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李琳琳 田珊珊
對於「大汶口文化」,
人們並不陌生。
它是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
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遺址」,
就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
大汶口是「五汶」匯聚的地方,
南北連接泰山與曲阜,依汶河而建。
歷史元素讓汶口古鎮具有獨特的記憶。
省內現存最長古石橋
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
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境內現存最長的古石橋,至今保存完好且能正常使用。1567年,明石橋建成,成為南北交通要道,極大地推動了古鎮大汶口經濟的繁榮。這裡商賈雲集,就連山西商人也看好這一黃金地段,在明石橋北端建起了一處山西會館,用於商人集會、洽談業務。
為此,古人曾賦詩一首:汶河倒流水泱泱,兩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橋上人如織,古鎮城內商賈昌。
這座橋因建於明隆慶年間,人們稱之為明石橋。橋寬2.5米,總長度221.8米,有65孔。每孔有5塊石板組成,每塊石板長3.3米,寬0.5米,厚0.3米。石板的縱橫相接處均由鐵製錘形扒據相鉗接,十分堅固。橋墩都用大石塊壘砌,向東迎水處為尖形以減少水的壓力。橋面上平,橋墩因河面的地勢有高有低,看上去高低不平,實際上每座橋墩都是下接河床石底,從河床看低者0.8米,高者1.8米。
此橋依水勢和地形分南北兩區,北端從大汶口鎮西南門起,下鋪20餘米的石面下坡路,便進入了主橋。這段橋32孔至河床中心,有一段巖石隆起處,修橋時,僅將巖石剷平,鋪上平整的石塊,當地群眾叫作啞吧橋子,中間有寬3米、深2米多的流水道,在此處架了一孔橋,使「啞吧橋子」分為兩段,北段約27米,南段約40米,南接32孔主橋。再往南去便又是一段較長的隆起石面,剷平作為路面,此橋為漫水橋。
2003年,旅遊專家李庚來到明石橋,被景觀所折服。他認為明石橋的中段,橋基西側的一塊巨石上,一條似刀砍斧劈一般長約半米,寬約七八公分的石縫,是古齊魯兩國的天然分界線,「雙腳踏齊魯」由此而來。
明石橋的建成,解決了大汶河古渡口歷史上的南北交通問題,在中國古橋梁建築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歷經滄桑,明石橋仍然為當地老百姓正常使用。夕陽西下,放羊的老漢趕著羊群從橋南岸經過,如世外桃源,令人陶醉。
與古對比,才能凸顯明石橋的作用。明石橋出現之前,當地百姓想去對岸,唯一的方法是「筏甕渡水」。「用大甕一口,四周綁上木棍等漂浮物,置渡河人於甕中,有會遊水的健壯男子四五人,邊遊邊推,在驚濤駭浪中渡到對岸。」大汶口鎮文化站站長程勇這樣解釋。
大汶口鎮扼南北交通要衢,據《泰安縣誌》載:「邑南大汶口,匯牟、贏、石柴及泮、奈環水達於濟。」由於大汶河沿鎮南橫貫東西百餘裡,隨著經濟發展,過往行人及貨物越來越多,便有了小木船。木船的運輸,比早期的筏甕渡水載重量大,不分寒暑都可以渡水,而且安全很多。
有了船就有了渡口,過往行人及貨物越來越多,繁忙的景象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在大汶口鎮南偏東,斜寬約1公裡,這裡形成了泰安的八景之一景——汶河古渡。
隨著時代的發展,幾葉扁舟在這古老的水道上載運著過往行人或少量物資,實微不足道。經濟的發展讓河兩岸來往頻繁。木舟擺渡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出行需要。所以,就有了明石橋的出現。
明石橋修成後,橋南的磁窯鎮茶棚村,為給過往的商旅提供休息的場所,紛紛搭起棚子賣茶水,久而久之形成規模,茶棚成片,村子因此得名。
曹儒峰 周長徵 報導 雙腳踏齊魯、放眼觀七橋。七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建築風格的橋梁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橋梁博物館」
明石橋雖然解決了南北交通的阻塞問題,但一到汛期,人員、貨物就不能通行。「之前一到汛期就會封橋45天,兩岸就斷了來往。」12月10日,在明石橋上閒聊的村民盧希信老人笑稱,年輕時記得對麵茶棚村有戶村民來大汶口喝喜酒,恰遇封橋,「一場喜酒喝了45天,成了這裡有名的笑談。」
1912年,大汶河第一座鐵路大橋——原津浦鐵路大橋建成,同時在鎮北端建起了大汶口火車站,解決了貨物外運的問題。從明石橋到鐵路大橋,交通進入了現代化階段。
大汶口鎮的工商業發展也達到了鼎盛時期。據貨棧老人回憶,當時貨物分別運往東北、京津、上海、廣州等地,每當收運旺季,火車站的貨房、貨場以及站臺上下,貨物堆積如山,客商熙熙攘攘。平均每個日夜運走兩列火車,這個數量比從前的人力車不知要高多少倍了。
「原津浦鐵路大橋是日本人和德國人修建的。當時就是為了從兗州向外運輸煤炭。同時,也將汶口的糧食、蔬菜運走。」程勇說。
