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貴州最大的新聞是全省最後9個貧困縣摘帽,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這,對於貴州、對於全國,都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件,「全國同步小康」也得以實現。
貴州,總共有88個區縣,2014年,國家公布的全國832個貧困縣中,貴州有66個縣「入圍」。也就是說,全省有75%的縣都處於貧困。
66個貧困縣中,來自於初貴陽市外的各個州、市。其中,貧困縣最多的是黔東南州,有丹寨、麻江、施秉、鎮遠、三穗、雷山、黃平、岑鞏、天柱、錦屏、黎平、臺江、劍河、榕江、從江等15縣。其次是黔南州,有甕安、龍裡、貴定、惠水、長順、獨山、三都、荔波、平塘、羅甸等10個縣,有10個貧困縣的還有銅仁市,遵義市則有8個貧困縣,畢節市和黔西南州分別有7個貧困縣,安順市則有6個貧困縣,六盤水則有3個。
貴陽市總共有六區一市(縣級)三縣,在22個非貧困縣中,貴陽佔了近一半。另外12個非貧困縣主要分布在市、州所在地,如遵義紅花崗區、都勻、凱裡、興義等。這表明,整個貴州的貧困縣集中、連片,貧困人人口多、貧困區域廣。
貴州66個貧困縣從2017年開始逐漸摘帽子。最先開始摘帽的是遵義赤水市,成為全省最早脫貧的縣。2018年,全省有14個貧困縣「脫貧」,遵義4個、安順2個、畢節1個、銅仁4個、黔南州2個、黔西南州1個。到了2019年,全省又有18個縣脫去貧困縣帽子,包括遵義2個、六盤水2個、安順2個、畢節1個、銅仁2個、黔東南州6個、黔南州2個、黔西南州1個。
也就是說,從2014年到2019年這幾年時間裡,貴州的66個貧困縣有33個摘帽,佔了全省貧困縣的一半。
2020年3月,貴州有24個貧困縣脫貧,分別是遵義的正安縣,六盤水的水城,安順的關嶺,畢節的七星關和織金,銅仁的松桃、思南,德江,黔東南州的黃平、岑鞏、天柱、錦屏、黎平、臺江、劍河,黔南州的長順、獨山、三都、荔波、平塘、羅甸,黔西南州的貞豐、普安、冊亨。
剩餘的9個深度貧困縣,應該是整個貴州決戰貧困縣的「硬骨頭「,包括安順的1個縣即紫雲,畢節是3個,分別是納雍、威寧、赫章,銅仁的1個縣沿河,黔東南州兩個縣:榕江、從江,黔西南州的兩個縣:晴隆、望謨。這9大多受地理位置限制,或者是大山深處、或者是自然條件惡劣等。
從脫貧的進程上來看,遵義下轄的縣最先開始摘掉貧困帽,並在2019年僅一半貧困縣脫貧的情況下,8個貧困縣就有7個縣脫貧。作為貴州經濟第二強的城市,遵義的脫貧進程也更加迅速。而畢節市的貧困縣數量不是最多,但7個貧困縣中最後脫貧的就有3個,脫貧進度落後於貧困縣最多的黔東南州,最後一批只有2個貧困縣脫貧。
而其他市、州中,下轄的貧困縣中在最後一輪脫貧前就已經全部脫貧的包括遵義、六盤水、黔南州,這三個區域的脫貧進度較快。除了脫貧措施有力且有效外,作為貴州經濟實力居前的區域,顯然更有優勢。
正如各個脫貧縣所言,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脫貧之後,更上一層樓是應有之意,也是更多人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