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冀院士1930年出生於福建,至今已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60餘年,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於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80年代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增多,陳老多次嘗試將中醫活血化瘀思路運用於血管疾病的治療中,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陳老通過多年研究發現,血管疾病人群中,由不良的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佔了七八成以上,得出防治心血管疾病首先從飲食開始的結論。
90歲院士分享經驗:3種早餐或會給血管添堵,轉告家人,要少吃
1、油條
油條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早餐,它經過炸制,外酥裡嫩,是胡辣湯和豆漿的最佳伴侶,油條雖然好吃,卻不宜多吃。
食物經高溫炸制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苯並芘的致癌物質,常吃可能會傷害血管壁細胞,容易危害血管健康。
且油條中含有大量油脂,若長期食用,容易引起血液中脂類含量升高、血液粘稠,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
2、多糖豆漿
豆漿中含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糖分、植物蛋白質等,常喝有助於補充營養元素,但豆漿中不適合加糖。
因為豆漿本身就含有足夠的糖分,若是再加入白砂糖,人體攝入糖分過多,部分不被吸收的糖分會轉化為脂肪,血液中脂類含量增加,導致血液粘稠,容易引起血管疾病發生。
3、鹹菜
早餐食物大多口味較淡,此時來上一口鹹菜,不僅能夠滿足味蕾,還可以提起整天的精神,然而,鹹菜吃多了可能會給血管「添堵」。
眾所周知,鹹菜的醃製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食鹽,食鹽中含有鈉離子,而鈉離子會對血管壁產生傷害。
常吃鹹菜容易增加人體中鈉離子含量,其對血管壁產生刺激,容易引起血管壁腫脹,血壓在短時間升高,導致血管痙攣、堵塞的風險增加。
《中國心血管疾病報告》最新發布,我國現已確診心血管疾病患者2.9億,且患病率和死亡率還在呈上升趨勢,防治血管疾病工作已迫在眉睫,而關鍵就在於發生血管疾病時,能夠及時察覺、治療,避免持續惡化。
血管堵塞時,身體早有「提醒」,佔一個,也要早做檢查
◆ 視力聽力下降、頭暈、噁心、嘔吐;
◆ 四肢無力、口齒不清、呼吸困難;
◆ 乏力、哈欠增多、嘴唇蒼白、食欲不振;
◆ 睡覺時流口水、手腳冰冷、小腿抽筋。
生活中的3個好習慣,或對血管健康大有好處
1、合理飲食
俗話說:「病從口入」,生活中很多疾病,都和不良的飲食習慣脫不開關係,例如紅燒肉、滷雞肝、鹹菜、高糖分食物,都會危害血管健康。
生活中應保持入口食物的乾淨、衛生,合理攝入營養,避免過多攝入糖分、脂類和鹽分,多吃蔬菜和粗糧,合理的飲食或對血管類疾病大有好處。
2、及時補充營養元素
人體的血管健康少不了微量元素的參與,其中水蘇鹼、類黃酮和胺基酸等物質,都很有益於血管健康。
雲臺冰菊中富含胺基酸、類黃酮、水蘇鹼等元素,很適合日常飲用。
水蘇鹼是一種具有促進分解作用的元素,多多補充可以促進對血液中脂類的分解,避免血脂含量過高。
胺基酸有助於提升血管彈性和修復血管的能力,抑制血管硬化,對血管起到保護作用。
類黃酮能夠促進代謝毒素,抑制毒素沉澱,提升對有害物質的抵抗能力,減低血管受損傷的風險。
上述3種元素,可以從雲臺冰菊中獲取,熱水悶泡更有利於人體吸收。
3、堅持運動
運動可以說是強健體魄、保持身體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了,而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堅持運動。
因為科技越來越發達,很多代步工具、智能工具的產生,也激發了人體中的「惰」性,導致亞健康人群不斷擴張,且逐漸向低齡化發展。
運動時,會燃燒脂肪,通過汗液排出部分毒素,有效減少了脂類、毒素在血液中的含量,降低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小知識:保持睡眠充足有利於淨化血液
晚上11點以後,身體其他器官對血液的需求減少,會有更加充足的血液供給代謝器官,體內脂肪和毒素可以及時代謝、排出,間接保持了血液的純淨。
睡眠在8小時左右為最佳,晚上10點左右睡覺到6-7點起床可以保證有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