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會寫詩詞的詩人。雖然命運多舛,但他卻一直能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雖屢次被流放,但他在流放之地卻也很自得其樂。
據說東坡肉就是蘇軾發明的。而東坡居士這個稱號也是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的時候,他自己開荒種地,所以給自己起名「東坡居士」
正是因為他如此樂觀,所以留下的不朽名篇裡富含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後世去學習、借鑑。
今天要說到詩就是這首《題西林壁》。大家在小學的時候就讀過這首詩,當時老師就跟我們講:它提醒我們要有全局觀念,要從不同的方面來認識事物的真相,但至於這首詩,到底因何而來?蘇軾為什麼想起要寫這樣一首詩?西林到底在什麼地方?我想,這些問題還是蠻有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題西林壁》題在哪裡?
顧名思義,《題西林壁》這首詩題就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廬山腳下有兩座寺廟,一座叫東林寺,一座叫西林寺。並不是我們想像的深山藏古寺,這兩座寺廟都在廬山腳下。蘇軾當年,遊歷了兩座寺廟之後,在西林寺的牆上題寫了這首詩。
蘇軾去廬山幹什麼?
蘇軾因為對王安石的變法持不同的意見,所以被宋神宗貶謫到了黃州,做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籤署公事,其實就是把它閒置在黃州。過了好幾年之後,朝廷又覺得,蘇軾畢竟是個有才華的大文人,也是個不錯的官員,所以就想給他改善改善條件,下了一道手詔,將他從長江邊上的黃州量移到了河南汝州。什麼叫量移呢?就是將被貶的官員從他被貶的地方,調整到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地方,算是一種優待優惠的政策。而蘇軾正是在去汝州的途中,登上了廬山。
其實蘇軾原本不想給廬山寫詩
軾5月份的時候登上廬山,他後來寫了一篇小文章叫《自記廬山詩》,在這篇文章裡說:他剛上廬山的時候,因為廬山風景秀麗,而且歷代文人,題寫廬山的詩也不少,所以剛上廬山的時候,蘇軾想一首詩都不寫,我只是拿眼睛看,只是拿耳朵聽,我絕不拿手寫詩。但是,他一到廬山,廬山上就沸騰了,很多的僧人都知道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以,紛紛要求他在所觀之景的旁邊要留下詩篇。蘇軾的個性,怎麼經得起別人的慫恿呢?一來二去,山前山後寫了大概寫了有十幾首詩。而這首《題西林壁》這是他遊覽廬山之後的總結之作,整個觀覽之後的一個收官之作。
《題西林壁》寫了什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什麼樣的山峰都有,我橫著看它不一樣,側著看它也不一樣,遠遠地看不一樣,近了看也不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就有不同的廬山面貌。可是呢,到底我也沒看到廬山的真面目,為什麼呢?因為我都是在廬山的圈圈裡邊打轉,而我沒有跳出廬山之外,看到廬山的全貌。
這首詩的哲理在哪裡?
常言說的好,人在棋局中,當被棋局所迷呀,只有跳出去,才能看清楚。我們常說當局者迷,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蘇軾在這首詩裡說:道理很簡單,看了這麼多廬山,橫著看順著看豎著看,還是沒看到真相,真相到底在哪?那得從事物的本身跳出去看才行。你不覺得奇怪嗎?咱寫點寫景的詩不挺好嗎?李白不就寫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幹嘛非得死活就說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呢?為什麼在這個節點上,蘇軾非得強調,看不到真相?他到底想知道什麼真相?
蘇軾要看到的真相是什麼?
這得從他的經歷說起。我們知道,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蘇軾被貶謫到黃州。這次對他打擊很大。自從被貶謫之後,他的心境發生重大的變化,在《臨江仙》這首詞裡,他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人生煩惱太多,我到底是誰連我都不知道,我扮演的角色太多了。這種流放和貶謫的生活使他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不確定性。其實就是對人生產生不確定感。政治上的迫害,給他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當然以蘇軾的智慧,最終仿佛是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說法,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也不管天氣到底如何。我都要好好的堅定的走完自己的人生路。所以,他從朝廷被貶謫到黃州,這是一段人生,從黃州走向蘆山,這是一段領悟,從廬山要走向他的未來,這又是新的道路,這一路的走來,他一路在思考,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之所以我們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這首詩的內涵在於他的哲理性。我們也許只有結合了蘇軾的經歷,才會知道這首詩的哲理性到底在哪?
蘇軾說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是說看不清自己人生的真面目,也正是因為他在官場身不由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