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糧河七橋甕下露出「怪獸」 原是藏於水下的明代蚣蝮

2021-01-09 鳳凰江蘇

運糧河中,七橋甕下,水中露出了四隻「怪獸」!多位文物愛好者近日向金陵晚報記者報料,稱最近是枯水期,明代古橋七橋甕橋墩上長期隱藏水中的「怪獸」露出了水面。記者採訪專家後得知,這「怪獸」叫蚣蝮,竟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

於峰橋墩分水尖上雕刻著蚣蝮。金陵晚報記者 段仁虎 攝

南京少見的明代七孔石橋

運糧河上的七橋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橋甕位於以它命名的七橋甕溼地公園入口,橋面極其寬闊,13米的寬度使其在南京現存古橋中排名第一。來到河邊,側面看,可看到橋墩和橋拱均由條石砌成,據說條石多達200多塊。

七橋甕全長89.6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共有七個橋甕。中間橋甕最大,其餘兩兩相對,依次縮小,這樣的七孔石橋在南京地區較為少見。據了解,七橋甕的橋身是用花崗巖和灰巖,摻和灰漿、桐油砌成的,設計別致、工藝精巧,體現了明代卓越的橋梁建築藝術。

怪獸平時都藏在水下

南京地方史學者胡卓然介紹,七橋甕始建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由於它鄰近明代南京外郭城門——上坊門,曾被命名為上坊橋。它的橋拱如甕,共有七個,老百姓因此稱它為「七橋甕橋」「七甕橋」,最後,「七橋甕」的名字被叫開了。國內極少有古橋以「甕」命名。

七橋甕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軍事要地,明代,這裡駐紮過裝備火器的神機營。辛亥革命中,江浙聯軍攻打並最終克復南京,七橋甕也是重要的戰場。

「那些故事都已經遠去了,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七橋甕橋身和橋墩上雕刻的怪獸!」給記者報料的文物愛好者江先生說。

據介紹,七橋甕每個橋拱上端兩側均雕刻一隻螭首獸頭,橋身兩側還各有一隻,每面共有16隻。水中橋墩上,兩側分水尖雕刻成「人面分水獸」,本來有六隻,現存四隻。「平時,這四隻分水獸藏在水面下,無法看到,最多看到半個頭。」這段時間是枯水期,水中怪獸就完全露出了水面,「我印象中,分水獸完全露出,這幾年來還是第一次!」

原來它們是龍子「蚣蝮」

記者看到,橋墩分水尖四隻怪獸,頭部似人,身體似龍,有角有鱗片,腿部蹲踞,似乎在積蓄力量,隨時準備高高躍起。從橋上俯瞰,可看到其頭部有多種精美花紋。

胡卓然說,這個怪獸的名字叫做蚣蝮,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龍生九子,各個不同」,蚣蝮對水特別鍾情,常常棲息在水邊靠近橋的位置。古人因此將蚣蝮視作避水獸或者吸水獸。

神話中,蚣蝮能夠保佑橋梁避過災害,保佑橋上行人和橋下船隻的安全。「最明顯的是,分水墩上的蚣蝮,不僅能分水,減輕水流對橋體的衝擊,同時還標出了航道,能防止河中的行船撞上橋墩、橋體。」

五百多年的滄桑風雨,七橋甕的橋身螭首獸頭和橋墩蚣蝮已經殘缺,在最近的一次文物修復中,缺失的螭首和分水獸蚣蝮被仿製補上,但依然能夠辨認出修補的痕跡。「古代,運糧河中行駛的多為木船,對分水獸沒有什麼影響,後來,體型更大的機動船增多,發生過機動船撞毀分水獸的情況。」專家說。

那麼,七橋甕橋墩上的蚣蝮為何長時間都「躲藏」在水底呢?專家推測,古時候運糧河河床較低,水面一般不會淹沒橋墩分水尖。後來河床抬高,水位上升,橋墩分水尖上的蚣蝮就「藏」起來了,非得在枯水期的時候,才會露出水面。

據悉,在南京現存古橋中,橋墩分水尖上雕刻蚣蝮的,僅七橋甕一例。國內著名古橋中,在橋墩、橋側雕刻完整蚣蝮形象的,也僅有北京萬寧橋、杭州拱宸橋等幾處。

新聞連結

蚣蝮是個怎樣的神獸

古人相信,蚣蝮的水性非常好,是古橋的守護神。人們修橋之時,會雕刻它的形象。複雜一點的,在橋墩上雕刻整條蚣蝮,簡單一點的,在橋身兩側雕刻蚣蝮的頭像,或者將蚣蝮裝飾在石橋欄杆頂端。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那麼,它們分別是什麼?明代學者李東陽在《懷麓堂集》裡提出,龍生九子,各不成龍,各有所好,它們依次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屓、螭吻。而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龍的九子是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每一個都各自有本領。

