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延伸千年學脈之地

2020-10-19 shhg子夜

        今年8月,去了一次湖南,在38度高溫炙烤下,遊覽嶽麓山愛晚亭後,遊覽熱情依舊不減,嶽麓書院近在遲尺,早就想看看書院,為了卻多年的仰慕之情,興奮之餘,不免略有些緊張,參觀禮拜了千年書院——嶽麓書院。

        從湖南大學後面進人嶽麓書院,整個書院坐東朝西,山門上懸掛"千年學府」匾,這是一塊金字招牌,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周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遺址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書院在1902年改為湖南省城大學堂,1903年與嶽麓書院合併組建湖南高等學堂,1917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併入武昌國立師範學校,1926年湖南工業、商業、法政三個專門學校合併,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學,仍以嶽麓書院為一院,新建校舍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學被國民政府教育部確立為國立湖南大學。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歷經千載,辦學不已,興學不變,真正稱得上是「千年學府」。

      進入山門可以看到赫曦臺,這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臺。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嶽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拭就在這裡修了一個臺,取名「赫曦臺」

     赫曦臺的正面,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碑立在臺旁。

     古人和偉人對赫曦臺的讚頌。

      赫曦臺上的屏風繪著嶽麓書院平面圖。嶽麓書院佔地25000多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著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在中軸線的西邊建築有供讀書之用的教書齋和供休息賞玩的園林碑廊;在中軸線的東面建有供學子食宿的半學齋和奉祀古聖先賢的文廟祠堂。

      赫曦臺全景。

     過赫曦臺,才是嶽麓書院的大門。現在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大門上面「嶽麓書院」這塊匾,是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御賜的。大門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

       書院二大門。二門門額正上方懸有「名山壇席」匾,兩旁有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匾額集清代著名湘籍書法家何紹基字而成,撰聯人為清末湖南高等學堂監督程頌萬。意為嶽麓書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闊物博的嶽麓山中。

      嶽麓書院講堂。在公元976年疏遠初創之時就有「講堂五間」,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石刻,所以又稱「忠孝廉節堂」,現在這個講堂是清朝重修後遺留下來的建築。講堂屋簷「實事求是」匾是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的,這位校長多麼有遠見!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嶽麓書院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又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講堂內景。

      講堂內正中上方懸掛二副御匾。「學達天性」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為表示對理學的推崇,御書「學達性天」四字,賜予嶽麓、白鹿洞兩著名書院及理學創始人的宗廟祠堂。意思是通過學習理學可以達到恢復天性、天人合一的地步,此匾說明了嶽麓書院是以理學作為辦學傳統,到這裡來求學,可以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道南正脈」匾是乾隆八年(1743),朝廷為給天下書院樹立榜樣,表彰嶽麓書院傳播理學的功績,採納湖南巡撫蔣溥的建議,給有悠久歷史的嶽麓書院頒賜御書「道南正脈」匾。其意思是說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

      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著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當年「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而朱張會講,也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制度之先河。

      半學齋,位於講堂前的庭院東側,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裡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等以及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均住在這裡。

      中軸線最後一幢主建築是御書樓,這是書院裡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御書樓原為藏書樓,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撫丁思孔從朝廷請得十三經、二十一史等書籍,藏之這裡,後更名為「藏書樓」。御書樓現有藏書14130卷,許多珍貴古籍均有收藏,現存建築為1986年重建。「御書樓」匾,是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手跡而成。現在的御書樓為湖南大學藏書樓,供大學教授和研究生研讀理學的資料庫。

       古代書院有講學、藏書、祭祀等三大功能,御書樓北側就是祭祀性建築群,書院的祭祀建築,主要紀念歷史偉人和為書院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四箴亭」,專祀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兩兄弟,並且都是著名人物周敦頤的弟子。程顥程頤兩人同是宋代理學的奠基者,開創了「洛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被世人稱為「二程」," 四箴"即程頤所撰視、聽、言、動四箴。

     濂溪祠。北宋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先生,世稱濂溪先生,故祭祀周敦頤的祠稱為濂溪祠。濂溪先生是北宋理學的開創者,他的「愛蓮說」傳頌之今,其中對蓮花的讚譽名句:「出淤泥而不染」至今乃在廣泛應用。

      周敦頤畫像。

      「船山祠」,專祀明末清初著名學者王夫子,他曾在此創建「湘水校經堂」,王夫之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斯文在茲。該匾額為我國當代著名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題寫。全球華人國學大典是由鳳凰、鳳凰衛視聯合嶽麓書院主辦的活動,獲獎者最終將為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貢獻最為精粹的國學楷模。2014年為第一屆在,時年97歲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榮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之終身成就獎,他將5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嶽麓書院,為此,嶽麓書院專門設立「饒宗頤國學獎學金」,用以表彰有志於學習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基礎紮實、具備一定學術潛力的優秀學生。這也是嶽麓書院目前單項獎金額度最高的獎項。當年饒宗頤先生年事已高,不便親往,特意為書院題寫的一幅字——「斯文在茲」,讓其女婿鄧偉雄教授前來領獎,並帶了此字幅"斯文在茲",意指世間所有文化蓋源於儒學創始人孔子。

