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歸去來兮》蘇軾

2021-02-19 古詩詞文欣賞

滿庭芳·歸去來兮

作者:蘇軾 朗誦:妍婷姝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譯文

歸去啊,歸去,我的歸宿在哪裡?故鄉萬裡家難歸,更何況勞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過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黃州歲月,四年兩閏虛過。膝下孩子,會說楚語,會唱吳歌。何以依戀如許多?山中好友攜酒相送,都來勸我留下。

面對友人一片冰心,我還有什麼可說!人生到底為什麼,輾轉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閒暇,坐看秋風洛水蕩清波。別了,堂前親種的細柳,請父老,莫剪柔柯。致語再三,晴時替我晾曬漁蓑。

注釋

⑴去黃移汝:離開黃州,改任汝州。

⑵雪堂:蘇軾在黃州的居所名,位於長江邊上。

⑶仲覽:指李仲覽,即作者友人李翔。

⑷岷峨(míné):四川的岷山與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鄉。

⑸強半:大半。這年蘇軾四十八歲,將近五十歲。

⑹坐見:空過了。再閏:陰曆三年一閏,兩閏為六年,作者自元豐二年貶黃州,元豐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故云再閏。

⑺楚語吳歌:黃州一帶語言。黃州古代屬楚國。此言孩子已經會說當地話。

⑻社酒:原指春秋兩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⑼底事:何事。

⑽秋風洛水:西晉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起故鄉吳郡的菰萊,蓴羹、鱸魚膾,便棄官而歸,此表示退隱還鄉之志。

⑾柔柯(kē):細枝,指柳條。

⑿江南父老:指作者鄰裡。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的蘇軾,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臨汝)安置的命令。鄰裡友人紛紛相送,蘇軾作此詞以示告別。所謂量移,指的是被貶謫遠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並非平反覆官。對於蘇軾來說,這次雖是從遙遠的黃州調到離京城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給他的罪名並未撤銷,官職也仍然是一個「不得籤書公事」的州團練副使,政治處境和實際地位都沒有任何欣喜之感。這一年他已四十八歲,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由於政治上的風雲變幻,他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賞夠了人生的苦味。當此再一次遷徙之際,政治牢騷與思鄉之情交織在他胸中,使他思緒萬千,心潮難平。不過蘇軾畢竟是豪放曠達之士,他不願也決不會在牢騷與哀愁中沉淪下去。他很快地恢復了自我感覺的平衡,轉而用親切平和的筆調,向黃州父老娓娓動聽地傾訴起依依難捨的別情來。以親密的友情來驅散遷客的苦情,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之懷來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這,就是本篇的感情波瀾的醞釀過程,也是詞章思想內容的核心。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論曰:「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此評正適合於闡釋這首詞的情感特徵。 

賞析

  蘇軾作詞,有意與「花間」以來只言閨情瑣事的傳統相異,而盡情地把自已作為高人雅士、作為天才詩人的整個面貌、胸懷與學問從作品中呈現出來。一部東坡詞集,抒情方式與技巧變化多端,因內容的需要而異。其中有一類作品,純任性情,不假雕飾,脫口而出,無窮清新,它們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創造發明,卻專以真實感人的情緒和渾然天成的結構取勝。這首留別黃州父老的詞即其一例。

  上片開頭三句,起勢十分陡健,作者翹首西望,哀聲長吟,鄉情濃鬱感人。首句「歸去來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自已思歸西蜀故裡的強烈願望。這三句中,還包含了一段潛臺詞,讓讀者自去想像補充,這就是:當年陶淵明高唱「歸去來兮」,是歸隱之志已經得以實現之時的歡暢得意之辭,而東坡雖然一心想效法淵明,無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時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歸去,因此自已吟唱「歸去來兮」僅僅是表示欲歸不得的悵恨而已。接下來「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二句,以時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嘆,加濃了失意思鄉的感情氛圍。上片的後半,筆鋒一轉,撇開滿腔愁思,抒發因在黃州居住五年所產生的對這裡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誼。楚語吳歌,鏗然在耳;雞豚社酒,宛然在目。黃州的語言風俗,黃州的父老鄉親對東坡先生敬之愛之的熱烈場面,以及東坡臨別依依的情懷,都在這一段真切細緻的描寫中展露出來了。