直到1958年,大汶河修了第二條津浦鐵路大橋複線。在現場,記者看到,兩條大橋相距不足百米,複線明顯比津浦鐵路大橋壯觀。「兩條鐵路解決了貨物積壓的問題,至今仍承擔著重要的貨物運輸和短途客運功能,平均五分鐘便有一趟列車通過。」程勇說。
儘管修建了鐵路,汛期人們尤其是車輛出行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汛期一到,許多百姓爬上鐵軌,就在上面來往。
1975年,大汶河濟微公路大橋建成。該橋東距鐵路大橋西200餘米,橋長785米,橋高8米,橋面寬8.8米。此橋的建成,終於使大汶河不再是阻礙兩岸人們往來的天然屏障。
當年的盧希信只有20多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小夥子。「當時的公社有73個大隊,每個大隊抽5個人去幫助建橋,我第一個就報了名。早晨六點幹到下午六點,除去吃飯,每天要幹10個小時以上,那時候心氣足,捨得下力氣。」盧希信說,大橋就是老百姓用地排車一車車拉出來的,只要給口吃的,加班加點誰也沒有怨言。至今想起來那段歲月,仍然有著一股激情。
隨著時代的變遷,原有的公路設施已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1988年,一座宏偉壯觀的大汶河公路大橋——104國道大汶河大橋建成通車。該橋東距濟微公路大橋500米,建有橋墩12個,架橋13孔,每孔跨度42米,總計正橋長度546米,加上兩端引橋140米,總長686米。104國道汶河大橋的建設,解決了南北大通道和重型車輛受阻的問題,大汶口鎮的發展隨之步入春天。
隨著交通事業快速發展,2002年,在104國道西500米處,又一座宏偉的京福高速公路大橋建成,大橋全長1260米,雙向四車道,橋面寬28米,氣勢雄偉,設計時速120公裡,通行能力大大加強。
2011年,京滬高速鐵路大橋建成,大汶口進入高鐵時代。加上1998年建成通車的北藤村大橋,從明石橋上環顧,七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建築風格的橋梁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橋梁博物館」,也為古老的大汶口增添了「雙腳踏齊魯、放眼觀七橋」的嶄新一景。
古鎮綻新顏
時光穿梭,古渡橋口風採依舊。明石橋凜然站在洶湧奔騰的汶河之上,見證著大汶口古鎮新的變化。
在「橋梁博物館」最西側,是京臺高速山東段,它是山東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據了解,京臺高速公路山東段泰安至棗莊改擴建項目於去年啟動,將雙向四車道擴寬為雙向八車道。按照施工計劃,將於明年下半年通車。在現場,記者看到雙向八車道改造已基本完成,施工人員正在對原有的橋梁、涵洞進行拆移。
高鐵也迎來新的機遇。濟棗(濟南至棗莊)高鐵將緊鄰京滬高鐵跨越大汶河,使沿線城市得以協調一體化發展,為山東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能。「大汶口鎮地質結構牢固,周邊的多數路橋都會選擇在這裡經過。」程勇介紹,濟棗高鐵大汶口段正在辦理徵地,「建成之際,便是放眼觀八橋了。」
如何將這座古鎮的優秀基因轉化成再出發的青春動力?
大汶口古鎮保護項目是「以農業為基礎,文化旅遊為先導,休閒體驗為核心,網際網路技術為手段的全面繁榮模式」復興理念的成功試水之作。
老桂花樹下趴著慵懶的露天泳池,庭院深深載著玻璃陽光房,新中式loft二層是月球帳篷兒童房,復古的蝴蝶木柜上放著玫瑰味的歐舒丹,汶河石噴泉恭迎光臨油畫主題晚宴……首批開放的22座院落,風格主題各不相同,最大程度滿足了不同人群審美的需要。
「鄉奢藝術酒店致力於做中國鄉村奢侈品的提供商,建立鄉間自然與美好生活的關係,為人們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綻放情懷的旅居生活方式。」鄉奢藝術酒店總經理張會說。
在這裡,上至管理層、下至服務員,70%以上是當地村民。他們被稱為管家。
大汶口鎮重點打造沿汶河旅遊觀光帶,依託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一河四湖、萬畝溼地等生態資源,做活水和文化相結合的旅遊文章,打造泰城山水文化南大門。
泰安提出城市建設由「依山而建」向「依山傍水而建」轉變。大汶河在大汶口鎮26.8華裡河岸線上形成「一河四湖」,1.1億立方米大水面,2.8萬畝溼地。
現在的古渡口,建起了3公裡長的大汶河岸帶狀公園,在河中央建起了「河心公園」,人們可乘小舟到河心公園遊玩、垂釣,這裡溼地上萬畝,各種水鳥成群,河心公園也是觀賞水鳥最佳位置。
大汶河流域大汶口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啟動,大汶河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篇章。
目前,項目已全面完工,現在的汶河水清澈見底,這裡也逐漸成了鳥類棲息繁殖地,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每到周末,不時有來自周邊城市的釣魚愛好者前來垂釣、拍鳥。
古鎮綻新顏,大汶口鎮正向幸福美麗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