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去過一個地方,留下的不單單是它的風景,還有一份心情,烏鎮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走進烏鎮,更像走進一幅水墨畫,無論是駐住停留又或是穿街走巷都是那麼的自然,古樸,典雅,漫步在這裡很容易讓人忘卻時間的存在,又仿佛時光倒流,置身於一段古老的歲月中。
烏鎮是一個有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全鎮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
東柵的住宿客棧很多,雖然是老房子但裝飾基本都是翻新過的,住宿條件都還不錯。放下東西稍微休息下就開始烏鎮之行了。
烏鎮東柵大門進來之後正對面是一片小竹林,左右兩邊都可以同行的,走右邊的小路不遠就能看到《似水年華》裡面文和英走過的逢源雙橋,中間隔著精緻的木窗,想著劇中兩人擦肩而過的場景,再看看現實中人擠人的情況……默默地感嘆下然後繼續走著。
過了逢源雙橋沿著路一直走下去就是東大街,踏著古老的青石板路,路邊林立著甚至百年的老房子,偶爾會有一家半開著房門,裡面經營著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大多是印花藍布的頭巾,小包或者裝飾物,算是雅俗共賞了。
繼續在東大街上走著,不就就會看到有名的景點三百酒坊和宏源泰染坊,這時你就可以意識到東大街已經走過一半了。這兩個景點算是連著的,但是遊覽順序很糾結,好像是進門先看酒坊然後進染坊要檢票什麼的,總之我被繞的稀裡糊塗,人又是很多趕緊就出來了。但是酒坊的出口可以免費品嘗三白酒(不過要記得和師父要哦,不然沒人給你遞過來的)。三白酒和姑嫂餅還有胎菊是烏鎮有名的特產,所謂三白酒就是指糯米,酒麴,地下水都是白的,由此得名。
烏鎮的所有景點應該都是只能進一次的,所以最好等旅遊團、遊客少一點的時候再進印花藍布坊,不然照不了照片很虧的。從酒坊出來再向前就是晴耕雨讀了,似水年華的取景地,如今卻被一條鎖鏈鎖住,不知鎖住的是似水年華的情結,還是諸多看客的心境。在東大街即將走完之前將會路過一個橋——挹秀橋,在這裡拍拍照還是極好的,走下古橋,步入岸邊青石板小路,一旁是悠悠流淌的河水,一邊是小鎮人家的房屋,河兩岸樹蔭下還梄息著眾多的小商販。走進「綠意紅情,小橋流水"的畫境,欣賞到了黛瓦粉牆的莊重古樸,陶醉於古建築的雕梁畫柱,體會到了古街古風的古色生香。
東大街的盡頭連上的是觀前街,走到頭就是立志書院和茅盾故居,自覺的進來看一看一代文豪大家的故居。(茅盾故居的對面是有名的林家鋪子)從茅盾故居出來就是景區出口了,不要慌張,繼續向前就是古戲臺,位於烏鎮東柵的修真觀戲臺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最後修繕時間是1919年。戲臺佔地204平方米,分兩層。戲臺上不斷循環演出桐鄉花鼓戲,當地人都稱其為古戲臺,聽說每天都有演出,來往的遊客也基本上都可以在此欣賞到演出。這是東柵景區外面的景點,不過烏鎮東柵的門票是可以同一天內多次出入的,所以不用擔心進不去,但是西柵是不是這樣就不曉得了。
從古戲臺往回走到出口的對面就是入口,遊船碼頭也在這裡,可以租船或者包船遊覽也別有一番江南水鄉的古韻。如果是選擇步行的話,請不要錯過傳統手工作業坊區,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烏鎮特產,以及到處都有賣的民族風服飾,絲巾圍巾,「真絲」睡衣,手工皂等等。不過這些東西真的多得是,想買點話記得侃價噢~
走走停停兜回一圈就回到起點——遊客服務中心。東柵的行程基本到這裡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不過每個人的審美不太一樣,有些細節這裡簡單幾句也不能說的太清楚,大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著重遊覽,不過記得要買張地圖,不然可能會走冤枉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