  詞的下片,進一步將宦途失意之懷與留戀黃州之意對寫,突出了作者達觀豪爽的可愛性格。過片三句,向父老申說自已不得不去汝州,並嘆息人生無定,來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無法掌握命運的痛苦之情。「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二句,卻一筆湯開,瞻望自已即將到達之地,隨緣自適的思想頓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個「閒」字,將上項哀思愁懷化開,抒情氣氛從此變得開朗明澈。從「好在堂前細柳」至篇末,是此詞的最後一個抒情層次,以對黃州雪堂的留戀再次表達了對鄰裡父老的深厚感情。囑咐鄰裡莫折堂前細柳,懇請父老時時為曬漁蓑,言外之意顯然是:自已有朝一日還要重返故地,再溫習一下這段難忘的生活。措辭非常含蓄,不明說留戀黃州,而留戀之情早已充溢字裡行間。

  東坡到黃州,原是以待罪之身來過被羈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頗得長官的眷顧,居民的親近,加以由於他性情達觀,思想通脫,善於自解,變苦為樂,卻在流放之地尋到了無窮的樂趣。他寒食開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風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別,必是牽心掛腸於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由此可見,這首詞抒發的離情,是發自東坡內心的高度真實之情。此篇的優良,就在「情真意切」這四個字上。尤其是上下兩片的後半,不但情致溫厚,屬辭雅逸,而且意象鮮明,宛轉含蓄,是構成這個抒情佳篇的兩個高潮。

