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義】六十年代的雙搶 / 割稻客 / 牛

2021-02-24 熟溪畔

        雙季稻的栽培最早開始於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這是嶺南地區雙季稻的最早記錄。長江流域雙季稻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晉。

        雙季稻,就是一年中種一季早稻再種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開始插種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時收割早稻,然後緊跟著翻耕水田、插種晚稻秧苗,要趕在農曆立秋前插種完畢,到11月時收割晚稻,趕在降霜前完成收割。

        正是有了雙季稻才有了雙搶。武義的雙搶一般從7月15日開始到立秋節。雙搶,時間緊。割稻要跟時間賽跑。這個季節颱風會不期而遇,若遇上颱風,植株倒伏,收割困難;熟透了的穀粒容易脫落;連續幾天大雨,溼的稻穀容易發黴發芽。插秧要搶在立秋節之前,據說節前插的和節後插的秧,長勢會不一樣,收成也不一樣。以老農的話來說:立秋後下種的稻禾,穀子老不下來。

        集體化年代,武義有"田隊"和"山裡"之說。田多,能種雙季稻的平原地區叫"田隊",山多,田少不能種雙季稻的山區叫"山裡"。

         為趕農時,"田隊"往往會僱工收割,並以稻穀或錢物支付工資,這類被僱傭者俗稱「割稻客」。

        一到雙搶季節,一批批山裡的青壯年勞力湧到"田隊"當"割稻客",二十來天下來,雖然,高溫酷暑,早上四點開工,晩上八點收工的辛苦勞作,但看著換回的一袋袋金燦燦的穀子,解決了一家子的口糧,心裡還是喜滋滋的。正是這種互補,在那個年代也解決了山區部分的糧食不足。就是到八十年代,武義山區的農民,一年還有幾個月都是吃政府返銷糧度日的。

        俗話說:俺想儂咯食,儂想俺咯力。六十年代大家都沒錢,但為了趕季節,雙搶期間大家都傾其所有,大缽頭上菜,大鬥力食飯。晚上收工,能喝上一碗兩角九一斤的黃酒,六角一斤的燒酒就很愜意了,所有的疲勞都煙消雲散!

        好的"割稻客「成了那年代的搶手貨,一次下來就稱兄道弟成了自家人,雙方默契建立了老主顧關係。不用說了,下年一到雙搶季節來就是了。

        六十年代農村的農活、農作靠得都是人力,所以那時的牛就成了農民的寶貝。

        當時的南豐大隊第八生產隊就在姓顧祠堂巷口,和我家同一幢屋。一到雙搶季節前,隊裡就買了一壇壇黃酒和著香噴噴的糯米飯,放在大腳桶內,然後,一個個看牛小鬼牽著一頭頭牛排著隊來吃。但吃了後就要出大力了。

        雙搶的農作有一半是牛來完成的。稻子一割就該牛上陣了,犁田、耙田、耱田、滾碌碡平田都全靠它了。忙完了,牛就浸在溪中、塘中的水裡歇力乘涼,只露出牛頭,免得蚊蠅叮咬。牛的天敵不少,斑蟎、牛虻、蚊蠅、牛草螞等等,為了免受叮咬,牛把全身沾滿泥巴做保護,甩牛尾巴驅趕蚊蠅。俗話叫:大水牛賴漿。牛最怕的是不小心把斑蟎吃下肚,那就麻煩了,斑蟎在牛肚不停的放屁把牛肚子脹得鼓鼓的,最後把肚腸脹破,牛就死了。唯一的解救方法,就是馬上把生豆漿灌下去,才能把氣排掉。

        雙搶期間放牛小鬼也是很辛苦的,早出晚歸、牛在人在。牛歇力時,他們用新鮮稻草餵牛,用棕櫚掌做的拍子,驅趕蚊蠅,用手把牛草螞一顆顆拔下來。牛草螞是很可怕的吸血蟲,有嘴巴沒屁股,叮在牛身上吸血,把肚皮脹破了才會掉下來。有句罵人小氣的話很恰當:儂咯牛草螞,只歸不出。

        經過大家和"割稻客"、牛二十多天的辛苦勞作終於完成了"雙搶"。等待的是金秋的收穫。

        現在好了,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烘乾機等等應有盡有。農村的電氣化、機械化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然而,那個時代的經歷還是歷歷在目,終身難忘。

