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青年愛上「回家」

2020-12-24 人民網

  臺灣文創動漫中的原住民形象
  資料圖片

  提起赴臺旅行,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臺北101、阿里山、日月潭,那你就落伍啦!如今廣受陸客追捧的,是臺灣原住民部落遊。紅火的部落遊不僅吸引了大量陸客,也把眾多原住民青年吸引「回家」。他們經營餐廳、民宿,賣服飾、紀念品,甚至直接做景點導覽。在回鄉淘金的同時,也傳承了文化遺產,為部落注入一股新活力。

  年輕人「出走」求發展

  原住民一般泛指在17世紀大陸沿海地區尚未大量移民臺灣之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們。目前,臺灣原住民共有16個民族,分布在島內55個鄉鎮,合計有749個部落,共約54萬人。

  「別看現在大家都以是原住民而驕傲,我小時候原住民是很受歧視的,那時候出去都不願說出自己的身份。」一位臺灣原住民導遊說,著名歌星張惠妹就是臺灣原住民,1996年她出道時,唱片公司就擔心其卑南族的身份會對演藝事業產生負面影響,一度隱瞞信息。

  因無力取得更多的發展資源,再加上商業文明的強力衝擊,原住民青年紛紛「出走」。5至10年前,在花蓮的泰雅部落,在臺東的阿美部落和卑南部落,在屏東的排灣部落和魯凱部落,在阿里山的鄒人部落,都重複著同一個景況:因為謀生不易、工作機會匱乏,年輕人不願留在部落裡,都走出大山,蜂擁到都市裡淘金去了,部落裡只剩老的老、小的小。部落文化面臨流失、斷層甚至消亡的危險。

  部落沒落凋零的窘況,引起臺灣相關部門的重視。近些年來,臺當局相繼推出各種積極政策,挽救部落文化。當局給予原住民各種健康、教育、生活方面的補貼,他們的傳統文化、工藝技能也被保護起來,所在地的旅遊業也得到深度開發。這些措施中最成功的,就是「旅遊牌」了。

  用旅遊業吸引青年回鄉

  從2012年開始,臺灣「交通部觀光局」力推部落觀光,協助部落發展自己的旅遊特色、改善硬體設備,希望經由改善經濟,讓原住民青年願意返鄉就業。

  臺「觀光局」從臺灣東海岸40多個部落中挑選出8個作為觀光亮點,包括都蘭部落的婚禮觀光、東河的竹筏體驗、比西裡岸的木雕、奇美部落的捕魚和花蓮的獵人學校等,讓民眾可以體驗不一樣的旅遊觀光,並逐漸打開了知名度。大陸知名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就來到花蓮的原住民部落拍攝。

  這樣一來,部落導覽的需求量增大,收入也上升了,部落年輕人陸續被吸引「回家」就業。幾年前,來自花蓮的阿美族姑娘連婉玲從臺北回鄉,到臺灣鳳凰國際旅行社工作。她說,在臺北,工資還要扣除房租和吃住,這些開銷都不小,留在部落工作的話,少了這筆支出,而且在旅遊旺季時,部落的收入還是很不錯的。這幾年,她小時候的一些玩伴都回鄉工作了,從事各種跟旅遊相關的行業。

  傳承部落文化的主角

  在推广部落特色旅遊的同時,傳承部落文化,推動部落發展,新生代年輕人也逐漸成為主角。

  作為吾拉魯茲部落裡的年輕人,40出頭的華偉傑曾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就在家人滿懷期待地希望他在政界有一番作為時,華偉傑卻選擇回到家鄉、回到部落,帶領部落鄉親種植起有機咖啡。如今他所在的泰武鄉已成為臺灣最大的有機咖啡種植專區,咖啡也成為當地鄉親未來生活的一個依靠,並帶動了部落文化和部落旅遊。「這裡雖然沒有豪華熱鬧,但也有寧靜的可愛,很多人來到這裡,都不想回去了。」時任泰武鄉鄉長孫萬教說。

