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徐海燕和孫昊的遺體終於被帶出冰冷的水底。兩人於9月6日在GUE(全球水下探索)河北潘家口水下長城探索項目中失聯。
他們通過了以訓練嚴謹和淘汰率高著稱的GUE的專業認證,被圈內視作「頂尖潛水員」。但兩人的生命,卻在一次相對而言難度不算太高的探索項目中戛然而止。
9月6日中午,探索項目團隊一行四人,兩兩一組在潘家口水庫入水。
徐海燕和孫昊就是此行的潛伴。他們要對淹沒在水底的古長城進行測繪。在此之前,水下長城探索項目已順利進行了兩天。項目獲得的所有水文地質資料,均會向社會公開。
然而,到了既定出水時間,兩人還沒有動靜。其他人也沒看到本應出現在水面的象拔。
象拔,即水面信號浮標。潛水員在升水前會打出象拔,提醒過往船隻注意避讓。
有報導稱,遇難者家屬在附近漁民家裡發現了象拔。這也引發猜測——事故原因可能與漁船作業有關。
為何漁民會拿走象拔?有著二十餘年潛水經驗、曾參與「東方之星」沉船救援的潛水員萬述國說,國內潛水運動並不普及,普通漁民可能根本不認識象拔。
讓他疑惑的是,從現有報導來看,四人下潛時,水面上似乎沒有支援團隊。在工程潛水領域,一般一人下水,會有五到六人在船上進行支援,與潛水員保持聯繫,密切關注其水下狀況。若發生緊急情況,應急潛水員會立刻下水援助。
不過,工程潛水和技術潛水並不一樣。FunDiving網站創始人Leon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潛水大致分為休閒潛水、技術潛水和工程潛水。休閒潛水一般有這些限定——「水深40米以內、不需要減壓、在開放空間、使用氧氣含量不超過40%的壓縮氣體」;橋梁建設、海底石油、管道清淤、水下維修等則屬於工程潛水;其他的,可稱作技術潛水。
此次遇難的徐海燕,就是技術潛水中的佼佼者。她開專欄科普潛水知識,還曾寫過一篇《潛水到底有多危險,及有多少種死法(超長慎入)》的文章。文中指出,有一組數據顯示,大約一半的死亡事故發生在距離水面10米以內,其中又有一半就發生在水面。
萬述國反覆強調,潛水是高危行業,必須專業人來做專業事。據他所知,今年已發生十幾例潛水員死亡的事故。他表示,潛水員每次下潛前應有細緻規劃,必須提前考慮到在水下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並有一套相應的標準流程和應對措施。像萬述國這樣的職業潛水員,還會定期進行事故演習。
徐海燕在那篇文章裡寫道,承認潛水有危險並不是壞事。「只有知道了它的危險,我們才會更認真地去預防事故的發生。」
但事故還是發生了。
從兩人失蹤到第一具遺體被發現,用了12天。
搜救水域面積大,而且地形複雜。「水下有古長城,古村落,還有廢棄漁網。」參與救援的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員工王同說,這大大增加了搜救難度。
他們公司帶去的是水下機器人,主要負責疑似點位的排查。9月17日下午,機器人正在水下62米處搜尋。傳回的聲吶圖像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較強亮點。機器人繼續靠近,他們先是看到了潛水員攜帶的氣瓶,接著,看到了潛水員的黑色潛水服。9月18日,另一名潛水員圖像在水下63.2米處被發現。
王同記得,他們回到岸上後,遇難者家屬對他們說,謝謝,接著,淚流滿面。(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