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FISHER | WX:FISHER2277
主題經文:馬太福音28:19-20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序言
曾經聽別人講過一個笑話:某人有三個兒子。老大聰明,智慧過人,他父親就讓他去考律師;老二也很聰明,就讓他學醫;但老三笨拙,書讀不起,怎麼辦?父親就叫他去傳道…
笑話歸笑話,但笑話背後的現實卻讓人笑不出來。雖然平時,信徒對傳道人很尊重,但在很多人的骨子裡,傳道往往是走投無路下的最後選擇。
聖經中,奉獻給上帝的,總是最好的。但現實中,很多人往往將次要的擺在上帝面前。甚至一些傳道人,也無法正視自己所領受的職分,在潛意識中,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不值得付上最貴的代價,總想在傳道之外,給自己另謀出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願意出來獻身的寥寥無幾,傳道隊伍日見萎縮。
這一切,是因為不明白福音的使命。把傳道看作是「我」在做什麼,因此難免與其他的職業進行比較,從而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斷。但要知道,人的理性若不被聖化,從本質上說,總是反福音的。
什麼是福音使命?如果我們相信聖經,就當相信這是從天而來的神聖呼召。馬太福音28:16-20就很好地向我們解釋了什麼是崇高的使命。
在宣教上,這段經文被稱為「大使命」。它從基督而來,傳達給門徒,再流向世界。
使命,是基督徒的天職,是崇高的恩召,為要在基督復臨之前,將福音傳遍地極,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為上帝的國度預備祂的子民。實際上,並不是說只有傳道人,才肩負使命;而是說,每一位基督徒都肩負著這樣的使命。從受洗成為基督徒的那一刻起,我們便是終身的宣教士。
馬太福音以大使命作為結尾,意味深長!這是主從死裡復活,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回到父那裡之前,對門徒的深情告白。我們的主向我們敞露心扉,昭示此刻祂最大的期盼和願望。不為別的,只為把祂在世三十三年所彰顯的父的榮耀,祂用大能大力所踐行的彌賽亞的權柄,以及祂用自己的生命所見證的道去向萬民述說,讓這個世界因著基督而重獲新生!
一
大使命和馬太福音
「大使命」是馬太福音的結尾,更是這卷福音書的高潮。福音所要述說的,千言萬語盡都匯聚於此。
在馬太福音的開頭,撒旦曾將耶穌帶到高山,告訴祂只要向撒旦俯伏跪拜,便能獲得世上萬國的榮耀和權柄(太4:8-9)。耶穌拒絕了。但祂以令人驚嘆和曲折的方式,經歷了在世的犧牲與順服,並十字架的苦難和死,然後復活。最後他向世人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8),宣告祂就是彌賽亞,是宇宙的君王。真正的權柄,從來不是來自對世界的妥協,而是經由十字架犧牲之路。擁有從天而來的權柄,使命才有動力。
在馬太福音的開始,耶穌呼召門徒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在大使命中,耶穌命令門徒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傳福音的秘訣就是,先「來」到主面前,被主所更新,效學祂的榜樣,然後才能「去」,得人如得魚,使萬民做主的門徒。來到主面前,是為了領受;去到世界裡,是為了分享。若不來先跟從主,我們將兩手空空,自己所沒有的,如何能分享給他人?因此,當耶穌說「你們要去」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是一位合格的門徒,滿有基督的生命。傳福音,就是以一個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
在馬太福音的開始,耶穌接受水的洗禮,顯明祂是上帝的兒子(太3:16-17),開啟了祂在世的工作。最後,耶穌經歷了十字架的洗禮,「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羅1:4),並向門徒宣告:「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水的洗禮,只是一個預表;真正的洗禮,須經歷十字架的重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人施洗。
在整卷馬太福音,耶穌是一位偉大的教師,言傳身教,向門徒彰顯天國的奧秘。最後,祂對門徒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28:20)。在教導真理之前,我們首先是一名學生,謙卑地領受基督的教誨。
在馬太福音的開頭,耶穌的名被稱為「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1:23);而最後,耶穌應許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福音的使命,始終是「以馬內利」的篇章。
大使命,與馬太福音的開篇遙相呼應,是耶穌基督的離別宣言,更是福音的總結!
千百年來,受到這崇高使命的鞭笞和鼓舞,無數上帝忠心的兒女為所信的道四處奔波,前僕後繼,使基督的教會從最初弱小的一班「沒有學問的小民」(徒4:13)發展成為一種普世的信仰。福音的信息,已經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同時,基督的信仰也是一場逆襲世界潮流的運動,在人心不古的世界,彰顯愈久彌新的古道;在禮崩樂壞的時節,高舉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彎曲悖謬的世代,傳揚針砭時弊的信息。福音使命,應當喚起信徒對社會的關注,讓世界因著基督而重獲新生。
二
什麼是使命?