      書院南側是一個園林——百泉軒,園中麓山寺碑亭裡有麓山寺碑,麓山寺碑為唐開元十八年著名書法家李邑撰文並書,原刻在古麓山寺中,後移至嶽麓書院,明建亭護碑,現護碑亭為1962年建。

    亭內的麓山寺碑,歷經千年,保存至今,實屬不易。碑左和右下方有些損缺

     麓山寺碑介紹及省級文保。

       麓寺碑亭後的時務軒。100多年前發生的維新變法運動,當時的維新壯士熊希齡、梁啓超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宣傳變法理論和民權平等學說,反對封建專制。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七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梁啓超潛往日本,時務學堂幾經變遷後併入嶽麓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1994年,在此建軒,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匾額"時務軒",體現了嶽麓書院對仁人志士的懷念和最高禮遇。

      書院北側是文廟,從赫曦臺右拐,穿過道冠古今坊進入文廟。

      入道冠古今坊,右側是孔子立像,面朝西正對大成門。立像後面是照壁,又稱「萬仞宮牆」,語出孔子門生子貢:「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意為學識博大精深,高似萬丈牆垣。

        大成門。"大成"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者"一語。大成門為五間硬山,三山屏牆,優美大方,黃瓦飛簷。臺階上三扇門,是表示對聖廟的禮敬,中間大門上鎏金大字「大成門」三字。

     大成殿,大成殿為書院祭孔之所。1937年大成殿原建築被日寇飛機炸毀,今殿為抗日戰爭後重建,重簷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嶽麓書院的文廟是全國規模最大、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書院文廟。按照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凡辦學的地方就要祭祀孔子。祭孔的建築統稱文廟,或孔廟。但文廟的規格有等級之分,官辦的學宮可以有獨立的文廟,建築可以享受皇家建築的等級待遇,紅牆黃瓦。

        大成殿裡供奉孔子畫像。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懷著敬畏之情,離開書院,走過湖南大學時,在老人家立像廣場,豎著「熱烈歡迎2019級新生和家長」的大幅宣傳欄。遠處樹蔭下一溜粉色遮陽傘下,正在辦理新生報到手續。正是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源源不斷的前來求知,千年學脈才得以延續!千年學府再添光輝!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近世紀湘學與日爭輝!

