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深谷、邛水婉轉。河,見證著巴順村地蛻變。
巴順村村貌
巴順村位於黔東南州三穗縣瓦寨鎮的東南隅,距離瓦寨鎮政府所在地22公裡,下轄有13個村小組,分布在6個自然寨,全村總面積8358.89畝,全村有334戶1198人,人均耕地面積僅0.42畝,交通閉塞導致了發展落後。 「最難的是路,邛水河橫亙在村子前面,沒有大橋,車子只能停在對面的順洞村。」支部書記王承林感慨地說,當時村上只有4幢磚房,很多村民到外面打工賺錢了,想回來修磚房,但因為路的問題,都只能作罷。
巴順村2013年村貌
轉機出現在2007年。那年,國家加大對扶貧地區的扶持力度,巴順村跨河大橋的建設項目也提上日程。經過探勘、設計,大橋很快動工修建。通過兩年的時間,巴順大橋於2009年最終建成並通車。 橋建好了,巴順的發展也日新月異。 「修房省事多了,砂子、磚頭都可以直接運到家門口,以前哪有這樣的好條件,還是要感謝國家。」村民姜大雲高興地說。 邛水河,曾經是天塹,但現在是推動發展的橋梁。 「2014年到2018年脫貧了143戶541人,今年完成12戶25人的脫貧任務,實現貧困人口全部退出。」對於在巴順村工作一年有餘的駐村第一書記楊政鋒來說,這些數據他如數家珍。
巴順村2019年村貌
「我們駐村工作組主要圍繞滿足貧困群眾住房、教育、醫療保障,提高務工、財產、轉移收入等來開展工作。」楊政鋒介紹,巴順村是瓦寨鎮三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在發展上呈總體落後的狀態。 為了迅速改變,實現後發趕超。水庫養魚、生態養鴨等扶貧項目在巴順村落地生根,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等資助政策惠及群眾,組組通路、戶戶串聯等基礎設施便利出行。 「幸好有國家政策補助的3萬5千塊錢,我才有能力修起房子。」村民王先永高興地說,以前愁沒錢修房子,現在國家政策還補助修新房,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而王先永戶只是巴順村155戶貧困戶脫貧的縮影。 經過2018年脫貧攻堅決戰,巴順村貧困發生率、錯退率和漏評率都低於3%,群眾滿意度遠超過90%,順利實現減貧摘帽目標,退出了貧困村序列。 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5戶567人至2019年剩餘脫貧人數12戶25人,貧困率從2014年的47.33%降到2019年的2.09%。 現在,走進村子,廣場、球場一應俱全,磚房、洋房鱗次櫛比,村子面貌煥然一新。 因河而衰,因河而興,巴順村在新時代實現了發展蛻變。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脫貧,更重要的是致富,在建黨100周年時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徵途,巴順村黨支部書記王承林如是說。通訊員 蒲定波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蔣鴻琪編輯 王琳編審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