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都喜歡我,第一次認識烏鎮是在電視上《像時光流逝》,唱著《我想我是海》的大男孩給我們講了一個思念和美麗的愛情故事,最後他們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回到了現實的和平。愛情故事濃得不省人事,但劇中那個小鎮(吳鎮鎮)卻凍結了江南水鄉中許多人的夢想,吸引無數男女來到這裡尋找自己心中的風景。應該說,「像時間的流逝」已經使烏鎮成為最美麗的城鎮。也許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我走過許多地方的橋,見過許多次雲,喝過許多種酒,但我只愛過一個人在正確的年齡。」愛,終究不能忘記。而在烏鎮,像時光的流逝,只為一個清晰的夢。
從我住的城市開車到烏鎮不到兩個小時。因此,烏鎮可以說是走得越快越好。然而,每次我來這裡,都下著小雨。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撐著一把紅紅的油紙傘走過拱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美呢?就像《歲月如梭》中的「穎小姐」一句話,她說,我有一個故事跟這裡有關,她不會像我一樣去一個只是美麗的地方。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但是沒有很多地方和你有密切的關係。
我去過烏鎮很多次,但是我總是去烏鎮的西門。我總覺得西門有我夢裡所有的水鄉。我擔心如果我看得太多會感到無聊。這次我來烏鎮是因為我住在雲貝爾。我只花了幾分鐘就走到了東扎。我禁不住和我的朋友起得很早。快七點半進東門了,這個時候還不算早,不過感覺挺好的。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是清晨和傍晚。清晨,河水會從薄霧中漫出,仿佛一場夢,四月的春風帶著細雨,穿過心田清新,舒適。
立志上大學的河港前有一座亭子,文昌亭子。學院和法院之間,只有一條視野不開闊的街。在過去,學者們去文昌閣,通常由一個人坐船陪同。小船停泊在閣下的小河邊,男人們上了樓,僕人們坐在過道兩邊的長凳上,等候著。隨著晚清科舉制度的廢除,文昌亭成為市民遊覽的地方。這和我想像中的東門有點不同。在我的想像中,這個地方應該和西門差不多,但是遊客比西門少。然而,我沒有想到這個地方是如此的綠色,如此的自然和充滿生活方式。
右邊是茅盾故居,位於東側觀前街17號。這座故居分為兩套,茅盾的曾祖父曾兩次購買。面朝大街,面朝西,老房子的一個房間是茅盾曾經讀書的家庭學校。故居內部布局簡單,但散發出沈家世代書香特有的幽雅氣息。據說茅盾的故居不是他的祖籍。這裡的房子是他成名後用自己的錢建造的。原住宅包括臥室、書房、餐廳等建築。家具和裝飾仍然和茅盾生活的時候一樣。但這些對遊客來說並不重要,他們只是看著矛盾的偉大,感覺它就是書。
東柵的金家曾經在這裡很富有。今天,他們的住處已經成為江南生活的一個記錄。這裡展示了晚清至民國烏鎮的民俗,如生日慶典、婚育習俗、春節的季節性習俗等。精彩的蠟像從婚喪嫁娶的場景中走出來,處處融入對美好生活的希望。服裝展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手段展示了100多年前江南民間服飾習俗,從中西風格的結合中窺見歷史的縮影。
東柵有江南木雕展廳,原是東柵徐家的府邸,又名百花廳,以其精美的木雕而聞名。它雕梁畫童,尤其是對窗欞上的人物、鳥類、動物,通過圓形、扁平的雕刻、鏤空、鏤空等表現手法來表現。如今,其正室更偏向屋內展示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裝置。我非常喜歡東柵的煙火味。站在石橋上,我看到許多遊客在走廊下面吃早餐。這對老夫婦在跑步前後都很忙。我很喜歡江南細雨徐徐走過的青石板。我覺得每一塊木板和每一座橋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河道的小船漸漸變得多起來,應該是有旅遊團陸續來到東門,享受了將近一個鐘的溫婉恬靜的水邊風情,很是愜意,預備離開。
這次烏鎮之行,最重要的是「時間開始」藝術展。當然,不能有任何誤解。我並不是真的對藝術感興趣,只是碰巧在朋友圈裡看到了藝術展,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我想看看。本次藝術展的地址是烏鎮北扎絲綢廠+糧倉,在原有老房子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給人一種新的感覺。
2016年成功舉辦「烏託邦·異託邦——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後,本次展覽以「時代——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拉開序幕,在藝術家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據悉,本次展覽共邀請了來自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位藝術家參展,展出作品90件。它不僅包括裝置、視頻、行為、繪畫等常見的藝術類型,還包括聲音、氣味、光線、互動(設計)、網絡藝術等尚在探索的藝術形式。在展出的各類作品中,有35件是世界上第一次展出,其中30件是為展覽主題或所在地區的文化環境而創作的。始於烏鎮的藝術將不僅僅觸及烏鎮。
讓我有些吃驚的是,很多人訪問藝術,不得不說,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也在不斷上升,越來越要求訪問各種各樣的藝術,藝術創作,而 烏鎮 作為幾百年的水鄉古鎮能夠讓如此高規格的藝術展落地水鄉,不得不 烏鎮點讚。
喜歡小編作品的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