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橋甕,一座用甕命名的石拱橋,見證運糧河600多年的歷史變遷

2020-12-25 悅熙筆談

在南京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公園叫七橋甕溼地公園。南京七橋甕溼地公園位於秦淮區,友誼河路花鳥市場對面.公園三面環水,裡面河流縱橫,樹木成蔭.遍地綠草.

甕」是橋孔的意思,原先這座橋是叫「七甕橋」,明初建橋時,曾以當地的城門取名為「上方橋」。

明清時期,南京人稱「橋拱」為「橋甕子」,因此這座橋又叫做「七甕橋」。到了現代,才被更名為「七橋甕。 從秦淮河的南岸往北看去,七橋甕躺在紫金山的懷抱裡,像一個撒嬌的嬰兒。

從這個角度可以完整的看全七個橋甕,在綠樹白雲的襯託下顯得格外清秀。難以想像七橋甕已經有600餘年的歷史。

梅雨季節的秦淮河水位是非常的高,橋的北側的氣真石獸只有一隻探出了頭,誰曾想到它在這裡已經有600多年。

石獸的近景。像河馬嗎?

橋南側的石獸,這邊水裡的有兩隻。兩隻在水裡。另外的橋面上突出的也是獸首,由於不在水中保存比較完整。 他們的年齡應該和圓明園的獸首年齡差不多吧!

橋墩兩側點綴的石獸一直水面之上。見證了運糧河600年的變遷!

