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
清宮戲裡經常說發配寧古塔,位置是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長汀鎮古城村,下面一起來看看那裡清朝時的樣子。
寧古塔,不知道以前的朝代屬於哪個省管轄,幾千裡內荒無人煙,沒有可休息的地方,也沒有人可以打聽道路。相傳當年有六個人坐在這裡的小山崗上。滿語的六讀作「寧古」,坐讀作「特」,所以起初這裡叫寧古特,後來傳為寧姑臺,再後來就傳為寧古塔了。
駐紮守衛的地方沒有臺,也沒有塔,只有一個小山,也沒什麼觀賞價值。
本朝的東北方屬國,向朝廷進貢貂皮等,都從這裡路過,起初只駐守了很少的士兵。後來邏車國搶劫貢品,阻斷了交通,朝廷大動幹戈,派大兵打跑了邏車國,然後從八旗裡各選八十人長期駐守這裡。又派牛祿章京,梅勒昂邦,做這裡的官員。不知道邏車國具體在哪裡,聽說國土很遠很大,要坐很長時間的船才能到達。那裡的人都善於使用鳥槍,所以又訛傳他們叫老羌。
康熙年間,寧古塔沒有城池,挨著河邊建造了一個簡單的營地。用木柵欄圍了三圈,就叫做城。中間的衙門是幾間草房,章京就在草房裡辦公。用碎石頭砌了東西兩個門。城外有幾個自然屯,也沒規劃,有的屯子大些,有的小些,而且時常搬遷。八旗戍卒和讀書人住在象徵性的城裡。這裡的地名都是滿語,比如牡丹,意思是一日還。還有其他的滿語地名,大都是根據當地的環境命名。
這裡山勢不算險峻,水質較好,隨地挖井就可以喝,都很甘甜,有人說是因為這裡有人參的緣故。寧古塔有大河,是很多小河匯聚而成,最後東流入海,可以行船。
清代京城的官員養尊處優,犯錯抄家後被流放寧古塔,年齡大的往往死在路上。到了那裡,生活環境惡劣,又往往給披甲人為奴,所以說是很重的懲罰。也有個案,某故事裡一個官員因為懂醫術,流放寧古塔後很受尊重,日子過得挺好。
【原文】寧古塔,歷代不知何所屬,數千裡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語六為寧姑,坐為特,故曰寧姑特。一譌而曰寧姑臺,再傳而為寧古塔矣。固無臺無塔也,唯一阜如陂陀,殊不足登。本朝控制諸番,受貂狐皮貢,爰留卒以戍之。有邏車國者嬲諸番,使不得貢,敵之不勝,乃動大眾,勤舟師,遂擇八旗,旗八十人,長戍焉。復立牛祿章京,梅勒昂邦,以重其任。邏車亦不知其國在何所,雲舟行萬二千裡,不得其疆。其人皆長於鳥鎗,世遂譌鳥為老,譌鎗為羌。
康熙間,其地無城郭,實枕河而居,樹短柴柵,環三重,闢四門,而命之曰城。中以碎石甃埤丈餘,闢東西門,置茅屋數椽,而命之曰衙門,章京行政地也。埤雨即圮,圮隨甃,柵內即八旗所居。當事者厚待士夫,請旨居士夫於城內,餘人則散居諸屯,有數屯焉,隨所居多寡而大小之,無舊址,無定居。如曰牡丹者,滿言一日還也,曰沙兒虎,曰沙嶺,曰泥漿,曰要羅,皆類是。山川不甚惡,水則隨地皆甘冽,或曰參所融也。有大川,匯眾川而達於海,可以舟。
京師道路
京城街道上很髒,起初因為官府資金不足,而且又被負責修整街道的官吏吞沒,所以一直修不好。後來百姓和商戶自籌資金修整,而管理的官員又找藉口勒索,所以就一直那麼髒著。京城慣例四月間清理各處的邊溝。但是四處的邊溝沒有連通,髒水流不出去,臭氣燻天,容易導致瘟疫。偶爾有人或馬掉到溝裡,往往意外死亡。
在鬧市挖邊溝的時候,差役從中漁利,施工的工人常常故意在大店鋪門口開挖,耽誤了店主做生意,所以店主會送給工人點錢,把溝的位置稍微挪一挪。
光緒年間,潘文勤管理工部,某下屬堅持修整街道,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志向。街上的店鋪老闆們聽說後都很高興,願意出錢相助。但潘文勤堅決不同意。他說:「你現在修了街上的道路固然是好,但你卸任後誰還會管這件事?到時候道路還是老樣子,但會有人以此為藉口年年勒令商戶出錢。會貽害無窮,不如就這樣吧!」於是這件事就半途而廢。
【原文】京師街市穢惡,初因官款艱窘,且時為董其事者所乾沒,繼因民居與店戶欲醵資自修街道,而所司吏役輒謂妨損官街,百般訛索,故亦任其蕪穢。又京城例於四月間於各處開溝,蓋溝渠不通,非此不能宣洩地氣也。是時穢臭燻人,易致疫癘,人馬誤陷其中,往往不得活。開溝之處,鬧市獨多,差役因從而漁利。又開溝者,每故意擇大店門口居中開挖,店主以貿易不便,必重賂之,乃稍移偏。
光緒中,潘文勤公在工部時,有司員某銳於任事,以開通溝渠平易道路為己任,鋪戶聞之大喜,亦願醵資助費,而文勤執不可。某叩其故,文勤曰:「汝以通溝平道為美,然一時之利也。汝之後,安得復有汝!將至路仍不修,而年年勒令店戶出資,是貽無窮之害矣,不如其已。」遂止。
雪池冰窖
皇宮裡有冰窖,北海陟山門內的最大,其餘地安門外、火神廟後、以及各門外也都有,只是稍小些。每年十二月份開始儲存冰塊,第二年夏天分發使用。
各部衙門都有份。負責管理的是工部一個官員。他印了幾寸長的小紙片做領冰塊的憑證,叫做冰票。時間長了,分冰制度也開始舞弊,冰塊抽條,根本不夠一個人用。所以很多人乾脆不去領。負責的人把大部分冰塊賣到了市場上。
【原文】雪池冰窖在北海陟山門內,為諸冰窖之冠,御用取給於此。都城內外,如地安門外、火神廟後、德勝門外西、等皆有冰窖,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各部院官學皆有之。掌以工部司員一人,以數寸之紙印為小票,名冰票,為領冰之券。然年久弊生,雖有此票而給冰絕少,殆不能供一人之需,故亦不復領票,而冰多售於市矣。
《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