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通車的濟南繞城高速大東環 通訊員張忠傑 攝
時報11月23日訊 (記者 柴穎穎)23日,濟南時報·新時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濟南「三環」路網的大東環計劃11月26日通車,「三環時代」真正到來了。
濟南繞城高速大東環項目作為濟南市「三環」路網率先開工建設的第一段,一直以來備受關注。
濟南繞城高速大東環項目起自青銀高速唐王樞紐互通立交,止於京滬高速曹範互通立交,由北向南依次穿越歷城區、高新區、章丘區,主線全長23.6公裡,概算投資44億元,建設標準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20公裡/時。該項目是「十三五」全省高速公路7400公裡通車目標任務的一部分,也是省、市高速公路重點建設項目。
今年9月25日凌晨,大東環項目完成了最重要的節點:四橋同步轉體。這是有記載以來,國內高速公路工程中轉體總重量最重、總長最長、建築面積最大的轉體橋。
轉體橋的成功轉體,標誌著大東環項目最重要的一個難點被攻克。轉體橋是大東環建設的關鍵節點,順利轉體後才能保證大東環按期通車,由於臨近3條鐵路營業線,每日有效施工時間短,技術要求高,安全風險大。為確保安全、有序、高效完成轉體,大東環項目建立了精確的信息化、可視化模型,多次進行施工模擬,提前防範施工過程中易出現的技術問題。
大東環的通車具有重要意義。通車後,將進一步完善東部城區路網布局,長途過境交通與區域中短途交通可實現分離,有效分流繞城高速公路東線的過境車輛,提高通行效率,方便沿線群眾出行。
大東環連接濟青高速和京滬高速,通車後,經過濟南境的車輛從北京到上海,特別是大貨車,可以從青銀高速直接沿著大東環到濟萊高速、京滬高速,不需要走繞城高速。同時,一部分長深高速的車流,也可以從大東環分流,這將極大減輕濟南繞城高速的交通壓力。
【相關新聞】
在濟南,說走就走不再是夢想:
高速路網成形,300趟高鐵直達全國254個城市
11月23日,「交通先行城就未來——『十三五』泉城交通成就展」在龍奧大廈二樓南大廳開展,全方位展示「十三五」期間泉城交通運輸事業確定的發展成效。
「十三五」以來,濟南市交通運輸發展建設跑出了加速度,也給了市民更多的幸福感。5年來,濟南以打通主動脈為重點,新改建幹線公路達441公裡(高速公路273.1公裡、普通國省道167.9公裡),幹線公路密度提高近10個百分點。
濟東高速貫通,濟南實現與省會城市經濟圈城市高速直達;最美高速濟泰高速通車,30分鐘與泰安互聯;大東環完工,濟南進入高速「三環時代」。大西環、大北環、大南環、濟南至高青高速、濟濰高速均進入實施階段,高速「三環十二射」,普通幹線「八縱七橫五射五連」全聯通、全覆蓋、網絡化的路網格局未來已來。
濟南高速鐵路建設中,濟青高鐵、石濟客專相繼建成通車,濟萊高鐵、濟鄭高鐵、黃臺聯絡線加緊建設,濟濱高鐵、濟棗高鐵、德商高鐵已進入開工準備階段,鐵路建設「3+3格局」全面展開;全市高鐵運營裡程從「十二五」末期的186公裡,增長到284公裡,每天21萬人坐火車進出濟南,300趟高鐵直達全國254個城市,高鐵便捷度全國領先。
濟南航空建設同樣成效顯著,204條航線,通達120個城市,到達28個國際城市和地區,拉近了世界的距離;南北指廊航站樓基本建成,8000萬人次機場擴建項目開工,標誌著濟南航空進入最高標準4F機場時代;201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7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5萬噸,預計「十三五」末較5年前翻一番、增七成,航空發展進入快車道。
推薦閱讀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錦繡川辦事處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找準自身優勢,大膽探索,真抓實幹,發展特色產業,激發鄉村振興活力。[詳細]
11月22日,記者來到了濟南市濟齊路上的匡山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凌晨一點左右,市場門口就開始進進出出著不少來進貨的車輛。交易現場,記者發現商戶攤位上懸掛的收款碼並不是支付寶、微信收款碼,而是「追溯碼」。[詳細]
在環聯夜市一家大排檔內,店主熱情推薦起新菜品羊蠍子火鍋。」 此外,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也表示,濟南的夜市是一張城市名片,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夜市也有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必要。寒冬過後,濟南夜市也定會迎來更加繁榮的景象。[詳細]
11月23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濟南水務集團獲悉,為保障供水水質安全、配合二次供水設施改造,24日,燕景苑小區、綠地國際城一期小區等區域將停水降壓。[詳細]
當好一根針,穿起千根線,把基層工作做實做細,架起黨組織與社區居民間的「連心橋」,方能「練就」一套黨組織信賴、居民擁護的「為民服務經」。天橋區堤口路街道無影山中路社區,不僅是市級最美志願服務社區,還有一套居民交口稱讚的「六位一體」工作法。2020年9月,山[詳細]
日前,中央文明委發布《關於表彰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新一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的決定》,濟南市燕柳小學榮獲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這也是濟南唯一一所學校獲此殊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