相關焦點

  • 因為少雨 南京石橋露出石獸
    近日,南京運糧河的七橋甕下的水面中露出了兩隻「石獸」引來眾多市民的關注,據民俗專家介紹,這個石獸叫叫蚣蝮,是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常常棲息在水邊靠近橋的位置,古人因此將蚣蝮視作避水獸或者吸水獸。一般鮮少露出水面。此次露出水面,是因為南京近一個月降水偏少,加上河床枯水期,所以市民才能看到它。
  • 七橋甕,一座用甕命名的石拱橋,見證運糧河600多年的歷史變遷
    在南京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公園叫七橋甕溼地公園。南京七橋甕溼地公園位於秦淮區,友誼河路花鳥市場對面.公園三面環水,裡面河流縱橫,樹木成蔭.遍地綠草.甕」是橋孔的意思,原先這座橋是叫「七甕橋」,明初建橋時,曾以當地的城門取名為「上方橋」。
  • 春節去南京七橋甕溼地公園看蝴蝶展
    南報網訊 (通訊員肖敏皓)城東南的七橋甕溼地公園。公園中歷經六百年滄桑的「七橋甕」古橋已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南京主城區唯一列入全國文保的橋梁。春節期間,南京七橋甕溼地文化中心將舉行蝴蝶展,將有超過200種珍品蝴蝶標本展出,其中巴西的國蝶——藍閃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之一,有紫藍色金屬光澤的青斑蝶等都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 七橋甕溼地公園景區釣魚成風 「請勿釣魚」禁令成擺設
    筆者昨日經過南京七橋甕溼地公園時發現,景區內河邊、池塘邊垂釣客眾多,釣魚成風,水域邊多處「保護生態 請勿釣魚」的禁令遭視而不見,仿佛似成擺設。這些垂釣者大多三三兩兩,躲在樹下,既可納涼,亦可遮人耳目。
  • 對面是七橋甕生態溼地公園,多路公交均可到達,還有停車場
    現代快報記者 餘樂/文 趙傑/攝  ●探訪新市場  分類經營,近200個攤位  現代快報記者昨天來到位於七橋甕友誼河路8號的新市場。這裡的總面積有3000平方米,擁有近200個攤位。  最靠近大門的是6號樓。記者走進去,一樓是一間間小隔間,每間12平方米。二樓除了有小隔間,還有大平臺。「一樓是魚蟲市場,二樓是古玩類市場。」
  • 寧波堇山湖水杉紅,水下橋,重見天日
    當時的水位還是挺高的,還有水庫中央的磬裁橋,只露出了部分橋頂。2020年12月6日,我第三次遊歷堇山湖,因為湖畔的紅杉林正紅,還因為今秋以來雨水少,乾旱嚴重,水庫見底,長期被淹的磬裁橋終於重見天日。沒想到看到的水庫水位之低,更加令人震撼,水位離曾經被淹的磬裁橋,已經很遠。
  • 蕭太后運糧河的起源,後人都知多少
    蕭太后河原長几何,史上並無詳細記載。從現狀看,該河起始於北京城的東南護城河,從小武基往東南方向流淌,穿過翠城小區,穿過王村路、康華路,從東南五環的化工橋開始,河道逐漸變寬,最終在通州張家灣匯入涼水河。  對於蕭太后運糧河的起源,正史中並無明確記載,僅民間相傳為蕭太后主持開鑿而得名。也有傳說稱蕭太后路過無名河流,誇讚河水甘洌,遂以其名號命名。正史中對蕭太后運糧河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獻。
  • 十年來第一次站在「水下磬裁橋」上欣賞美景(鄞州區塘溪鎮)
    在童村附近的梅溪水庫中有一座「水下橋」--「磬裁第三橋」,正常情況下沒於水面之下,多數時候只能見到橋頂的部分,只有到枯水期,才能一睹「磬裁第三橋」的雄姿。「磬裁第三橋」,原為東慶橋,是進出梅溪山谷上遊的重要交通主道,也是必經之路,原橋毀於清末。民國九年(1920),東慶橋第三次被大水所毀,在上海做生意的童村的童中蓮四處募捐並得到同鄉陳磬裁的慷慨解囊,一人出資建造此橋。
  • 江西一水庫水位下降,大量佛像露出,水下還藏著古墓和古鎮