相關焦點

  • 讀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滿庭芳·歸去來兮》北宋 蘇軾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 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 讀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滿庭芳·歸去來兮》北宋 蘇軾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 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註:雪堂——蘇軾在黃州的居所名,位於長江邊上。仲覽——指李仲覽,即作者友人李翔。
  • 笑看人生無奈——讀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
    今天我們看一看,蘇軾在這種情況下是如何調整心境的?滿庭芳·歸去來兮宋代:蘇軾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接到了到汝州安置的調令。鄰裡友人紛紛相送,蘇軾作此詞以示告別。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在親友前發牢騷,述發心中積鬱之作。只是詞中蘇軾情緒的轉變很明顯,畢竟豁達之人更容易看淡人生的苦難。首句「歸去來兮」,搬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不過情緒完全不同。
  • 蘇軾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成了一首詞,第一句就令人淚潸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不僅是陶淵明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也是中國古代文人歸隱意識的代表之作,經典之作。宋代的大文豪蘇軾,在他的詩詞作品中,也常常表露出來歸隱的意願。他曾經給弟弟蘇轍寫過一首《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 蘇軾《歸去來兮辭》卷,從容高邁,雄渾壯美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屬四川)人。是一位中國文藝史上的全才——書、畫、詩、詞俱絕,又是一位「奇人」。他生於憂患,命運多舛,但為人豁達、豪逸。蘇軾在宋代書壇是「宋四家」之首。 「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黃庭堅語) 。
  • 蘇軾《歸去來兮辭》從容高邁,雄渾壯美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屬四川)人。是一位中國文藝史上的全才——書、畫、詩、詞俱絕,又是一位「奇人」。他生於憂患,命運多舛,但為人豁達、豪逸。蘇軾在宋代書壇是「宋四家」之首。 「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黃庭堅語) 。
  • 蘇軾《歸去來兮辭》書法作品鑑賞
    蘇東坡畫像 蘇軾生於1037年,卒於1101年,本名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
  • 歸去來兮,不如歸去,算來都是便宜
    「歸去來兮,不如歸去,算來都是便宜。」出自宋代詩人佚名的:《滿庭芳·歸去來兮》歸去來兮,不如歸去,算來都是便宜。也無煩惱,也沒是和非。選個巖前淨處,好蓋個、小小庵兒。黃昏後,安眠一覺,直睡到大齊齋時。
  • 蘇軾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成了一首詞,第一句就令人淚潸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不僅是陶淵明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也是中國古代文人歸隱意識的代表之作,經典之作。宋代的大文豪蘇軾,在他的詩詞作品中,也常常表露出來歸隱的意願。他曾經給弟弟蘇轍寫過一首《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 祝允明、文徵明、蘇軾書《歸去來兮辭》,各有特色!
    蘇軾書的《歸去來兮辭》,表現出了他的豪邁瀟灑的書風,有氣概,從二王、顏魯公等人那吸收到了長處。這篇《歸去來兮辭》中,有著豐腴之意態,結體穩而密,橫輕縱重,左放而右收是蘇字的特色。
  • 秋風洛水清波,蘇軾寫《滿庭芳》,歸去來兮,從黃州到汝州,悽涼
    大文學家蘇軾寫過一首很著名的詞《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翦柔柯。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蘇軾書法欣賞: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歸去來兮辭,字字豐潤
    蘇軾的書法給人第一感觀就是:字字豐潤。宋朝時期,瘦金體以瘦聞名,而蘇軾的書法卻是以胖為美。當然環肥燕瘦,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也屬人之常情。有的人看一眼蘇軾的書法便喜歡上了,也有的人對蘇軾書法的第一感觀並不好。
  • 蘇軾有多愛吃?這38句蘇軾詩詞,全是關於吃的
    蘇軾一生坎坷,可他貶到哪,吃到哪,讓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難,而愛上了他的達觀。吃能治癒人,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一件小小的吃食,蘇軾認真賦詩,讓人從他的文字中體會到吃的樂趣。讀這38句蘇軾的美食詩詞,心煩的時候,讀一讀,希望能治癒你。
  • 宋代蘇軾《減字木蘭花·立春》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的命令,於紹聖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 宋代蘇軾《荔枝嘆》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詩作於紹聖二年(1095年),當時蘇軾貶謫廣東惠州,惠州盛產荔枝,蘇軾寫了多首荔枝詩,往往結合朝政身世,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古風,帶有新樂府的性質,借荔枝生發開去,縱橫古今,淋漓痛快,一向為選家所稱道。蘇軾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 蘇東坡為何最喜愛《歸去來兮辭》?
    蘇軾讚嘆有加的《歸去來兮辭》有何獨特之處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而《歸去來兮辭》不僅是陶淵明作品的高峰,更可稱得上是隱逸作的頂峰。蘇軾一生酷愛陶淵明詩文, 對《歸去來兮辭》尤其鍾情, 先後三次進行仿、改、和等再創作,"東坡酷愛《歸去來辭》, 既次其韻, 又衍為長短句 《般涉調哨遍》,又裂為集字詩《歸去來集字十首並引》 "而對陶淵明其他作品只作一和。蘇軾對《歸去來兮辭》的鐘愛是由於蘇軾自感與陶淵明處境相似、感受相近。
  • 【晨報讀書】歸去來兮~蘇軾兄弟、蘇門文人與陶淵明穿越歷史的唱和,北宋王朝的精神絕響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轍在潁昌與李之儀相遇,出示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並說:「家兄近寄此作,令約諸君同賦」。經蘇軾倡導,追和《歸去來兮辭》的和陶辭,是文學史中一個獨特的現象。蘇轍與蘇門文人的群體性響應,也成為北宋王朝的精神絕響。
  • 宋代蘇軾《縱筆三首·其三》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詩人蘇軾由惠州(今屬廣東省)貶所再貶儋州(治所在今廣東儋縣西北,轄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區),時已64歲,且病魔纏身,正處於「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