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年,有點不一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的一年,也就在幾年3月3日,貴州劍河縣宣布退出貧困縣,也就是"苗族女神"誕生的一年。
劍河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截止2013年全縣面積2176平方公裡,轄1鄉11鎮1街道辦事處178個村(居),總人口27.07萬人(2017年戶籍人口),其中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96%。 2016年全貴州88個縣級行政區GDP排名,劍河在倒數第9名。
苗族女神雕像仰阿莎位於貴州劍河縣清水江(仰阿莎湖)北岸,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像,整座雕像高88米,其中底座高22米,雕像身高66米,取自於當地苗族節日"二月二"和"六月六",有著苗族傳統文化寓意。2008 年," 仰阿莎 " 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劍河縣一帶至今仍流傳著 " 仰阿莎 " 的傳說,她象徵著苗族人民對愛情的歌頌以及對生命的讚嘆。如今,劍河縣境內還能找到傳說中 " 仰阿莎 " 出生的水井、沐浴的溫泉及暢遊的湖泊。
據悉,劍河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今年3月才剛剛"摘帽",因此有人便提出了質疑,"難道貧困縣不貧困了?"。
據了解,該雕像於2016年11月開工建設,2017年7月建成,整座雕像高88米,共耗資8600多萬元。在劍河縣人民政府官網2017年公示信息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該雕像擬建高度總高88米,其中人物高度66米,基座高度22米,最終材質為不鏽鋼鍛造製作。
2017年12月16日,經世界紀錄認證機構現場測量核實,認定"仰阿莎女神雕像"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女神鵰塑,並頒發了世界紀錄證書。
與斥資8600萬的精美的雕像形成對比的,是劍河縣的另一個"身份"—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據了解,劍河縣曾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和全省不考核GDP的十個縣之一,是全省2019年脫貧攻堅擬整縣摘帽的24個縣之一,直到2020年3月,劍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但值得注意的是,該雕像於2017年7月完工,很多網友也是看到這才提出了質疑,"2017年不還沒有脫貧嗎?有這些錢為什麼不用到脫貧致富上去?"
面對種種質疑,10月20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稱,因為該雕像建設時間的特殊,還是處於脫貧工作中,但是縣裡的脫貧任務還是放在首位,全縣全力投入脫貧攻堅工作,當地政府近三年來將所有資金都用於突擊脫貧工作中,之前計劃建設的仰阿莎雕塑的一些附屬設施中途已暫停建設。
21日,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也做出了回應,稱建設這座雕像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對於建設資金出處,有關部門也表示未使用國家扶貧資金,是劍河縣仰阿莎旅投公司通過自籌和銀行融資等方式獲得的。
當地政府官網信息顯示,該縣此前就曾斥巨資打造仰阿莎溫泉小鎮和縣城景區建設,其中就包括打造有仰阿莎女神鵰塑的仰阿莎主題公園,總投資約12億元。據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網顯示,2014年,劍河縣旅遊增速在全省10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位居前列,排名第2位。
目前,對於劍河縣在脫貧工作期間建設巨額雕像是否有勞民傷財之嫌,四川省旅遊協會原副會長司徒華表示這件事需要辯證地去看待,"貧困縣要發展,就要有投資,如果這個文化定位是準確的,就不能單純地說這樣做不值,還是要看最後的結果,如果客觀上確實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甚至比其他的投資資金回流更快,那麼就不能說這樣做是不對的。
其實在脫貧工作上最怕的是"面子工程",建幾個像樣的地標大搞"形象主義"這是最要不得的。
近幾年這樣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其中最典型的還要屬"荊州關公像" 和"獨山水司樓",前者耗資15億,號稱是"全球最大關公像" 宣稱申報了3項金氏世界紀錄。然而,買票去觀賞關公像的遊客卻寥寥無幾,雕像本身還被查出來質量問題:後者從2017年5月完成主體建設後,規劃中的酒店、會展等業態卻遲遲不能落地,最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爛尾樓"。
出了錢卻又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這樣的"文化地標"又有何用?,看似光鮮實則卻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不僅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還勞民傷財,最終成為地方財政難以承受之重、百姓之痛。
脫貧攻堅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想要通過旅遊業帶動經濟發展無可厚非,但也要因地制宜,貼近人民群眾。急功近利、只重外在形象、濫用民族文化,無異於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後受苦的還是百姓。
因此,要警惕"面子工程",要明確凡是只有腳踏實地、遵循規律才是正道,更要明白脫貧攻堅這條路從來就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