  38歲的安麗花,大學畢業後就回到部落做社區營造工作。儘管是部落的高材生,但安麗花認為,在部落工作,學歷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有一顆熱忱的心。熱忱的安麗花得到了部落鄉親的信任和支持,就在不久前,安麗花當選為山美村村長。「希望我們達娜伊谷的遊客越來越多,這樣既可以傳承部落文化,也可以使部落鄉親儘可能多地在部落就業,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口外流。」安麗花說。

  「要得到自我族群的肯定,就要自己回來找尋正在丟失的部落文化。」 已經從事部落文化挖掘和推廣10多年的賽德克青年王嘉勳說,他們通過不斷收集資料、實際操作,把賽德克丟失很久的傳統建築的傳統工法重新找了回來。在賽德克人聚居地南投縣仁愛鄉南風村,有座由白毛草、木頭和石頭建造的賽德克人傳統屋,「完全沒有用釘子、水泥等現代材料,自己組成族人的工班,白毛草、木頭,還有圍牆的石頭都是靠人力採集,而不用任何機械。」 王嘉勳說。

  近幾年,和王嘉勳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陸續回到部落,成為找尋和傳承部落文化的生力軍。

  

  連結:

  臺灣原住民的福利

  原住民自出生起就享有健康保險,保費比別人低,如果家境清寒還能讓公家買單;55歲之後,每年享有一次免費體檢,而非原住民的門檻是65歲。

  生活方面,他們享有每戶20萬元(新臺幣,下同)的自建房補助,如果屋頂漏了、廁所堵了,每戶也有維修補助。為解決他們的零用錢問題,當局立法支持他們向銀行借小額無息貸款,每筆最高5萬元;如果是做生意,還能一次借30萬元。此外,打官司有補助,坐公車有補助,如果住在山裡,還能按月領罐裝煤氣補助……

  讀書的補助就更多了。臺灣自2002年廢除「一考定終生」的聯考制度後,原住民享有依學測成績優先錄取、指定科目考試成績加權35%的優惠,還有名目繁多的助學、獎學金,有些私立學校還有額外資助;讀大學,每年學雜費減免2/3,公私立院校概莫能外;由於政策照顧,他們更容易申請公費留學。

  不過,如果想在考試中享受如此高待遇,還得通過「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族語能力認證,即針對所在民族的方言及歷史文化的考試。如果通不過,原住民身份不變,但學測和指考中的優惠就要說拜拜了。