水中的石獸,橋的兩側各有兩隻。它們就這樣在水中默默的守望了600年。

石獸昂首挺胸,迎風破浪,頗有壓倒一切水怪之勢! 七橋甕設計精巧,建造堅固,是我國古代拱橋中的傑作之一

相關焦點

  • 運糧河七橋甕下露出「怪獸」 原是藏於水下的明代蚣蝮
    金陵晚報記者 段仁虎 攝南京少見的明代七孔石橋運糧河上的七橋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橋甕位於以它命名的七橋甕溼地公園入口,橋面極其寬闊,13米的寬度使其在南京現存古橋中排名第一。來到河邊,側面看,可看到橋墩和橋拱均由條石砌成,據說條石多達200多塊。七橋甕全長89.6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共有七個橋甕。
  • 運糧河七橋甕下露出「怪獸」 原是藏於水下的明代蚣蝮
    七橋甕全長89.6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共有七個橋甕。中間橋甕最大,其餘兩兩相對,依次縮小,這樣的七孔石橋在南京地區較為少見。據了解,七橋甕的橋身是用花崗巖和灰巖,摻和灰漿、桐油砌成的,設計別致、工藝精巧,體現了明代卓越的橋梁建築藝術。
  • 春節去南京七橋甕溼地公園看蝴蝶展
    南報網訊 (通訊員肖敏皓)城東南的七橋甕溼地公園。公園中歷經六百年滄桑的「七橋甕」古橋已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南京主城區唯一列入全國文保的橋梁。春節期間,南京七橋甕溼地文化中心將舉行蝴蝶展,將有超過200種珍品蝴蝶標本展出,其中巴西的國蝶——藍閃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之一,有紫藍色金屬光澤的青斑蝶等都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 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大汶口明石橋,「橋」見了泰安變遷
    它是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遺址」,就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是「五汶」匯聚的地方,南北連接泰山與曲阜,依汶河而建。歷史元素讓汶口古鎮具有獨特的記憶。省內現存最長古石橋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
  • 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大汶口明石橋,「橋」見了泰安變遷
    它是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遺址」,就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是「五汶」匯聚的地方,南北連接泰山與曲阜,依汶河而建。歷史元素讓汶口古鎮具有獨特的記憶。省內現存最長古石橋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
  • 七橋甕溼地公園景區釣魚成風 「請勿釣魚」禁令成擺設
    筆者昨日經過南京七橋甕溼地公園時發現,景區內河邊、池塘邊垂釣客眾多,釣魚成風,水域邊多處「保護生態 請勿釣魚」的禁令遭視而不見,仿佛似成擺設。這些垂釣者大多三三兩兩,躲在樹下,既可納涼,亦可遮人耳目。
  • 海寧出土的這口大甕就是傳說中的甕棺
    過去,甕是和人們密切相關的生活用品:可用來盛水,可用來放米,可用來醃菜,還可用來釀酒……你可曾知道,甕還是一種用來安放逝者的葬具!  這些天,在海寧郊區迎豐村,因平整土地出土的一口大甕,受到不少文史愛好者的關注。據稱這口埋在地下已經100多年的大甕,就是傳說中的甕棺。
  • 對面是七橋甕生態溼地公園,多路公交均可到達,還有停車場
    現代快報記者 餘樂/文 趙傑/攝  ●探訪新市場  分類經營,近200個攤位  現代快報記者昨天來到位於七橋甕友誼河路8號的新市場。這裡的總面積有3000平方米,擁有近200個攤位。  最靠近大門的是6號樓。記者走進去,一樓是一間間小隔間,每間12平方米。二樓除了有小隔間,還有大平臺。「一樓是魚蟲市場,二樓是古玩類市場。」
  • 大汶口,「橋」見變遷
    七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建築風格的橋梁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對於「大汶口文化」,人們並不陌生。它是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遺址」就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
  • 常州歷史最古老的石拱橋,歷經一千多年風雨,你從橋上走過嗎
    新坊橋位於常州市和平南路中段,橫跨椿桂坊麻巷地段的市河,為單孔的石拱橋,南北走向。始建於南北朝蕭梁大同元年(535年),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重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修。迄今已有1480餘年歷史,是常州市區現存歷史最久遠的單孔石拱橋。1987年常州市政府撥專款重新進行了修復,橋面石、橋欄杆及抱鼓石採用了花崗巖石。其橋拱為明代石橋遺物。
  • 澧縣孫家崗遺址揭示出一座隨葬玉器甕棺墓
    澧縣孫家崗遺址揭示出一座隨葬玉器甕棺墓 ——孫家崗遺址2017年發掘通訊(二) 2018年02月08日 15:29 來源:湖南考古 作者:趙亞鋒 字號 2018年02月08日 15:29 來源:湖南考古 作者:趙亞鋒
  • 澧縣孫家崗遺址揭示出一座隨葬玉器甕棺墓
    澧縣孫家崗遺址揭示出一座隨葬玉器甕棺墓 ——孫家崗遺址2017年發掘通訊(二) 2018年02月08日 15:29 來源:湖南考古 作者:趙亞鋒 字號 2018年02月08日 15:29 來源:湖南考古 作者:趙亞鋒
  • 「閉甕菜」考
    兒時,一到秋季,姥姥總要醃些閉甕①菜。雁北閉甕菜的製作方法是:挑選個頭適中、扁平圓潤的菘根(苤藍),削淨外皮,在頂端用刀挖一淺坑。在坑裡倒滿醬油,醬油裡撒適量大料及花椒粒,然後擺放在院外窗臺上晾曬。在晾曬過程中,醬油及調料會滲入菜中,直至苤藍萎縮,內外被調料醃漬通透。閉甕菜食用時,先用溫水浸泡。泡軟後用刀切成薄片,再用手將薄片撐的更薄,然後疊在一起,用刀切成細絲。
  • 李元霸的擂鼓甕金錘有哪些人用過
    李元霸是《隋唐演義》中的第一條好漢,他力大無窮,手中一對擂鼓甕金錘重達320斤,有萬夫不當之勇。李元霸死後,秦王李世民厚葬了他,並將他的這對大錘一起埋葬。那麼這對擂鼓甕金錘有多少人用過呢?李元霸李元霸的這對大錘應該沒人能拿的起來,但是卻有很多人用過擂鼓甕金錘。最早使用擂鼓甕金錘的是《劉秀傳》中的四寶將公孫陽。
  • 一座橋前世今生,見證了新鄉城市發展的巨變!
    一個城市的巨變,亦可以通過一座橋梁印證出來。 衛河,新鄉母親河,在春秋時期就滋養了兩岸繁華,時時處處都能「忽聞岸上踏歌聲」!然而,在宋代之前,新鄉的衛河上還沒有橋。 ▲橋上熙攘的人群,仿佛新鄉版的「清明上河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 橋,石拱橋,木拱橋
    石拱橋在中國常被形容成虹、長虹、飛虹、彩虹,還被它的橋洞和水中倒影聯想起半月、明月。日本,多將石拱橋叫成眼鏡橋,因為那起的拱也就是那半圓的橋洞,和它映在水中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圈,很像一個眼鏡,單孔的叫單眼鏡橋(目鏡橋、片眼鏡橋),雙孔的就叫眼鏡橋,多孔的叫幾連,比如三連眼鏡橋、五連眼鏡橋……想來是中國出現石拱橋時尚無眼鏡問世,而石拱橋傳到日本已有眼鏡問世。
  • 「拒馬長虹」永濟橋,石拱橋全長600餘米,是世界最長的石拱橋
    永濟橋是第一長的石拱橋,位於北京市南邊70公裡的涿州市,這座橋在涿州的北關,橫跨拒馬河,據說古代的時候為十八省通衢必經之橋,遠處看望這座橋像是一條彩虹橫貫拒馬河的兩岸,就有了後來「拒馬長虹」的美譽。永濟橋全長600餘米,是中國迄今為止的第一長石拱橋。
  • 丹鳳小山村保存清代窯址 村中遍布燒甕的痕跡
    本報商洛訊 近日,記者在商洛採訪時獲悉,在丹鳳縣城附近一個山溝裡,有一處建於清代,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窯址。而走進這個名叫甕窯溝的小村子裡,如同進入甕的世界。雖然甕這種器具隨著時代發展幾乎被人遺忘,但這個有著200多年燒甕歷史的小村子仍然令不少外來遊客驚嘆不已。 小村裡到處可以見到甕盛夏,記者驅車來到丹鳳縣甕窯溝。走進村子就遇見了一位姓劉的村民,他唱的一首歌謠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金娃娃,銀娃娃,頂不住咱這泥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