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將至,或許你早已制訂好旅行計劃,準備做國慶出遊的「7億人之一」。
但請別忘了,在國慶節之前有個特別的日子——烈士紀念日。
黃岡印象--徐帥題字-黃麻起義和蘇區紀念館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當今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
近日國家將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不僅是紀念勝利、緬懷英雄、致敬偉大的抗戰精神,更是為了激勵中國人民在新時代團結一心,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更好地出發!
近代中國,外敵頻繁入侵。一個億萬人口的東方大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大門;昔日雄踞世界東方的文明之邦,慘遭無情屠戮……
屈辱百年的中華民族比以往更需要一場勝利!抗日戰爭的時間之長、地域之廣、烈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而中華民族表現出來的自信、自尊與團結更是空前的。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歷史豐碑,是海內外中華兒女永恆的集體記憶。勝利的日子,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紀念!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些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抗戰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勝利的日子,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紀念!
紀念,也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魯迅先生曾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我們在紀念勝利的同時,也在提醒世人不忘歷史教訓,進一步向世界傳遞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理念。從抗戰紀念日到國家公祭日再到烈士紀念日,在「慶祝勝利、銘記苦難、彰顯烈士」的鄭重敘事中,在已然遠去的硝煙中,我們以實際行動追懷、思索、奮進!為了往日勝利的光榮、為了明日復興的夢想,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紀念!
抗戰勝利已經75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戰爭的陰霾卻並未消失。當今的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經歷深刻複雜之大變革、大調整。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更需要繼承和弘揚抗戰精神,以紀念之名,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因為,我們的一切紀念、一切緬懷、一切宣告,都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這個紀念日之所以被定在國慶前一天,就是為了提醒我們:我們唱著「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的這片土地,曾是「一寸山河一寸血」;那高高飄揚的國旗,是革命先烈鮮血的顏色。
歷史不會忘記
趙一曼:鐵骨亦柔情
趙一曼在臨刑前寫給兒子的信中這樣殷殷囑託:
「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趙一曼:鐵骨亦柔情
趙一曼在臨刑前寫給兒子的信中這樣殷殷囑託:
「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彭雪楓: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
彭雪楓將軍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他在1944年8月出徵前曾這樣說道:
「豫皖蘇是我們的家鄉,那裡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室子女,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一定要把日本人和敵偽軍消滅掉。為了路西倚門東望的父老鄉親,我們就是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
彭雪楓: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
彭雪楓將軍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他在1944年8月出徵前曾這樣說道:
「豫皖蘇是我們的家鄉,那裡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室子女,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一定要把日本人和敵偽軍消滅掉。為了路西倚門東望的父老鄉親,我們就是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
吉鴻昌:光明正大 從容赴死
共產黨員、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在給妻子的遺書中寫道:
「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臨刑前曾這樣慷慨寫道。「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著死。」
吉鴻昌:光明正大 從容赴死
共產黨員、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在給妻子的遺書中寫道:
「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臨刑前曾這樣慷慨寫道。「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著死。」
蔡炳炎:國將不保 家焉能存
1937年淞滬會戰前,從8月21日深夜到22日凌晨,蔡炳炎連續寫下四封家書,詳細安排後事,五天後在激戰中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時年35歲。他在前線留給妻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蔡炳炎:國將不保 家焉能存
1937年淞滬會戰前,從8月21日深夜到22日凌晨,蔡炳炎連續寫下四封家書,詳細安排後事,五天後在激戰中身中數彈,壯烈殉國,時年35歲。他在前線留給妻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
倘若忘記了國歌中所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對我們而言才是最危險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從英雄的精神世界裡汲取養分,我們的生命才會更有張力、更加厚重。
每個人的心中,都應有座「英雄紀念碑」。
在今天,在每一天,
讓我們為英雄遙寄一瓣心香,
把英雄的故事永續傳承下去。
本文系轉載:來源: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