    江西有一個水庫因為水位下降,大量的佛像也因此而露了出來,而且水下還藏著古墓和古鎮,專家知曉後也趕來一探究竟,一瞬間驚動了考古界,那麼這個水庫在以前又有怎樣一段光輝的歷史呢?  但不幸的是,當專家進入墓葬群的時候卻發現此處盜墓賊已經光臨過了,裡面的陪葬品也幾乎被損害,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物被保存了下來,除此之外墓葬群裡面還有很多的碑文,雖說文物很少但是這些墓葬群仍然具有很高的明代研究價值。專家的揭秘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之前露出佛像的時候,人們還存在著各種猜測,還好謎底一點點被揭開。相信專家進一步的研究能夠將藩王墓葬群甚至於明代的歷史整個搞清楚,能夠為中國的文化錦上添花。
  • 神秘的水下橋,只露橋頂,十橋十亭今何在
    此行本來是前往「寧波的香格裡拉」雁村,途經梅溪水庫,被水庫邊的大片水杉林深深吸引,停車欣賞,意外發現水庫中央露出一座拱橋的頂端,婷婷水中央,若隱若現。路邊有寧波市鄞州區文保部門立的石碑,碑刻:「水下磬裁橋」,是鄞州區的文物保護點。據此查詢磬裁橋的資料,居然發現其大有來頭。
  • 溪下水庫 水下荷花橋 露真容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在青山映襯下,荷花橋顯得非常古樸。    今年秋季雨水不足,地處海曙區橫街鎮的溪下水庫水位明顯下降。原來淹沒在水中的一些歷史遺存也露出了真容。    近日,在溪下水庫的入水口,一座古老的石橋特別引人注目。據當地老人介紹,這座石橋叫荷花橋,在未建水庫時,荷花橋是芝嶺老村、毛夾岙村村民前往鎮裡的必經之路。
  • 泉州晉江:磁灶窯龍甕
    本次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晉江磁灶窯系的特色產品——龍甕,因在甕肩或腹部堆貼蟠龍而得名,宋代開始燒制,並外銷至東南亞各國。傳入東南亞後,龍甕身價倍增,在爪哇、渤尼(今汶萊)及菲律賓的獵頭部落被當成神秘的聖物和財富的象徵,得到珍藏且世代相傳。它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神秘呢,接下來將帶您走入龍甕漂洋過海的故事,揭開龍甕的神秘面紗。
  • 黃山啟動明代鎮海橋修繕工程
    鎮海橋始建於明代,全長131.2米,寬7.53米,是一座六墩七孔石拱橋,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7月,該橋被洪水衝毀,橋梁構件、石料沉陷水中。據了解,相關部門前期已完成鎮海橋散落構件、石料的打撈工作,共打撈石構件約4565.44立方米,可利用率約80%。修繕工程將盡最大可能保存原有歷史信息,儘量保持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工程預計於2021年12月完工。
  • 盤點:南京這29座橋,哪一個才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橋?
    唐代時白下橋旁有個名為「白下亭」的驛亭,當時是文人雅士送往迎來和餞別之所。很多文人在此留下詩詞作別。抗清名臣黃道周在白下橋畔殉難,南京人將白下橋名改為大忠,後為避清廷文字獄,稱大中橋,橋名沿用至今。長樂橋長樂橋位於溧水區,始建於宋代,連接驛道,明代萬曆年間縣民劉濟等發起重修。整個橋長39.5米,為3孔平拱橋。採用分節並列法砌成,中間並無橫梁,橋兩側有鎮水獸6隻。橋體大致完好,尚有宋代風格。
  • 馬格德堡水橋,船在橋上遊,車在水下走
    我們今天要去的那座橋很奇怪。這座橋的名字叫馬格德堡水橋,是德國人建造的。這座橋實際上是一條渡槽,連接著德國兩條重要的航道,一條是易北河-哈維爾運河,另一條是米德蘭運河。這座橋與我們通常看到的橋大不相同。在我們的印象中,橋梁只供車輛、火車和行人過橋,但這座馬格德堡水橋的主要特點是供船隻過橋,當然,汽車也可以過橋。
  • 德國「非常神奇」的橋,船在橋上遊,車在水下走,建這座橋很困難
    現在幾乎每個國家的橋都是大的橋,而且有很多,不是像以前那樣用簡單的木頭做成的,還要跨越一些小河流。現在跨海橋梁已經非常普遍,這也是人類建築進步的重要見證。今天要說的這座橋位於德國。它是一座水橋。當地人稱其為跨河通道,馬格德堡。這座橋連接該國兩條非常重要的運河。易北河_哈維爾運河和米德蘭運河,所以聽起來像是一條連接的通道,這座橋的功能也和我們平時看到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