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劍河:深度貧困村的「蛻變」

2020-12-19 中國經濟時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4)

本報記者 李健 李秋燕 楊通敏

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和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今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同意劍河退出貧困序列。曾經的深度貧困縣有何變化?7月6日-7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劍河感受到那裡的人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深度貧困村蝶變成美麗鄉村

從劍河縣城出發,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一個多小時後,突然進入一個樹木茂密的村莊。這裡高山環抱,原始森林把村子裹得很嚴實,若不是熟人帶路,很難發現這個「世外桃源」。7月6日,記者來到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採訪,映入眼帘的是村裡硬化道路綿延不絕,不僅有串戶路,還有通向田間地頭的機耕道。一盞盞路燈佇立在道路兩旁,樹林深處食用菌產業連成一片,村裡還有衛生室、幼兒園、文化活動室等。難以想像幾年前久丟村的景象——村裡交通不便,串戶路凹凸不平,人居環境差,晚上出門一片漆黑,更沒有像樣的產業。談及久丟村前後變化,駐村第一書記楊光紅如數家珍。楊光紅是劍河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劍河農商銀行)的員工,2018年3月被貴州省國資委抽調到久丟村掛職任第一書記。

久丟村平均海拔980米,最大的資源就是山林。為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村裡以「黨建+合作社+產業+能人」的模式,發展了80畝林下食用菌和朝天椒。除此之外,還發動村民養殖小香雞和黑毛豬。「村裡產業豐富了,需要很多勞力,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少,村裡幹活一天能掙100多元,一個月下來也有4000多元。」村民楊正才,年前舉家到廣東從事建築搬運工作,在一次搬運中出現事故患上病,從此不能做體力活,回到家鄉恰逢村裡搞林下種菌,每天要招人澆水管理和摘菌,夫妻倆決定到菌場工作。現在他們夫妻倆每天只要採集到100公斤,家庭日收入就達180多元,月收入近4500元。「久丟村是國家級一類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38.22%,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元。」村長楊昌明告訴記者,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9280元,村裡95戶貧困戶363人全部脫貧清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思想素質也在改變,以前村裡70%的人是文盲,如今村裡有12個大學生、8個高中生、170多個初中生。

楊壽昌是劍河農商銀行風險總監,他和楊光紅一樣2018年3月被派到久丟村駐村幫扶。他說,久丟村是單位定點幫扶村,近年來向該村發放貸款764.66萬元,捐助了70多萬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幫助村民發展。在劍河農商銀行的幫扶下,許多村民跳出小農業走向大農業,富起來的村民購買了小車,有的還進城買了商品房。記者發現,如今的久丟村,家家戶戶蓋了新房,村民家裡裝修和城裡居民相比並無太多差異,村容村貌在久仰鎮名列前茅,無一不在體現奔小康的生活。

貧困村辦農家樂奮力奔小康

川洞村離劍河縣城很近,從縣城出發20分鐘車程就到了。7月7日,記者到川洞村採訪,一下車還以為到了景區。這裡屬於典型的高坡山村,森林覆蓋廣,放眼望去滿眼綠

色,站在村口可將劍河縣城盡收眼底,有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往村子裡走去,道路兩邊民房漂亮整潔,馬路寬闊乾淨,潔白的公廁可照出人影。田間地頭有不少大棚,經打聽原來是村裡種植的草莓,採摘完畢後,村民正在補種其他農作物。「儘管川洞村離縣城近,但也是一個貧困村。以前村裡道路不通,房屋破舊,到處汙水橫流,垃圾橫飛,髒亂差嚴重。通過治理整頓,去年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的榮譽稱號。」從農業農村部派來川洞村掛職任第一書記的潘昊說,川洞村有村民291戶1208人,貧困戶131戶567人,現在還有10戶26人沒脫貧,預計9月底全村脫貧清零。2017年川洞村人均年收入6000元-7000元,去年人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

據了解,川洞村以前發展過辣椒產業,因管理不善,中途夭折。為選擇合適的產業,村支兩委帶著村民代表,到三穗、麻江、凱裡等周邊地區去調研,考察回來後決定搞生態種植養殖業,讓農文旅相結合,把川洞村打造成劍河縣休閒採摘的度假之地。「為防止產能過剩,種植先示範後帶動,不搞大規模種植。村裡最先嘗試種植了5畝地草莓,結果草莓成熟時,要預約才能摘到,市場效果很不錯,5畝地草莓賣了10多萬元,下一步將擴大草莓種植規模。」潘昊說,川洞村除草莓外,還有楊梅、李子、林下養雞等產業。「採摘引來遊客,把遊客留住就得發展農家樂,眼下最大的瓶頸是縣城到村裡的道路還有幾公裡沒硬化,不過這個問題很快就會解決,川洞村發展農家樂大有前景,小康之路不會遙遠。」潘昊信心滿滿。