相關焦點

  • 記憶裡的雙搶
    暑假和寒假,真是截然不同的兩季:暑假炎熱,農活多,那個年代條件有限,沒有錢,更沒有冰箱,肉是難得吃到的;寒假冷,閒,還醃臘肉臘魚,做各種小吃,熱熱鬧鬧過春節。所以我喜歡寒假,討厭暑假。記得那時候,我家有十二畝農田,也是全家賴以生存的指望,過去水稻種兩季,七月中旬早稻成熟收割後,必須在立秋前將秧苗插下。如果晚了,稻穀開花時可能會遇到寒露風,收成將減少,甚至絕收。
  • 壯麗70年武義農業篇|「鐵牛」奮蹄 稻穀飄香
    從傳統的牛耕人掘、肩挑背扛,到現在「鐵牛」奮蹄、插秧施肥收割烘乾一體化,原先田野裡的「哞哞」聲漸漸被「突突」聲取代。這種轉變,是武義現代農業發展的驅動力量,也是幫助武義農民種出金稻穗的關鍵所在。從種植到收穫,從糧油到水果,武義農業生產全過程「機器換人」革命加速推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時代已漸行漸遠。
  • 夫妻稻客開收割機走南闖北,要為兒子賺200萬娶媳婦
    有媒體報導,約在2003年左右,駐馬店當地陸續出現一些開著「洋馬」(收割機)四處攬活的職業割稻人。最早「開洋馬」的這批人據說都掙了錢,高的一年能掙十萬以上,於是帶動當地更多人投身這一行。每年,農忙時節,在業內頗有名氣的2萬多名「天中稻客」就會從河南陸續出發,開著收割機,追著小麥和稻穀成熟的地區時間差,一站一站遷徙攬活,南到海南,北至東三省。
  • 【人文歷史】致敬!奮進的武義人
    武義牛頭山郵局向全國發行生肖牛郵票,亮出武義人文地理坐標內涵。2021 年伊始,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響徹中華大地。在武義,「三牛」精神鼓舞人心,引領全縣上下做好加快後發趕超、深化下山脫貧、拓展後陳經驗的「三篇文章」,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孺子牛」出自《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的一個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
  • 武義一中美術痕跡
    據胡也衲在稽山中學武義分部時期的學生、現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圖書館原館長,中國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湯池先生回憶起他的美術老師可謂動情:「1945初夏,抗日戰爭勝利,武義縣城光復。這年暑假,我生平頭一次到縣城遊覽觀光。在壺山小學牆壁上見到紹興稽山中學武義分部的招生告示,出於好奇的動機,我自作主張去報名應試,不久就獲得錄取通知。
  • 「稻客」,車輪滾滾就是家
    在外界,他們被稱為「稻客」,也就是一群流動的、駕駛著收割機替稻穀經營大戶收割稻子的新型農業僱工。據張凱介紹,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擁有職業收割機十幾萬臺,而汝南縣佔有百分之八十的份額,那裡走出的稻客在全國各地尋找「收割」機會。一般情況下,稻客是以車隊為單位,而跟張德全父子同車隊的另外8人,4臺機器已經上高速去等他們了。
  • 她穿越六十年代,手持種田空間系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六零小說
    導讀:她穿越六十年代,手持種田空間系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六零小說小編最近迷上了年代文,今天就給大家先推薦三本她穿越六十年代,手持種田空間系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六零小說,都是小編看過的,內容有些記不清了,但肯定是甜文。
  • 「康養武義」的健康元素
    全縣有哪些健康養生資源和支撐,武義建縣1700年來有哪些健康養生的人文資源和文化傳承,梳理出「溫泉、生態、古村落、宋元文化」框架。壽仙谷藥業早年曾虛實結合接手開發過壽仙谷景區,後來提升了視野和觀念,並逐漸認知消化大唐道士葉法善道教養生文化,提出「要把整個武義打造成壽仙谷」的企業發展新理念。
  • 養生武義 從美食開始
