那一泓低調的咖啡中。
與閨蜜分享小秘密的同時,
呼吸微苦而醇厚的香氣,
這樣閒適而悠然的午後,
才能算得上是閨蜜間最窩心的浮生吧……
吃過了四季的brunch,
喝完了索菲特的下午茶,
但是我全城最愛卻還是一條叫做聖勞倫的小街!
街道上滿布的鮮活的塗鴉,
讓這裡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一位熱情的本地人,看我們舉著相機,
就一定要領著我們轉過街角,
去看一面有三層樓高的牆!
懸掛在牆面上的,是萊昂納德.科恩巨大的臉。
這位成長於蒙特婁,遊遍世界的詩人與歌手,
在其去世之後,把他的身體和靈魂都帶回了家鄉。
對於當地人來說,
科恩的多愁善感,他的浪漫與憂傷,
他的歷盡滄桑悽訴歲月陳年往事的嗓音,
帶給了這個城市更多的性格與生命。
可是我們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塗鴉而來的
在這條不長的小街上,
藏著全世界最好吃的Fairmont Bagel(貝果)
和歐巴馬總統來了也要排隊的Schwartz’s燻肉!
你問我有多好吃?
看看那上百米的排隊隊伍就知道了!
厭煩了作為過客掠過一座又一座城池,
越來越喜歡一種不一樣的旅行方式。
把打卡的節奏放慢,不刻意安排行程,
努力像本地人一樣去旅行。
可是如何可以在短暫的旅行中假裝成為本地人?
一個周末的上午,騎著自行車去逛菜市場,
這樣夠local麼?
想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方式,
莫過於穿街走巷與市井瑣碎了吧。
聖勞倫斯河畔的自行車道,風景甚好。
沿著河岸一路疾馳,
秋日的暖陽帶著彩色的葉子被遺落在身後,
其實沒什麼要趕路的,只是想要追求風的感覺。
目的地是當地人周末都會去的一家集市,
就位於聖勞倫斯河的河畔,
有個好聽又貼題的名字叫At Water。
不管是集市門口幾乎攔住路口的南瓜先生們,
還是市場裡各種好吃的水果、芝士、肉類,
各種討價還價,欣欣向榮,滿滿的生活氣息。
最難得的是,無巧不成書。
在市場,我們還偶遇了一對陌生的本地夫妻倆。
聊著家常,他們突然從手機裡翻出來一張相片,
相片裡赫然是前一天在皇家山上的我和小莉。
原來,在過去的時空裡,我們曾經相遇過。
第一天來到蒙特婁,
放下行李的我便匆匆走向老港。
這裡是法國人最初進入蒙特婁的地方,
可以算是這座城市最初的模樣。
今天的聖勞倫斯河如溫柔的小動物一般
安靜地淌過上千公裡,
來到這裡突然變得熱情而濃烈。
鐵橋的冷峻,碼頭的喧鬧,小商販的大聲吆喝,
在夕陽下展現著屬於北美城市的繁忙與快節奏。
落日時分,聖勞倫斯河瀰漫的水汽之中,
摩天輪在微黃的樹葉中劃空而行。
無論河岸上是如何喧鬧,
聖勞倫斯河的水面依舊如鏡面般平靜。
夕陽把河畔的天際線都塗抹成金黃,
水中的倒影銳利得如同
要將這個城市刻進每個人的心裡。
無論是遊客還是本地人,繁忙或是閒適,
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同這個城市包容的性格。
從老港順著街道前行,這座城市最標誌性的建築,
位於老港和老城之間的聖母大教堂,便出現在眼前。
由於外觀上的相似,
人們自然會把這座大教堂與巴黎聖母院相對比,
雖然蒙特婁聖母大教堂在名氣規模上
與它的巴黎同款相去甚遠,
但是在蒙特婁人的情感中,
其重要度其實是不相上下的。
比如說,
知名的國際歌手Celine Dion就選擇了在這裡結婚。
聖母大教堂的內部更是璀璨而華麗,
蒙特婁人幾乎是想要把他們
在設計與藝術上的所有智慧都留在這裡。
多層的圓弧形尖頂、拱廊、玫瑰窗和鐘樓尖頂,
都是吸收了哥德式建築元素的傑作。
玻璃窗上繪有彩色的聖經故事
和350多年的蒙特婁故事。
胡桃木、金葉裝飾的牆壁上
有精緻的彩色雕刻和繪畫。
整個教堂內部的採光也深有講究,
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
從照片上看,教堂正面是以藍色為主的冷光,
而後面管風琴的位置則是以金色為主的暖光,
兩束光逐漸伸展、擴散,最後匯聚在教堂的頂部,
那裡有三顆用金滔製成的星星,
顏色多彩燦爛地如孩子臉上的笑容。
還有後室裡一塊獨一無二的雕塑,
用三座拱門展現著世人經歷各種塵世磨難
走向天堂榮光的朝聖之途。
為什麼皇家山排名No.1?無他,
因為Montreal這座城市的名字就來自於皇家山,
Mount Real!
這裡還有一個關於這座城市的歷史故事,
傳說當年法國人初來乍到的那年,遇到了大洪水。
傳教士邁松納夫就許下心願,
希望聖母能夠保佑他們。
結果神跡果然出現了,
邁松納夫用木頭做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
扛在肩上冒著風雪,
將十字架豎立在了皇家山山頂的最高處。
從此以後,這個城市有了一個約定俗成,
就是整個城市所有的建築都不能超過這座山的高度。
而皇家山到底有多偉岸呢?
答案是:233米,也就大概相當於廣州塔的1/3高吧!
不管這個高度有多麼地不可思議,
因為這些過往,
這座山竟成為了窺探這個城市群的絕佳地點。
當你站在觀景臺上,
繁華的、低調的、現代的、古老的千面蒙特婁
整個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
萊昂納德科恩的那副巨幅塗鴉是不會錯過的。
在雨後湛藍的天空之下,
在城市的鱗次櫛比中,老人家似乎在微笑。
2016年離世後,這位直到去世都仍在漂泊的老人家,
終於不必再離開故土了。
在《Anthem》這首讚美詩裡他曾唱道: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There is a crack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本來想在這些個必打卡景點之後,
再給大家分享一些我和小莉
在蒙特婁遇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說起來,這真是一個神奇的旅程,
每天都有意外的收穫。
比如百年一遇的60萬人環保大遊行;
比如意外在皇家山公園腳下受邀參與的「dongdong」鼓狂歡;
比如在街頭偶遇的哈雷機車大聚會;
再比如在各色的餐廳裡吃到的美食,
在街邊的小店裡淘來的皇妃首飾、二手皮草……
但是這篇文章的篇幅已經太長,
蒙特婁給我帶來的感覺,
似乎不是一兩篇稿子可以輕鬆說完。
要不然,你們等我再寫下篇?
你的十一旅行是怎樣的?
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記得分享給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