                                                                            顧志曄

                                                                     2019年10月17日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4大書院之「嶽麓書院」,千年學府,人才輩出
    【嶽麓書院】,為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4大書院之一,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下。 書院歷經北宋、南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各代,至今已有千年。 圖中大門上「嶽麓書院」四字門額,為宋真宗御筆親賜。【旅遊勝地,文化名片】,嶽麓書院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
  • 美文丨嶽麓書院的荷花
    嶽麓書院的荷花 文/羅新苗 以湖湘文化學術基地著稱於世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學脈綿延千年,弦歌不絕,書香傳承,是文明傳播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嶽麓書院不但以文化地位得以揚名,其建築藝術、園林風格也都蘊藏著東方智慧與樸素道理。
  • 亞坤夜讀丨嶽麓書院的荷花(有聲)
    以湖湘文化學術基地著稱於世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學脈綿延千年,弦歌不絕,書香傳承,是文明傳播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嶽麓書院不但以文化地位得以揚名,其建築藝術、園林風格也都蘊藏著東方智慧與樸素道理。
  • 【走進嶽麓書院】交流與互鑑,千年書院的「中國樣本」
    只是相比百年前,如今在書院裡漫步的,多了許多金髮碧眼的師生。一座書院,為何千年弦歌不斷?大多數人了解它的「傳統」,卻鮮有人知道它的「開放」。續接歷史,學貫中西,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正是學術交流的自由,為嶽麓書院的千年輝煌提供了可能。
  • 湖南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中國的「四大書院」始於唐代,分別是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嶽麓山的嶽麓書院、江西九江廬山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清嘉慶年間嶽麓山山長袁名曜為大門撰寫對聯,出"惟楚有材」句讓門生們應對
  •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感受千年學府的魅力
    書院一詞,最早出現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起初,書院皆由官方創立,是朝廷藏書校書的場所,後來才逐漸有了教育的職能,「五代十國」分裂期間,官學遭受破壞,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到了宋代,政府倡導以文立國,鼓勵民間文教,書院進入全盛時期。
  • 窮遊篇之嶽麓書院
    來長沙,就必須得去嶽麓書院逛逛啦!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嶽麓山風景區,為中國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保存很多。院內綠樹掩映,粉牆黛瓦,美不勝收哦!一步步走進嶽麓書院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歷經千年的文化薰陶,都備顯莊嚴,充滿文化氣息,不可褻瀆。越往裡面走,綠樹成蔭,亭臺樓閣,美不勝收,只怪自己文化少,沒有辦法表達內心的想法和讚美之情。
  • 古城青春志|嶽麓書院:千年弦歌 青春不老
    長沙市委市政府致力於將長沙建設成為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這座千年古城,處處青春湧動,煥然新生。紅網長沙站策劃系列報導《古城青春志》,解碼長沙底蘊深厚的歷史符號,尋找古城鑑往知來的青春路標。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吳翰攝嶽麓書院御書樓。
  • 長沙兩座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和城南書院,為何受古今名人青睞?
    這幾天長沙火了,2020年網際網路嶽麓峰會後大佬們頻頻現身長沙,先後造訪了城南書院(湖南第一師範)、嶽麓書院(湖南大學)兩座千年學府,這兩座書院有何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名人前來參觀?嶽麓書院屬於湖南大學,應該是四大書院裡現存最活躍的一座了,經常組織學術交流,因為它,湖南大學又被稱為千年學府。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上下聯一起的意思是: 楚地人材輩出, 在這裡尤其如此。這是句讚揚湖南湖北某地人傑地靈的話。也由於嶽麓書院的盛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成為海內名句。嶽麓書院內有關於僧人初建學校的繪畫。於是書院之名傳於天下,與廬山五老峰白鹿洞書院、睢陽應天府書院、登封太室山麓嵩陽書院,並稱為北宋四大書院。兩宋之際嶽麓毀於兵燹。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劉珙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復興嶽麓書院,並請湖湘學派傳人張栻主持書院教事。
  • 1906年湖南長沙歷史建築老照片,古老的嶽麓書院與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 ,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當時為全城最高處。天心閣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撫軍楊錫被主持興建。閣名引《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辛亥以後,為了發展貿易和交通,拆除城牆,修築環城馬路,因閣峙城頭之故,存此一段。圖為天心閣。
  • 行攝志:一加 8T「眼中」的嶽麓山和嶽麓書院 你愛了嗎
    賞秋賞紅葉之地全國有許多,但以杜牧名句命名的卻不多見。趕在立冬這一天,我來到了愛晚亭所在的嶽麓山。當然,為了記錄下難得(出門一次才能見到)的美景,我帶上了新的小夥伴——一加 8T。嶽麓書院。實際上,作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同樣歷史悠久,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正式創立以來,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
  • 湖南長沙嶽麓山旅遊景點之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遊記
    嶽麓山旅遊景點實拍圖一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它也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書院之一,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嶽麓山。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侶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建立嶽麓書院。後來,宋、元、明、清以後,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後來改為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命名為湖南大學。千百年後的今天湖南大學的美譽也是永無止境的,它過去被稱為「千年學院」,現在也是非常有名的高等學府。
  • 我國古代四大書院
    嶽麓書院,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興建於北宋年間,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火七毀七建,但仍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嶽麓書院由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築群構成,這些建築群大多都是明清遺物,而且還是我國古代書院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學府。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2020年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調研,讓這座沉澱千年的古書院又大火了一把。  從平平無奇小書屋  到「四大書院之首」的進階之路  嶽麓書院自宋以來一直名列天下,甚至多數時候被尊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正所謂任何一個「老口子」都是從小菜鳥混出來的,嶽麓書院也不例外。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這座書院走過千年風雨,直到今天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為國家培養著人才,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書院,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
  • 湘遇(二)——嶽麓書院
    由宋真宗賜「嶽麓書院」匾額,張栻、朱熹、王陽明先後在此講學著書,歷經宋、元、明、清四朝,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由古代書院到現代大學,千年一脈,弦歌不絕,一直是楚才培養的搖籃。嶽麓書院今天也是湖南大學的一個分部,被譽為千年學府。
  • 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湘伴導讀說到嶽麓書院,你會想到的什麼?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文脈 ,是「實事求是」的學風,還是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
  •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走進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嶽麓山是湖南長沙市一個景色優美的旅遊聖地,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的最後一峰,也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在其山腳下坐落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嶽麓書院。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從初創到現在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 【走進嶽麓書院】會講,新世紀的文化復興
    千年論壇+電視直播,喚醒中國知識分子責任 1167年的「朱張會講」,使嶽麓書院從一個教育機構向文化與學術思想的匯聚和傳播之地轉變。「『朱張會講』精神引導著嶽麓書院的學術發展和文化交流,如何繼承這種辯論講學的傳統,重現學術交流的盛況,是實現嶽麓書院當代復興的重要方面。」11月22日,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