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糧河中,七橋甕下,水中露出了四隻「怪獸」!多位文物愛好者近日向金陵晚報記者報料,稱最近是枯水期,明代古橋七橋甕橋墩上長期隱藏水中的「怪獸」露出了水面。記者採訪專家後得知,這「怪獸」叫蚣蝮,竟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
於峰橋墩分水尖上雕刻著蚣蝮。金陵晚報記者 段仁虎 攝
南京少見的明代七孔石橋
運糧河上的七橋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橋甕位於以它命名的七橋甕溼地公園入口,橋面極其寬闊,13米的寬度使其在南京現存古橋中排名第一。來到河邊,側面看,可看到橋墩和橋拱均由條石砌成,據說條石多達200多塊。
七橋甕全長89.6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共有七個橋甕。中間橋甕最大,其餘兩兩相對,依次縮小,這樣的七孔石橋在南京地區較為少見。據了解,七橋甕的橋身是用花崗巖和灰巖,摻和灰漿、桐油砌成的,設計別致、工藝精巧,體現了明代卓越的橋梁建築藝術。
怪獸平時都藏在水下
南京地方史學者胡卓然介紹,七橋甕始建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由於它鄰近明代南京外郭城門——上坊門,曾被命名為上坊橋。它的橋拱如甕,共有七個,老百姓因此稱它為「七橋甕橋」「七甕橋」,最後,「七橋甕」的名字被叫開了。國內極少有古橋以「甕」命名。
七橋甕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軍事要地,明代,這裡駐紮過裝備火器的神機營。辛亥革命中,江浙聯軍攻打並最終克復南京,七橋甕也是重要的戰場。
「那些故事都已經遠去了,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七橋甕橋身和橋墩上雕刻的怪獸!」給記者報料的文物愛好者江先生說。
據介紹,七橋甕每個橋拱上端兩側均雕刻一隻螭首獸頭,橋身兩側還各有一隻,每面共有16隻。水中橋墩上,兩側分水尖雕刻成「人面分水獸」,本來有六隻,現存四隻。「平時,這四隻分水獸藏在水面下,無法看到,最多看到半個頭。」這段時間是枯水期,水中怪獸就完全露出了水面,「我印象中,分水獸完全露出,這幾年來還是第一次!」
原來它們是龍子「蚣蝮」
記者看到,橋墩分水尖四隻怪獸,頭部似人,身體似龍,有角有鱗片,腿部蹲踞,似乎在積蓄力量,隨時準備高高躍起。從橋上俯瞰,可看到其頭部有多種精美花紋。
胡卓然說,這個怪獸的名字叫做蚣蝮,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龍生九子,各個不同」,蚣蝮對水特別鍾情,常常棲息在水邊靠近橋的位置。古人因此將蚣蝮視作避水獸或者吸水獸。
神話中,蚣蝮能夠保佑橋梁避過災害,保佑橋上行人和橋下船隻的安全。「最明顯的是,分水墩上的蚣蝮,不僅能分水,減輕水流對橋體的衝擊,同時還標出了航道,能防止河中的行船撞上橋墩、橋體。」
五百多年的滄桑風雨,七橋甕的橋身螭首獸頭和橋墩蚣蝮已經殘缺,在最近的一次文物修復中,缺失的螭首和分水獸蚣蝮被仿製補上,但依然能夠辨認出修補的痕跡。「古代,運糧河中行駛的多為木船,對分水獸沒有什麼影響,後來,體型更大的機動船增多,發生過機動船撞毀分水獸的情況。」專家說。
那麼,七橋甕橋墩上的蚣蝮為何長時間都「躲藏」在水底呢?專家推測,古時候運糧河河床較低,水面一般不會淹沒橋墩分水尖。後來河床抬高,水位上升,橋墩分水尖上的蚣蝮就「藏」起來了,非得在枯水期的時候,才會露出水面。
據悉,在南京現存古橋中,橋墩分水尖上雕刻蚣蝮的,僅七橋甕一例。國內著名古橋中,在橋墩、橋側雕刻完整蚣蝮形象的,也僅有北京萬寧橋、杭州拱宸橋等幾處。
新聞連結
蚣蝮是個怎樣的神獸
古人相信,蚣蝮的水性非常好,是古橋的守護神。人們修橋之時,會雕刻它的形象。複雜一點的,在橋墩上雕刻整條蚣蝮,簡單一點的,在橋身兩側雕刻蚣蝮的頭像,或者將蚣蝮裝飾在石橋欄杆頂端。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那麼,它們分別是什麼?明代學者李東陽在《懷麓堂集》裡提出,龍生九子,各不成龍,各有所好,它們依次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屓、螭吻。而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龍的九子是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每一個都各自有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