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宋朝晏幾道《臨江仙》
詞文漫讀:夢外是寂靜的庭院樓臺,酒醒看得見低垂的帘子。一切都是這麼的寂寞無聲。去年的春愁,一波波的湧上來。在庭院的落花中站著,看見微雨裡雙飛的燕子。
記得初見你的時候,重疊心字的羅衣,彈著琵琶,在琵琶聲裡述說相思。當時的明月如今還在,它曾經照見你彩雲一樣的身影歸去。
初衣解詩:這是一首關於記憶和回憶的詩。人去樓空,而美經過了時光的醞釀,顯出了蘊藉動人的色彩。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說的是,夢中酒裡和現實的反差。作者沒有寫出,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夢?但是,卻用夢後的寂寥,反襯出了夢中的快樂。如果夢後樓臺高鎖,那夢中一定是歌舞飛揚,酒醒簾幕低垂,那麼在夢中的酒宴上,一定風動垂簾,笑聲喧然。
「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這個春恨,是去了又來的意思,本來已經以為忘掉了這個人的,偏又被舊日的景色所勾起。在春暮裡,花謝花飛,用人獨立,可以想見,去年絕對是雙雙對對。現在雙雙對對的,只有燕子了。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雖然這個小蘋,許多地方是解釋他的歌女叫小蘋。但是初衣仍舊願意說這是一個有水草的洲上,女孩子穿著繡著心字的羅衣,「兩重」,可以是指春衫兩層,但也許這中間有過一些動人的場景,比如詩人從解下衣裳,怕女孩子凍著了,從而心意相通。女孩子回報她的是在琵琶弦上,彈奏著相思的曲調。這古代歌女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悟性還是有的。借他口中詞,來說心中事,既含蓄,又動人。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不得不說晏幾道的深情。那個女孩子雖然已經人去樓空,但是月亮還是去年的月亮,樓臺還是去年的樓臺,月亮曾經照見了女孩動人的身影,樓臺上有她曼妙的歌舞。
記憶不會說謊,他喜歡這個女孩,而且是愛上了。只有戀愛中的人,才會這麼動心的描摹見面的細節。而且全是細節。看到的,是分明的衣上的花紋,是琵琶上的手指,是音樂的歌詞,是彩雲一樣的身影。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寫那個女子,長得如何。其實這就是愛情。因為很多人回憶起愛情到來時,幾乎是記不清對方的模樣的,記住的僅僅是一些細節。甚至那些細節也不見得準確,因為加了太多的主觀因素。
但感情是真的。一個男人的感情,不是在繁花盛開的時候,他如何的熱鬧,是當一個人離開的時候,他還記得哪些細節?
作者非常的典雅蘊藉,他沒有將相思平白直率的洩露出來。但無處不是濃烈的思念。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是誰驚豔了你的時光?讓每一分月色都不曾褪色,或者不曾褪色的是記憶和愛。是誰溫柔著你的記憶?是那在琵琶上不動聲色的彈著相思的曲調,還是那穿著心字的羅衣,本身就是你所知道的一種默契?
這首詞非常的深情,但是在細節上會有不同的解讀。如果小蘋是他的歌女,何以初次見面,就穿著心字羅衣和彈著相思?更合適的解釋是,兩個人早已心思相通,而在真正能夠見面的時候,女孩子刻意穿了能夠表達心意的衣裳,選擇了一些可以表達感情的音樂。
而正是這樣的相通和知己,才會讓詩人戀戀不忘。
而這種不忘,卻另外有一種渾厚和寄託。因為人雖然離開了,但心同明月,鐫刻美好。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後世多用來回憶初戀,回憶最初的動人的時刻。也有用來懷舊的,來記憶青春年華裡的那些美好片段。
讓這首詞得到最大升華的,是當今的作家當年明月。他寫的明朝那些事,成為了明朝歷史的普及讀本,還原了鮮活的歷史。而這本書,亦成為明朝的當年明月在,重現彩雲飛。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升華到了對過往人生和歷史的不滅的記憶。
讓我們重讀這首深情的小詞:「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美與愛,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