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作家,她畢業於哈佛大學,一生中創建了一家有一家慈善機構,寫了14部著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曾與拿破崙共同被稱作是十九世紀的兩位奇人,但是,在她88年的生命時光裡,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有書君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了,這位作者就是曾出現在我們課本裡的海倫·凱勒,而有書君今天要跟大家聊得,就是她的那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似乎不是我們平常人會討論的話題,因為大部分人,從出生到現在,就奢侈地享受著海倫·凱勒企及不到的視覺和聽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啞人後的生活。在海倫1歲半的時候,一場高燒讓她失去了視覺和聽覺,只擁有過19個月光明和聲音的她,開始逐漸忘記了自己之前的所見所聞,只能通過手感知別人的動作表情,來揣摩所發生的事情,小海倫渴望著與他人交流,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失敗,直到她發現別人的溝通方式,和自己原來是不同的。海倫開始變得脾氣暴躁,亂扔東西,不斷的闖禍。終於,在海倫6歲的時候,莎莉文老師的出現,改變了她的整個人生,她幫助海倫打開了心靈的眼睛。
莎莉文老師利用海倫的身體感知教會她拼寫很多單詞,她將一個洋娃娃送給海倫,然後在海倫的手掌慢慢拼寫「DOLL」這個詞。一開始,海倫只當這是一個手指遊戲,每當她正確拼寫單詞後,都會興奮不已,但是慢慢的,海倫感知到,原來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名字。
別的孩子可以輕而易舉地學習語言,但是海倫不行,莎莉文老師便利用起自然中所有可以供海倫學習的東西,有毛茸茸的小雞、綻開的野花、木棉還有那河邊的紫羅蘭,莎莉文將枯燥無味的科學知識,生動逼真、循序漸進地為海倫作出解釋,使海倫自然而然地記住了她講的內容。
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進入了盲人學校,「見」到了更多的東西,交到了新的朋友,如饑似渴地獲取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1896年的10月,海倫進入劍橋女子中學上學,為進入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做準備。而莎莉文老師則一直陪在她身邊,跟她同堂上課,把老師講授的所有東西翻譯給海倫聽。與此同時,海倫也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以及文學,並最終考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
海倫·凱勒她不僅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說話,而且還考入哈佛大學,成為首位畢業於高等院校的聾盲人。她還致力於盲人的教育和慈善事業,為改善盲人的生活條件而四處奔波。她在晚年獲得了美國「總統自由勳章」,還被《時代周刊》評選為 20 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主要收錄了海倫·凱勒的兩部作品,分別是《我的生命故事》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命故事》是海倫·凱勒的自傳性散文集,記錄了她從記事起到大學畢業前的生活經歷。
在變成盲聾人之前,海倫·凱勒是一個非常聰明可愛的孩子。她失去視力與聽力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
小海倫無法聽到任何聲音,看到任何畫面,但她渴望與人交流。她開始做一些簡單的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海倫越來越渴望表達自己,這些單調的手勢遠遠不夠用。
這時莎莉文出現了。正是莎莉文老師的到來,海倫·凱勒才得以告別黑暗,告別孤獨,開始享受知識和愛。
莎莉文出現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海倫學習手語和盲文。唯有通過語言,才能打開海倫·凱勒的世界。
當海倫終於學會「水」這個單詞時,她的語言意識真正覺醒了。
到了海倫10歲的時候,她已經能夠自如地用手語和其他人交流,也會用盲文來閱讀和寫信。
但是漸漸地,海倫開始渴望用口語和人交談。為了幫助海倫學習說話,莎莉文老師帶著海倫找到了霍勒斯學校的校長富勒小姐。在富勒小姐的教導下,海倫·凱勒有生以來第一次說出了一個完整的句子。
雖然幼時不幸失明,但她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擁有了很強的學習能力。她開始備戰哈佛。
儘管困難重重,這場備戰仍是以勝利告終。然而,大學生活對海倫來說也並不輕鬆。
大學教授在課堂上聲情並茂地講課,但是海倫看不見也聽不見。她使用的大學教材,大部分都沒有供盲人使用的凸印本。她要比其他同學多花兩三倍的時間在熟悉教材上。
越是遇到困難,越是能激發海倫對知識的無盡渴求。上了大學之後,海倫不斷完善著對世界的認知。
她喜歡歷史,更喜歡文學,文學是她的「烏託邦。她把自己的心靈融入書本世界,去和書中的人物進行交流。她說:「任何生理上的缺陷都阻礙不了我和書友們之間的親切交談。我們侃侃而談,沒有困窘,沒有尷尬。」
除了熱愛讀書,在大學,海倫的思考突破了自己的小世界,深入到了整個社會和人生。
這些深刻的體驗和思考,讓海倫比正常人更加感恩、更懂得珍惜和風險、更加渴求智慧。她將這些情感寫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在這篇散文裡,海倫凱勒述說了如果她能夠擁有三天光明,她最想見的人和最想做的事。
海倫在這篇散文中不斷地感嘆:擁有視覺是多麼美好的事情。這篇文章更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作為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海倫展示出對自然、對生命的感受力,比很多視覺健康的人更加強烈和深刻。
本書中海倫的故事,就講到大學。此後,她一直致力於殘障人的慈善事業。
海倫·凱勒用一段詩意且富有哲理的話描摹了自己的一生:「我一生過得很快樂。我有許多極好的朋友,也有許多有趣的工作要做。我很少想到自己所受的種種限制,這些限制也未使我悲傷。也許因為我隨時都有一些嚮往和憧憬,一種心靈上的感觸。」
海倫·凱勒的一生,帶給世界兩個珍貴的禮物。
第一個禮物是,她讓世界更加了解盲聾人群體。
正如海倫·凱勒自己所說,她希望通過她的作品讓公眾知道:盲人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畸形或白痴,他們擁有可以接受教育的大腦、可以接受訓練的雙手,經過奮鬥,盲聾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實現他的價值。
第二個禮物,是她用文字喚醒人們遲鈍的官感,以及對生活冷漠的心。
海倫·凱勒說:「我這個看不見東西的人可以給你們看得見東西的人一點忠告:請善用你的眼睛,就好像明天你就會失明。聆聽美妙的樂曲,鳥兒的唱歌、管弦樂強有力的旋律,就好像明天你將失聰。觸摸你想觸摸的每一件東西,仿佛明天你會失去觸覺。去問聞一聞花香,品嘗每一口食物,仿佛明天你不再擁有嗅覺和味覺。」
在文末,海倫說到:「短短的三天,我自然不能看到我想要看到的一切。只有在黑暗再次向我襲來之時,我才感到我丟下了多少東西沒有見到。然而,我的內心充滿了甜蜜的回憶,使我很少有時間來懊悔。此後,我摸到每一件物品,我的記憶都將鮮明地反映出那件物品是個什麼樣子。」然而看到這裡我們和海倫其實都明白,這三天的光明,永遠是海倫一個無法完成的夢。
我本人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會想,我有的時候,常常會哀嘆命運的不公,責備上天沒有給我們聰穎的天資,沒有給我們一個好的出身、甚至讓我變成了殘疾人。但可曾想過,我現在所擁有的,在別人眼裡,或許已經是莫大的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