相關焦點

  • 推廣觀光旅遊 臺灣原住民青年愛上「回家」
    臺灣文創動漫中的原住民形象   資料圖片  提起赴臺旅行,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臺北101、阿里山、日月潭,那你就落伍啦!如今廣受陸客追捧的,是臺灣原住民部落遊。紅火的部落遊不僅吸引了大量陸客,也把眾多原住民青年吸引「回家」。他們經營餐廳、民宿,賣服飾、紀念品,甚至直接做景點導覽。在回鄉淘金的同時,也傳承了文化遺產,為部落注入一股新活力。  年輕人「出走」求發展  原住民一般泛指在17世紀大陸沿海地區尚未大量移民臺灣之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們。
  • 傳承部落文化 臺灣原住民青年愛上「回家」
    紅火的部落遊不僅吸引了大量陸客,也把眾多原住民青年吸引「回家」。他們經營餐廳、民宿,賣服飾、紀念品,甚至直接做景點導覽。在回鄉淘金的同時,也傳承了文化遺產,為部落注入一股新活力。  年輕人「出走」求發展  原住民一般泛指在17世紀大陸沿海地區尚未大量移民臺灣之前,就已經居住在臺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們。
  • 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攜臺灣原住民青年代表公祭軒轅黃帝
    中國青年網西安4月5日電 (記者 周圍圍 廖書曼) 今天上午,乙未2015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省黃陵縣隆重舉行。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攜臺灣原住民青年代表應邀出席典禮。中國青年網記者 周圍圍 攝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飈,中國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正永,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譚天星,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周寧等各界代表向人文初祖敬獻了花籃。  在典禮上,萬餘名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代表滿懷虔誠與崇敬之情共祭人文初祖。
  • 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舉行 臺灣原住民青年代表參加
    首先表現在臺灣原住民青年代表首次參加祭祖典禮,來自美國及港澳地區的青少年代表也前來祭祖。另外,今年增加了港澳110名青年大學生在橋山之上共植同心林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兩項活動。
  • 臺籍委員張寧:大陸藝術院校應吸納臺灣原住民青少年
    (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臺灣網3月6日北京消息 3月6日,在京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秘書長張寧對記者表示,應給臺灣原住民青少年提供更多來大陸學習的機會,大陸藝術院校應對他們開放,要有針對性地把他們吸引進來,他們學完以後可以在大陸的文藝團體工作。
  • 夏曼·藍波安:臺灣原住民優秀作家
    夏曼·藍波安:臺灣原住民優秀作家 發表時間:2012-02-16   來源:   臺灣原住民族包括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卑南族、達悟族等14個已被承認的原住民族群以及將來可能會被認可的原住民族,他們已分別在臺灣島及各個附屬小島上,與世無爭地生活了8000年之久,各自沿襲著古老的部落氏族制度
  • 臺灣「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蔡英文8月1日以「總統」身份向臺灣原住民發表「道歉演說」,並在「總統府」舉行「道歉儀式」。可是這場政治秀並沒有贏得原住民的掌聲,反而多個原住民團體上街抗議,聲稱「我們一直被騙」,原住民歌手張震嶽更是怒批「不要演戲」。蔡英文的「道歉」為何如此不受原住民待見?《環球時報》記者2日就此對臺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進行了專訪。
  • 臺灣原住民分為十族 斷髮紋身可能是勾踐之後
    臺灣的原住民在大陸被稱為高山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臺灣則稱之為「山胞」,根據所住地域不同,又分為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目前,島內將臺灣的原住民分為雅美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阿美族、鄒族、布農族,賽夏族、泰雅族、邵族等十族。臺灣的原住民長期生活在臺灣寶島,不少在人種學上屬於南島語系,現在更有學朮考證,一些臺灣原住民的部族屬于越王勾踐之後。
  • 臺灣原住民創意料理大賽登場 色香味驚豔
    中新網10月18日電 臺灣原住民餐飲創意大賽今天在花蓮登場。選手中不乏高級餐廳的資深主廚,以及獲得「國際」獎項的名廚。參賽者以原住民傳統食材,烹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料理。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主辦方希望藉此發揚原住民飲食文化,並擴展原住民就業。
  • 臺灣「大選」變天 原住民還會繼續支持國民黨嗎?
    臺灣原住民向來被視為國民黨的鐵票倉。在2016年1月的「大選」中,臺灣「變天」了,民進黨以大幅優勢領先國民黨。儘管蔡英文曾表示,若自己當選「總統」,將以「總統」身分對全體原住民族道歉,並將更積極推對原住民族自治政策,讓原住民能「自己作決定」。但「大選」結果顯示原住民「立委」的政黨比例,國民黨仍高達近七成(六位原住民「立委」中有四位是國民黨籍)。
