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4)
本報記者 李健 李秋燕 楊通敏
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和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今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同意劍河退出貧困序列。曾經的深度貧困縣有何變化?7月6日-7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劍河感受到那裡的人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深度貧困村蝶變成美麗鄉村
從劍河縣城出發,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一個多小時後,突然進入一個樹木茂密的村莊。這裡高山環抱,原始森林把村子裹得很嚴實,若不是熟人帶路,很難發現這個「世外桃源」。7月6日,記者來到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採訪,映入眼帘的是村裡硬化道路綿延不絕,不僅有串戶路,還有通向田間地頭的機耕道。一盞盞路燈佇立在道路兩旁,樹林深處食用菌產業連成一片,村裡還有衛生室、幼兒園、文化活動室等。難以想像幾年前久丟村的景象——村裡交通不便,串戶路凹凸不平,人居環境差,晚上出門一片漆黑,更沒有像樣的產業。談及久丟村前後變化,駐村第一書記楊光紅如數家珍。楊光紅是劍河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劍河農商銀行)的員工,2018年3月被貴州省國資委抽調到久丟村掛職任第一書記。
久丟村平均海拔980米,最大的資源就是山林。為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村裡以「黨建+合作社+產業+能人」的模式,發展了80畝林下食用菌和朝天椒。除此之外,還發動村民養殖小香雞和黑毛豬。「村裡產業豐富了,需要很多勞力,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少,村裡幹活一天能掙100多元,一個月下來也有4000多元。」村民楊正才,年前舉家到廣東從事建築搬運工作,在一次搬運中出現事故患上病,從此不能做體力活,回到家鄉恰逢村裡搞林下種菌,每天要招人澆水管理和摘菌,夫妻倆決定到菌場工作。現在他們夫妻倆每天只要採集到100公斤,家庭日收入就達180多元,月收入近4500元。「久丟村是國家級一類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38.22%,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元。」村長楊昌明告訴記者,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9280元,村裡95戶貧困戶363人全部脫貧清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思想素質也在改變,以前村裡70%的人是文盲,如今村裡有12個大學生、8個高中生、170多個初中生。
楊壽昌是劍河農商銀行風險總監,他和楊光紅一樣2018年3月被派到久丟村駐村幫扶。他說,久丟村是單位定點幫扶村,近年來向該村發放貸款764.66萬元,捐助了70多萬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幫助村民發展。在劍河農商銀行的幫扶下,許多村民跳出小農業走向大農業,富起來的村民購買了小車,有的還進城買了商品房。記者發現,如今的久丟村,家家戶戶蓋了新房,村民家裡裝修和城裡居民相比並無太多差異,村容村貌在久仰鎮名列前茅,無一不在體現奔小康的生活。
貧困村辦農家樂奮力奔小康
川洞村離劍河縣城很近,從縣城出發20分鐘車程就到了。7月7日,記者到川洞村採訪,一下車還以為到了景區。這裡屬於典型的高坡山村,森林覆蓋廣,放眼望去滿眼綠
色,站在村口可將劍河縣城盡收眼底,有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往村子裡走去,道路兩邊民房漂亮整潔,馬路寬闊乾淨,潔白的公廁可照出人影。田間地頭有不少大棚,經打聽原來是村裡種植的草莓,採摘完畢後,村民正在補種其他農作物。「儘管川洞村離縣城近,但也是一個貧困村。以前村裡道路不通,房屋破舊,到處汙水橫流,垃圾橫飛,髒亂差嚴重。通過治理整頓,去年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的榮譽稱號。」從農業農村部派來川洞村掛職任第一書記的潘昊說,川洞村有村民291戶1208人,貧困戶131戶567人,現在還有10戶26人沒脫貧,預計9月底全村脫貧清零。2017年川洞村人均年收入6000元-7000元,去年人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
據了解,川洞村以前發展過辣椒產業,因管理不善,中途夭折。為選擇合適的產業,村支兩委帶著村民代表,到三穗、麻江、凱裡等周邊地區去調研,考察回來後決定搞生態種植養殖業,讓農文旅相結合,把川洞村打造成劍河縣休閒採摘的度假之地。「為防止產能過剩,種植先示範後帶動,不搞大規模種植。村裡最先嘗試種植了5畝地草莓,結果草莓成熟時,要預約才能摘到,市場效果很不錯,5畝地草莓賣了10多萬元,下一步將擴大草莓種植規模。」潘昊說,川洞村除草莓外,還有楊梅、李子、林下養雞等產業。「採摘引來遊客,把遊客留住就得發展農家樂,眼下最大的瓶頸是縣城到村裡的道路還有幾公裡沒硬化,不過這個問題很快就會解決,川洞村發展農家樂大有前景,小康之路不會遙遠。」潘昊信心滿滿。
讓知識青年返鄉政策是關鍵
記者採訪發現,儘管政策規定脫貧摘帽後「四不摘」(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然而在楊光紅看來,現在農村人才匱乏,一旦駐村幹部撤離,扶貧產業能否延續?對此,潘昊認為,擔憂不無道理,這背後隱藏的其實是農村人才問題,如何讓知識青年返鄉,國家應出臺相應政策。
「讓大學生返鄉,首先要有好的居住條件,比如,房屋、基礎設施、環境衛生、醫療條件等。其次就是待遇問題,待遇好才能留住人才。再次就是要有優惠政策,比如,銀行貸款政策、國家項目資金扶持政策等,都要對他們傾斜才行。最後就是個人保障問題。現在大學生削尖腦袋都想考公務員,因為公務員有保障,如果返鄉創業也有保障,相信他們願意返鄉。」潘昊說,日本有個農村青年培養計劃,大學畢業可申請成職業農民,政府會拿出一筆資金,給他們發工資並繳納「五險一金」,讓他們紮根農村安心工作,效果非常好。
「駐村幹部搭建產業時也要扮演好角色,讓村民成為主體。」潘昊說,川洞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村民遇到困難他會立即解決,並教他們下一步怎麼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還認為,利益分配也很關鍵。「以前川洞村辣椒產業沒人管,主要是利益分配不均。」後來潘昊提出了「2233」利益分配機制:首先拿出20%的利益給技術公司,另外20%給貧困戶,帶動貧困群眾發展;30%拿給管理者,以前大家股份一樣吃大鍋飯,幹勁不足,另外30%分給村集體。這樣把村集體、管理人員、群眾、技術公司等形成利益連結,大家幹勁足,老百姓才會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