讓知識青年返鄉政策是關鍵

記者採訪發現,儘管政策規定脫貧摘帽後「四不摘」(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然而在楊光紅看來,現在農村人才匱乏,一旦駐村幹部撤離,扶貧產業能否延續?對此,潘昊認為,擔憂不無道理,這背後隱藏的其實是農村人才問題,如何讓知識青年返鄉,國家應出臺相應政策。

「讓大學生返鄉,首先要有好的居住條件,比如,房屋、基礎設施、環境衛生、醫療條件等。其次就是待遇問題,待遇好才能留住人才。再次就是要有優惠政策,比如,銀行貸款政策、國家項目資金扶持政策等,都要對他們傾斜才行。最後就是個人保障問題。現在大學生削尖腦袋都想考公務員,因為公務員有保障,如果返鄉創業也有保障,相信他們願意返鄉。」潘昊說,日本有個農村青年培養計劃,大學畢業可申請成職業農民,政府會拿出一筆資金,給他們發工資並繳納「五險一金」,讓他們紮根農村安心工作,效果非常好。

「駐村幹部搭建產業時也要扮演好角色,讓村民成為主體。」潘昊說,川洞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村民遇到困難他會立即解決,並教他們下一步怎麼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還認為,利益分配也很關鍵。「以前川洞村辣椒產業沒人管,主要是利益分配不均。」後來潘昊提出了「2233」利益分配機制:首先拿出20%的利益給技術公司,另外20%給貧困戶,帶動貧困群眾發展;30%拿給管理者,以前大家股份一樣吃大鍋飯,幹勁不足,另外30%分給村集體。這樣把村集體、管理人員、群眾、技術公司等形成利益連結,大家幹勁足,老百姓才會看到希望。