  • 臺灣原住民人口逐年上升 達53萬餘人花蓮縣最多
    原標題:臺灣原住民人口逐年上升 達53萬餘人花蓮縣最多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根據臺當局「內政部」統計,2013年底,戶籍登記為原住民身份的有53萬餘人,較2012年底增長1.2%,原住民佔總人口比率逐年上升。
  • 「北原山貓」: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北原山貓」 的名頭蜚聲臺灣樂壇,記者在臺北見到了「北原山貓」 中的一員、泰雅人吳延宏先生。吳先生非常熟悉臺灣樂壇,且與歌手多有交往。和吳先生煮茶高談,細數臺灣原住民歌手,我們發現——原住民具有天生藝術細胞在臺灣流行樂壇上,原住民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如卑南人張惠妹、阿美人張震嶽、排灣人組成的「動力火車」等,都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樂壇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臺灣情歌皇后」的高勝美來自布農部落,更早些的鄒人湯蘭花、卑南人王幸玲和王忠義(即大家熟知的萬沙浪)姐弟二人,都曾在流行樂壇各領風騷。
  • 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原標題: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16日晚,來自廣東的5對新人在花蓮舉行具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婚禮,把他們的寶島蜜月之旅推向高潮。   「臺灣少數民族既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又能和外面的現代文化相接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新郎之一、文字工作者陳上說,自己第一次來臺,感到風土人情都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過得很開心。   花蓮縣政府民政處副處長蕭明甲代表34萬縣民,對大陸新人表示歡迎和祝福。他說,現在兩岸聯繫日益緊密,來花蓮的大陸遊客越來越多,喜結連理的也很多,目前花蓮已有3800多對兩岸配偶。
  • 《波波遊臺灣》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視覺衝擊
    2016.11.4-2016.11.7 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博會2016白海豚(廈門)兒童藝術節暨親子生活精品博覽會《波波遊臺灣》親子兒童劇火爆開演 《波波遊臺灣》故事來自於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是兩岸合作的第一出臺灣少數民族親子教育「原創」舞臺劇,張力十足的表現形式,嘆為觀止的視覺衝擊,凝練出大陸武夷山和臺灣阿里山「天然一家親」的主題。
  • 彩虹橋——臺灣霧社原住民部落抗日大起義紀實
    這就是歷史上慘烈悲壯的臺灣霧社原住民抗日大起義。讓我們翻開史冊,重讀這一段驚天地泣鬼神慘烈悲壯的史實吧。 大霧瀰漫的霧社!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帷幕轟然落下。 GTP世界第一、5000年歷史、4億5千萬人口和甲士百萬的大清朝,竟然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於東洋小日本。
  • 臺灣少數民族印象: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的新寶島樂團、張惠妹的《姐妹》採納相似的編曲方式,進一步帶動了「動力火車」、原音社、原始林、布拉揚等以原住民年輕人為主的樂團或樂人的崛起。老將如胡德夫、北原山貓(吳延宏、陳明仁等)、萬沙浪及沈文程、高峰等亦重出江湖,形成流行樂壇一股原住民音樂勢力。
  • 認識我們的臺灣:臺灣有哪些原住民?臺灣原住民起源於哪裡?
    臺灣最早的居民是什麼人?他們來自哪裡?大多數大陸的同學並不知道。想要了解一個真實的臺灣,就必須要了解臺灣的史前史和原住民的歷史。長濱人是從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進入臺灣的,在冰河期間,臺灣曾與祖國大陸數次相連,當兩地相連時,大陸的生物及古代人類來到臺灣定居。長濱人很有可能是在兩地相連時,進入臺灣的。
  • 山蘇樹豆都入菜 臺灣原住民美食健康又好吃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為了讓原住民吃得更健康,臺灣屏東縣衛生局鼓勵各部落健康營造中心推出「健康美食秘籍」,包括樹豆湯、山蘇、祈納福等,讓人看了食指大動,不但吃出健康,還利用當地特產,融入原民文化。
  • 少見的臺灣原住民圖騰文化,被藝術家牆繪在8面牆壁上
    藝術家米路.哈勇受長庚科技大學邀請,於校園牆面上彩繪16族原住民各族特色景象,包括泰雅族紋面特色、達悟族的海洋特色,米路.哈勇表示,這次很榮幸能在校園中牆繪這麼大一件作品,希望原民精神讓更多民眾了解、認識原住民文化。長庚科大原住民教育中心組長王亞妮表示,當年設立原住民教育中心,包括提供學雜費全免、提供工讀零用金等,十足照顧原住民籍學生。
  • 臺灣原住民命名方式及姓氏特點
    臺灣原住民命名文化相當多元,隨著主體意識建立,原住民開始向主流社會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藤文化協會理事長馬躍?比吼指出,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至今年三月底止,共有一千零一位原住民回復傳統名字。在原住民找回名字之時,外界也該開始學習了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