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影片向來出了不少神作,最近兩年口碑非常好的《調音師》、《摔跤吧!爸爸》等等都是代表作。然而在10年前,中國觀眾對於印度電影的印象,還停留在「歌舞開掛雷劇」這層印象上,尤其是看到《三傻大鬧寶萊塢》這個電影的名字之後,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部不入流的爛片。
不過翻看《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在網絡上面的評分,大家卻驚訝地發現,不少觀眾居然給出了9分之高,《三傻大鬧寶萊塢》也成為了許多大家推薦的必看電影。
為何一部在2011年上映的電影,在經歷了將近10年的時光之後,還能夠在歷史上留下這麼濃墨重彩的一筆呢?在我看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最成功的一點就在於,它能夠以深刻的筆觸去批判高等應試教育的問題。
問題一:是填鴨式教育還是啟發式教育?
在影片當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場面,教授在給教室裡的學生們上課的時候,提出了一個關於某個概念的定義問題。在他看到男主角蘭徹用好奇的眼光盯著他時,便點名讓他起來回答問題。
沒想到蘭徹卻用自己非常通俗易懂的話解釋了書中的某個概念,這讓教授非常的惱火。之後班上一個「好學生」站起來一字不落地背出了書中對於這個概念的定義,反而還得到了教授的表揚。
這個場面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最主要的是它與中國的應試教育有非常大的共同點:考試考的才是我們要學的重點,而考試不考的其他一切我們都可以略過。同樣地,書上所說的才是真理,而自己以為的知識卻不一定是對的。
因此在電影當中,蘭徹也說出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在過去的一分鐘裡,當我拋出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們感到激動和好奇嗎?你們有沒有為即將能夠學到新知識而感到高興呢?你們並沒有,我所看到的是你們都陷入了一場瘋狂的比賽,這樣的學習方法有什麼用,即使你拿了第一你的知識變多了嗎?不,你們多的只是壓力。
問題二:打壓式教育還是鼓勵式教育?
影片當中最觸動人心的莫過於校長對於學生的教育方式。校長一直信奉的真理是打壓式教育,只要學生不聽他的話,想要自己去動手創作一些東西,或者是開始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立馬就會出言制止。
於是在他的這種打擊式教育之下,學生喬伊經受不住壓力而在寢室裡上吊身亡。在他的學生自殺之前,自己的兒子也在他的打擊之下選擇自殺。
為了不讓蘭徹的三人小團隊日漸壯大,校長向其中的成員之一拉加下發了最後通牒:要麼就退學回家,要麼就把退學通知發給蘭徹的父母。在他的威逼之下,拉加也選擇了跳樓來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讓人氣憤的是,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校長依然沒有意識到這是由於他的教育問題而引發的。面對學生一個又一個的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卻變得麻木,甚至覺得這是他們自作自受。
問題三: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發展嗎?
蘭徹、拉加以及法汗三個人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家庭。
蘭徹的真實身份是來自於一個富人家庭當中的園丁,因為男主人發現他非常好學,於是便允諾他頂替自己的兒子去上學,但一旦幫自己的孩子獲取本科學位之後,就要立即離開這個家庭。
拉加出生於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父親、母親以及姐姐的壓力全都堆在了他的身上。為了養活這一家人,他必須去找一個好的工作,而跟蘭徹之間的友誼,也受到了校長的威脅,最終他只能夠選擇用自殺來面對這一切。
法汗的家庭則是代表了更多普通人的家庭。法汗的父母總是以「我這是為了你好」的理由來牽制孩子的發育,他們所做的人生規劃其實並不符合法汗的期望,而法汗自己的興趣愛好也被扼殺在搖籃裡。與其說是教育,倒不如說是家長對於孩子的道德綁架。
在影片的最後,三個人都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結局。法汗在跟父親溝通之後,終於成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攝影師;拉加在大難不死之後,也終於活出了自我。至於男主角蘭徹,他本來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生活的人,學位證書即使不是他的也並沒有關係,他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最終蘭徹成為了一名大富翁,並且在一處可以稱之為世外桃源的地方生活,在那裡他所教導出來的孩子,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學習,所以也更加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