    在武義,餛飩、麥餅自不必說,芋餃、餜子、蓮子羹等武義獨有的吃食,那才能真正體會到武義的味道。 如果要問武義城區哪裡最值得去?武義古街必須打卡一番。 如果你是一枚吃貨,那來養真齋準沒錯,因為這裡是武義傳統美食的非遺體驗點。
  • 以「奮進武義」抓趕超 促跨越 「奮進武義」研討會專家精彩發言摘錄
    實現跨越發展是「十四五」武義最核心的目標,建議把奮進武義作為武義「十四五」的發展導向,具體提法上可以是「奮進武義、科學跨越」。從工作的維度看推廣。奮進武義誕生於「三篇文章」、也要發展於、更要深化於「三篇文章」。「三篇文章」是目標,奮進武義就是導向。
  • 六十年代中國畫報英文版封面,刊登的都是普通人
    中國記憶,六十年代初畫報封面上的人們 中國記憶,六十年代初畫報封面上的人們
  • 武義城市名片——城市展示館
    武義城市展示館位於北嶺新區,是展示城市歷史、城市建設成就及未來展望的一座綜合性展館。該館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共有兩層,是一座連接武義與外界的橋梁,是一個對外展示武義的窗口。城市展示館由「印象武義
  • 六十年代精品文,她帶空間穿回六十年代,小日子安排得風生水起!
    她帶空間穿回六十年代,小日子安排得風生水起!大家都喜歡看內容很精彩的小說,希望各位在小編的分享這裡找到喜歡的小說,喜歡的就點擊書籤加入書架閱讀吧!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她帶空間穿回六十年代,小日子安排得風生水起!
  • 曾經的南越明珠:六十年代的西貢
    曾經的南越明珠:六十年代的西貢
  • 法國女鬥牛士被牛頂翻 滿臉笑容活割牛耳
    法國女鬥牛士被牛頂翻 滿臉笑容活割牛耳當地時間5月25日,法國鬥牛賽場上,一名女鬥牛士被牛頂下馬,接著牛開始用角追頂她,但是這位女鬥牛士淡定的在幾分鐘之內將牛的耳朵閣下,並微笑向全場展示牛耳朵和牛尾巴經常作為鬥牛士的戰利品。如果鬥牛士表現非常出色,他們可以把牛耳朵和牛尾巴都帶回家。
  • 武義那麼美,帶你去看看
    如果說溫泉是武義的一張金名片,那麼這張名片背後還有一片森林,它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為進一步挖掘、整合武義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等旅遊資源,加快推進生態景區全域化發展,2015年1月上旬,武義縣委、縣政府發起並成功舉辦了尋找「武義最美」活動。
  • 港片回歸, 「彩虹回聲」中的六十年代香港
    影片別名《1969太空漫遊》,講述60-70年代香港一個普通人家的悲歡離合。作為一個成長於20世紀60年代的孩子,羅啟銳說,「我是一個從來不想從60年代中醒來的人」。他藉助自己的童年記憶,「通過孩子的視野,我們回到從前的社會,回到從前那個大家都懷念的舊香港。」主演任達華也感慨,「每一寸菲林都勾起了我關於60年代的回憶」,事實上這也是很多香港觀眾的反應。
  • 六十年代的北京,彼時的後海一條街和南鑼鼓巷
    六十年代,看似久遠,畫面卻依然歷歷在目。那時北京城的人口不及現在的三分之一,街道也沒有現在的寬。到了秋天,菜農們在小巷街頭,賣起了蔬菜,白菜、大蔥全是自種自賣,絕對天然。六十年代要想在北京生活也很簡單,至少比現在簡單得多,只要你掌握一門手藝,肯吃苦,不需要學歷,不需要太多人情世故,就能在這裡討一口飯吃,修自行車也好,擦皮鞋也好,沒人會瞧不起你。舊時的京城路口,每天的清晨,這裡匯集了各類手藝人,有攝影的,有理髮的,更有彈奏樂器的。他們懷揣各自的夢想,期待在這座城市能碰見屬於自己的機會。
  • 老農牛舌被割,包拯:把牛殺了,兇手馬上來!包拯會製造冤案麼?
    此案歷史記載寥寥幾句: 《宋史》中記載,「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者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翻譯後是:有一農民家的牛,牛舌被人盜割了,眼看這牛吃不了草,是活不了了。牛的主人找包拯告狀。包拯說:「回去把牛殺了,牛肉賣了(讓大家都知道你殺牛了)。」農民照包拯的話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