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貴州的納雍、威寧、紫雲等最後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脫貧背後,有眾多扶貧幹部的付出。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共選派8848名第一書記和3.6萬名駐村幹部下沉基層、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去年11月,劉俊調入威寧縣扶貧辦。作為縣扶貧辦的督察專員,劉俊經常下鄉入戶。
在縣扶貧辦工作這一年,他走訪了近2000戶人家,用完了六七本筆記本。這些厚達一兩百頁的筆記本上詳細記錄了他所走訪農戶的家庭人數、房屋結構、收入來源,乃至他們的飲用水來源、水質情況。
每次下鄉,劉俊一天要走訪四五十戶人家。他既要檢查核實貧困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情況,也要關注非貧困戶存在的短板。除了調查農戶家庭情況,他還要給農戶宣講政策,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有病人,他會告訴他們如何享受「一站式報銷」政策。
「聽到威寧脫貧的時候,還是很高興,這麼多年沒白天沒黑夜地工作,終於有了結果。」劉俊說。
聽到赫章縣脫貧的消息,箐營村黨支部書記蘇鵬也鬆了一口氣。
2018年年初,貴州省覆核貧困發生率,他所在的赫章縣箐營村以70.6%的貧困發生率高居全省榜首。蘇鵬當時已在村裡幹了好幾年脫貧攻堅的工作,聽到這個數字時還是嚇了一跳。
蘇鵬不是本村人,去年,他總共離開村委會5次,回家看望父母和妻兒。「工作起來感覺時間根本不夠用。」蘇鵬說,「每天任務這麼重,只想著怎麼把任務完成好,根本沒有心思顧家裡。」有一次,他回家看父母,父母準備了一桌菜。一家人剛坐下準備吃飯,蘇鵬的電話響了——有緊急情況,他得立刻趕回去。
「脫貧了,心裡踏實了。」蘇鵬說。
蘇鵬所在的箐營村有一個村民小組因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而整組易地扶貧搬遷。當時動員這40多戶、200多名村民搬遷時,蘇鵬有時要熬到夜裡一兩點。
40多戶村民陸續帶著家當坐上拖拉機離開時,蘇鵬看到了他們的不舍。這些村民搬走後,蘇鵬還經常去他們的新家探望。「他們說,以前看到你來還挺恨你的,籤了字(同意搬遷)也不高興。下定決心搬出來了,就醫、孩子上學都方便。」如今再見到蘇鵬,村民都挺高興。
蘇鵬注意到,以前在村裡生活時,村民的衣服經常黑乎乎的,很久都不洗,如今住在新家,他們身上的衣服乾乾淨淨、地板也被拖得乾乾淨淨。
更多的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資料顯示,貴州省80%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發展產業,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貧困群眾的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753元到2019年突破1萬元,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一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今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貴州省扶貧辦主任李建提到,上述9個貧困縣受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人均純收入為11487元,比2020年脫貧標準高7487元。
脫貧背後,還有很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努力。近年來,貴州持續壓縮黨政機關6%的行政經費,用於支持教育扶貧;針對貴州農民木結構住房較多狀況,該省專項整治透風漏雨老舊住房22萬戶;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營養餐改善計劃全覆蓋;所有行政村光纖網絡、4G網絡全覆蓋……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是全國減貧人口最多的省份。貴州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23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30.8萬人,累計脫貧892萬人,每年減貧人數100萬人以上。
貴州也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貴州省有188萬人從大山深處搬遷到城鎮,其中貧困人口155萬人,搬遷規模佔全國近五分之一。
對於未來,劉俊比較謹慎:「要克服『過關思想』,脫貧需要持續關注,未來還可能有新的貧困發生。」
蘇鵬則在規劃下一步「鄉村振興」工作。箐營村去年年初建了一個蛋雞養殖場,每天出蛋量10萬枚以上。這種來自大山的原生態雞蛋在市場上備受歡迎。
近年來,貴州省也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產業基礎:該省的茶葉、藍莓、李子、刺梨種植規模全國第一,辣椒產加銷全國第一,獼猴桃、火龍果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
貴州省扶貧辦主任李建說:「下一步,更加突出產業、就業幫扶……帶領群眾接續奮鬥,邁向更加美好幸福新生活。」
本報貴陽11月2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