相關焦點

  • 劍河寶貢屯村:深度貧困村,奏響幸福曲
    深度貧困村 奏響幸福曲特約記者 田景才深秋時節的革東鎮寶貢屯村,雲遮霧繞,叢叢修竹蔥鬱地依立房子邊,野生的柿子樹沒有一片葉子,樹枝上掛滿金燦燦的柿子,猶如一把把火焰。寶貢屯村全景誰能想到,這個風景秀美的村莊,曾經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被稱為「革東的西藏」,給人的印象是人窮環境差,房屋破爛、人畜混居,處處廢棚爛圈,處處是兩根木板搭起的旱廁,蚊蟲飛舞、臭烘烘的。2019年,劍河縣對脫貧攻堅發起總攻,調派脫貧攻堅隊駐村開展工作,使寶貢屯村得以華麗轉身。
  • 走近森林溫泉養生秘境 探尋苗族美神故鄉貴州劍河
    近日,由貴州省劍河縣人民政府牽頭,劍河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劍河縣仰阿莎旅遊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辦,重慶好地方旅行社協辦的「多彩貴州·原創劍河」重慶·劍河旅遊專線踩線活動圓滿結束。劍河地道的苗寨美食「酸湯魚」在重慶·劍河旅遊專線座談會上,劍河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甄映花介紹說,劍河縣位於貴州省東部,被列為貴州省級風景名勝區,是貴州省東線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 貴州天很冷,那就去劍河溫泉泡溫泉吧
    今年的貴州說冷就冷,也沒有一點點防備,說下雪就下雪,真的猝不及防,昨天剛加了一件保暖內衣,今天又得再加一件,整個人看起來像個「球」一樣,確實是太冷了,這時候要是有個溫暖舒服的地方就好了。什麼地點溫暖舒服呢?肯定就是溫泉了,在咱們貴州有三處溫泉景區是比較有名的,第一個是石阡溫泉,第二個是息烽溫泉,第三個就是咱們劍河溫泉。
  • 貴州劍河:金融支持旅遊村幸福蝶變
    圖:劍河農商銀行工作人員了解資金需求深秋時節,走進貴州劍河縣革東鎮屯州村,寬闊整潔的廣場周圍,環繞著富有民族特色的農家民宿,熙熙攘攘的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裡參觀八郎古生物化石群,還可以在依山傍水間體驗淳樸的農家生活,品味可口的苗族美食
  • 劍河苗族水鼓舞
    「劍河苗族水鼓舞」是中國最為獨特的民間舞蹈,流傳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是在水中跳的一種「水、鼓、舞」相結合的傳統舞蹈。當地苗族群眾以此來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至今約有500多年的歷史。    舞蹈分為祭祀、起鼓、踩鼓、狂歡四個部分。「水」與「鼓」結合這一特色在中國苗族中絕無僅有,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見,被專家、學者譽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 冬日泡湯走起,劍河苗疆聖水溫泉,體驗貴州冬季新玩法
    苗疆聖水-劍河溫泉冬天來了,又到泡溫泉的好時節,在貴州有三大名泉,劍河溫泉就是其中之一。它有國內稀有的氡、硫溫泉,也是中國唯一的苗侗文化主題溫泉,景區融入苗侗特色,各種苗侗文化主題溫泉非常特別。劍河溫泉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劍河縣城東北部岑松鎮溫泉村內,距縣城7公裡,山區彎路多,開車要15分鐘。經法國波爾多大學水文環境檢驗室檢測其理化指標與著名的法國維希溫泉相似,具有很好的消毒、去疾、健膚功效,對神經炎、甲亢、腸炎有明顯療效,對預防慢性風溼關節炎、婦科病也有一定療效。
  • 貴州劍河:千島湖幼兒園落戶易地移民搬遷社區
    千島湖幼兒園落戶劍河易地移民搬遷社區特約記者 盧遠民 姜再菊清江河畔,盈盈水間。庚子農曆七夕,婀娜多姿的仰阿莎正迎來一場星橋鵲駕的相會。8月25日,通過東西部協作的鵲橋,一場幼兒教育的相會,讓劍河縣大巫溝幸福社區勝卻人間無數。
  • 貴州劍河約200人圍觀鬥牛 鎮黨委書記、鎮長等被免職
    中新網2月29日電 據貴州劍河縣委宣傳部官方微信消息,2020年2月24日(農曆二月二)下午,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姜氏家族、吳氏家族的年輕村民為圖節日吉利,自發組織自帶鬥牛4頭前往高定村新建的鬥牛場開展鬥牛活動,引來群眾約200人圍觀,大多數圍觀群眾未戴口罩,給疫情防控帶來重大風險隱患
  • 萬人水鼓舞 舞動多彩貴州 劍河舉行仰阿莎文化節民族風情巡遊展演
    原標題:萬人水鼓舞 舞動多彩貴州 劍河舉行仰阿莎文化節民族風情巡遊展演 萬人水鼓舞。(姚寧 攝)   新華網貴州頻道7月21日電 7月20日,為了紀念苗族美神仰阿莎,貴州省劍河縣成千上萬的各族群眾匯聚縣城陽光廣場,跳起激越、豪邁、歡快的苗族水鼓舞。據主辦方介紹,當天共有20支參加民族風情巡遊的隊伍參加了這次活動。
  • 劍河溫泉城自助遊攻略
    一頓操作猛如虎,發現貴州有一個號稱「西部浴都、苗家聖水」的劍河溫泉城,位居貴州三大名泉之首,為國內罕有的氡硫溫泉,是珍貴的醫療溫泉,極具養生和保健價值。當地民風淳樸,遊客不多,正合我意,遂諮詢貴陽朋友後,決定就此問道苗疆……。豎日,直飛貴陽龍洞堡機場,飛機落地,大廈高聳、設施齊備、縱橫阡陌、交通便利、感官一新,想到劉伯溫預言:再過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
  • 「暑假遊·貴州攻略」5個A級景區!劍河:青山綠水溫泉行 苗侗風情原...
    致力於打造世界首家苗族文化主題風情溫泉城,使劍河溫泉城成為「世界知名、中國一流、貴州一絕」的溫泉度假旅遊目的地。  省內旅遊路線:1、貴陽高鐵北站-凱裡南站-劍河溫泉城,約2.5小時到達。2、貴陽客運東站-劍河縣城-往溫泉村方向班車,約4個小時到達。