耶穌基督曾經吩咐:「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馬太福音24:14)。也就是說,在基督復臨之前,一直伴隨著福音向地極傳遞的過程。
使命是教會的脈搏,是生命的悸動。只要教會還在,使命就不停息。
什麼是使命?不是說「我」行了多少所謂的善事就是使命。耶穌曾說:「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馬太福音7:22-23)。
使命的關鍵,不在於「我」做了什麼。而是說,「我」所做的,是否在上帝的旨意裡?首先,使命的重心,在於上帝,這是「上帝的使命」。當以「自我」為中心去做工時,所撒播的就不是真理,而是混亂。
使命的原意,就是差遣,源自於上帝愛的屬性。約翰福音說:
「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約翰福音15:26);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翰福音20:21)。
這裡,我們看到了三個層次的差遣:父差遣子,父和子差遣聖靈,以及子差遣祂的門徒。
我們為主做工,屬於第三個層次的差遣。這是依附於父對子和聖靈的差遣。若沒有受差遣的基督,沒有受差遣的聖靈,使命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也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工,都應認識到這是上帝的差遣。若沒有這種被上帝委派的神聖感和負重前行的責任感,使命,就無從談起。
同樣,如果是出於上帝的差遣,再微小和卑微的工作,也是上帝的使命。
三
使命的五重含義
在大使命中,提到了參與使命的四個主體:父、子、聖靈和你們。根據這四個主體,我們看到了使命的五重含義:
1. 宣教的上帝
使命,並非新約聖經的臨時安排,而是隱藏在上帝本性中的遠古計劃。在創造之初,上帝就賜福給人類: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世記1:28)。不僅是讓人類遍滿地面,更是讓上帝的形象遍滿地面。
我們的上帝是宣教的上帝,是差遣人的上帝。這樣的差遣,就發生在上帝將亞當趕出伊甸園,差他到東邊的時候;就在上帝差遣挪亞去造方舟的時候;就在祂吩咐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的時候;就在上帝差遣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先祖們奉差遣之際,便是使命被託付的時候。
現在,我們來看看,上帝是如何差遣摩西的:
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埃及記3:7-10)。
上帝差遣摩西,是因為祂愛以色列。對於以色列人的苦難,祂「看見了」,「聽見了」,「知道他們的痛苦」,「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最後,上帝說:我要「打發你去」,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
由此可見,使命不是來自摩西所做的,而是來自上帝的愛和祂救贖的旨意。即使摩西極其不願意,上帝還是推動了這項偉大的出埃及運動。
因此,我們可以說,使命是從上帝而來流向世界的一種運動,而教會或個人只是這個運動中的媒介和工具。是使命產生了教會,而不是教會開創了使命。我們不說教會擁有一個使命,只說教會的存在本身就是使命。
使命,就是愛的運動!
2. 奉差遣的子
上帝的使命之所以能成就在這個世界,首先是因為祂差遣了耶穌基督來到世界。基督的來到,概括起來就是順服。耶穌說:「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翰福音6:38)。
保羅也勸誡我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5-8)。
要達成使命,需要有一顆倒空自我的心,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人的意思,都是藉著各種方式高抬自己,動用各種手段(甚至看似謙卑的手段),來達到自我神化的目的。但上帝的意思,卻要我們在成就祂的工作上,完全地忘我。當我們在工作中,有任何想要將榮耀歸給自己的時候,或表現出任何形式的猜疑、嫉妒和仇恨的時候,我們不是在宣教,而是在破壞上帝的使命。
使命,須要順服!
3. 奉差遣的聖靈
耶穌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約翰福音14:16);「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約翰福音14:26);「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約翰福音15:26)。
使命的成就,需要奉差遣的聖靈。在我們奉差遣去做某事之前,藉著禱告,聖靈已經在前頭為我們開路。因此,將一切的行程交託,使我們所做的都能成就神的美意。很多時候,神學生所不能完成的使命,卻被一個微不足道的普通信徒所完成,關鍵就在於是否是聖靈的工作。
使命,在於聖靈的運行!
4. 奉差遣的教會
教會,不是一座建築。教會,是一群人,為成就上帝的旨意而被呼召出來的一群人。教會的存在,本身就是奉差遣在黑暗中設立的一座燈塔,在病人中設立的一座醫院,為要給世界帶來光明和醫治。
彼得說:「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2:9)。
教會的存在,就是去宣揚。不僅用語言宣揚,更是用在我們身上所見證的道去宣揚。我們不僅去作見證,我們本身就應該是一個見證。
使命,就是宣揚!
5. 奉差遣的你和我
使命的成就,最終是關乎你和我。講了這麼多上帝的使命,講了父、子、聖靈和教會的差遣,若這一切沒有實現在你和我等個體的身上,使命就是一個空談。
當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去呢?」先知以賽亞就回應:「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
不要求上帝賜給我們什麼,或教會給我們什麼樣的福利和待遇。若真要求,就求主給我們一個委身的心志。不在乎我們有多少能力,有多少恩賜,所要的,就是委身於主,委身於崇高的呼召。像先知以賽亞那樣,無論往哪裡去,都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使命,就是委身!
結語
「上帝的使命」,就是從上帝愛的本性而出,流向這個世界的運動。耶穌在升天之前,將這樣的運動向我們啟示。我們為主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差遣而做,是高貴的使命。
因此,這不是我做了什麼,而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為我做了什麼。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中心!這樣的認識和覺悟,是宣教的基礎。
大衛波士說:我們的使命本身沒有生命,只有當它被放在上帝手裡的時候,它才是真正的使命!
為了這樣的使命,我們不惜代價,不計較得失。戴德生說:我若有千萬英磅,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哦,不是為中國,而是為基督。
每當我們想到要為教會和他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請記住這句聖經:「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
在這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善工,會超出這段經文的範疇。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崇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