  • 三穗縣:一座橋見證巴順村的「蛻變」
    河,見證著巴順村地蛻變。楊政鋒介紹,巴順村是瓦寨鎮三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在發展上呈總體落後的狀態。  為了迅速改變,實現後發趕超。水庫養魚、生態養鴨等扶貧項目在巴順村落地生根,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等資助政策惠及群眾,組組通路、戶戶串聯等基礎設施便利出行。  「幸好有國家政策補助的3萬5千塊錢,我才有能力修起房子。」
  • 今天,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啦!
    今天,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啦!圖源:多彩貴州網坐落於麻山腹地、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望謨縣,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 33.47%,全縣 163 個村(居)中有 103 個是貧困村,包括 42 個深度貧困村,一度成為「貧困」的代名詞。
  • 2017劍河仰阿莎文化活動周開幕 萬人齊跳「水鼓舞」
    2017劍河仰阿莎文化活動周開幕 萬人齊跳「水鼓舞」 2017-11張鴻 攝   中新網貴州劍河11月18日電 (記者 劉鵬袁超)18日,2017劍河仰阿莎文化活動周在原生態民族歌舞中拉開序幕,民族服飾展、民族歌舞、千名巧匠傳非遺、民族民間競技等眾多民俗活動輪番上演,為海內外數萬賓朋獻上了一道道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 貴州劍河:山村建好幼兒園,幼兒成長有新天
    深秋時節,當山下的劍河縣城還籠罩在濃霧中,距離縣城16公裡的革東鎮東隴村已經沐浴在陽光裡。早上7點半,6歲的楊吉告別奶奶踏上了去幼兒園的路,這條不足300米但有點爬坡上坎的路,他走的飛快,因為幼兒園裡有一群可愛的小夥伴、一堆好玩的玩具、一個多才多藝的老師以及可口的早餐和午飯在等著他,玩累了,他還可以在小床上踏實的午睡。
  • 4月28日,去劍河泡溫泉看藝術滑水
    4月12日,記者從黔東南州第五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首屆中國·劍河溫泉康養國際高峰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黔東南州第五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首屆中國·劍河溫泉康養國際高峰論壇將於4月28日在黔東南州劍河縣召開。  本次大會以「相約溫泉城,情醉仰阿莎」為主題,由中共黔東南州委、黔東南州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劍河縣委、劍河縣人民政府、黔東南州旅遊發展委員會承辦。
  • 騎行320國道27-劍河
    ,都不在劍河境內,但離得不遠。劍河自身的溫泉和古生物化石比較出名,就在二個月前,有遊客到劍河縣城北面的八郎村遊玩,隨手從山上掰下一塊石頭,居然在裡面發現一個完整的三葉蟲化石。雍正七年在今天的劍河縣置清江協,同時設清江廳;雍正十年改清江協為清江鎮,統轄丹江、臺拱、銅仁、鎮遠、黃施、天柱、石阡、平越諸協、營、汛;民國三年袁世凱命定全國縣名時,因清江與江蘇省清江縣同名,議改清水縣,又與甘肅省清水縣重複,於是取《清江志》中「清江古名劍河」之說,改清江廳為劍河縣沿用至今。說到廳這個行政單位,想起老家江蘇海門縣。
  • 秦安縣青林村: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深度變化
    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深度變化——探訪秦安縣王鋪鎮青林村「摘帽」背後的奧秘□新天水記者 楊璟初冬時節,一層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羊毛毯子,覆蓋在了大山深處。記者從秦安縣城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駛40多公裡,來到了王鋪鎮青林村,只見一條條水泥道路像飄落在村中的玉帶,點綴在整齊的村居和農田間;一排排紅白相間新居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醒目,給這美麗的小山村增添了無限活力和生機……然而,誰能想像如此魅力的青林村,過去由於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沒有可發展的產業、貧困發生率較高,被認定為全市的深度貧困村
  • 宜春報導:萬載赤興:深度貧困村變為旅遊村
    水曲石韻的峽谷棧道,峰巒疊嶂的峽谷風光,充滿鄉土氣息的特色農家樂......曾經是深度貧困村的萬載縣赤興鄉皂下村,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村」。10月3日,記者驅車來到皂下村領略深度貧困村的變化。皂下村地勢險峻,山崖陡峭,峽谷幽深,溪流潺潺,飛瀑壯觀。
  • 「脫貧攻堅走基層」從江大歹村:從深度貧困村到3A級景區的轉變
    大歹村屬深度貧困村,轄3個自然寨,5個村民小組,全村288戶209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6戶1118人。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依然高達為9.87%,未脫貧人口28戶204人,脫貧監測戶5戶61人,非貧困戶邊緣監測戶11戶1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