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城鎮化還是逆城鎮化,小城鎮建設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去城裡還是去鎮裡,郭裡告訴你
「過去三轉加一響,如今城裡得有房」。一些地方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了農村婚俗的演變,更反映了當下農民進城的強烈意願。一方面農民進城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還要保留住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兩方面如何平衡?鄒城市西南一隅的山區小鎮郭裡鎮,近年來謀劃「一核、兩園、三區、一帶」的產業發展布局,建成新型城鎮社區、商貿物流園區、文化教育園區、醫療衛生園區、產業園區等10大功能區,把小城鎮建得有聲有色。去城裡還是去鎮裡,郭裡人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老家學校教得好,何必往城裡擠」
冬日的上午,行駛在鄒西的山嶺薄地間,忽然之間路變得寬闊起來、人流車流多了起來,紅綠燈在景觀法桐間閃爍,樓房、學校、廣場、商業街等錯落有致、區劃分明,一座精緻的小城出現在偏僻的山嶺間。馮愛華一家就生活在這座小城裡。12月7日中午,記者在宏瑞家苑社區遇到剛接孩子放學回家的馮愛華。娘倆風風火火,停下電動車就直奔5樓的家:「中午時間緊,吃完飯還得讓孩子睡會兒呢。」她每天要坐近1個小時的公交車去鄒城市區上班,中午再趕回來接孩子。「進城不就是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嗎?既然老家學校教得也不賴,我們何必要往城裡擠。」馮愛華邊做飯邊說,4年前兒子上一年級時,他們一家為進城還是留下猶豫過,最後衝著老家的教育還是在鎮上買房定居。
「要想讓小城鎮留住人、吸引人,第一項就是辦好教育。」郭裡鎮黨委書記時慧芬說。郭裡鎮面積88平方公裡,人口4.8萬。鎮上規劃建設了文化教育園區,集幼兒園、小學、初中於一體,可容納學生3500餘人。鎮駐地沒有私立幼兒園,鎮駐地及周邊村的近700個孩子全部集中在唯一一所公辦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郭裡鎮小學質量檢測連續五年在全市農村小學中排名第一,中考成績連續多年位居鄒城市農村中學榜首。
「我們學校條件雖比不上城裡,但在教學和管理上抓得非常嚴。」郭裡中學教務處主任仲維柯說,為了方便工作,他把在城裡的房子讓給親戚住,自家卻搬到了鎮上。像他一樣,學校80%以上的教師在城裡有房,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住在鎮裡,守著孩子們學習。學校除鎮駐地學生,所有人都在學校住宿並且上晚自習。
醫療衛生是吸引農民進城的另一重要砝碼。「我們衛生院的CT等檢查已經和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聯網,實現鎮裡儀器檢查,市裡專家出報告。」郭裡衛生院院長孔華介紹,郭裡衛生院已經成為鄒城西部區域醫療中心,年門診量達5萬多人次,經常出現看病「等號」的現象。
從城裡回鎮裡 出家門進廠門
和馮愛華相比,更多郭裡居民並不用那麼趕時間。12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郭裡鎮小微企業產業園的鄒城宏景服裝有限公司,數十臺縫紉機「嗒嗒」作響,工人們正在趕製一批成人男褲。33歲的班組長鄭貴傑穿梭於工位之間,一會躬身指導縫製,一會檢查產品質量。
鄭貴傑老家在郭裡鎮旺山村,2006年開始,她和兩個姐姐同在威海的服裝廠打工。「二姐最早在威海成家定居,我和大姐也想過留下,那樣的話老家父母便無人照料。可如果是回老家,又找不到好工作。」她回憶,兩難之際,家鄉建起了小微企業產業園,裡邊也進駐了服裝企業,她和大姐毅然回來,雙雙進入了現在的企業。「我家住伏羲社區,距離產業園不到500米,每天出了小區就到學校,送完孩子直接到路對過的工廠上班,全程用不了5分鐘。」她告訴記者,社區、學校、產業園都在一條路上緊挨著,公司100多位姐妹,多數和她一樣每天「三點一線」,工作、顧家兩不誤。
「就業是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徑,更決定著小城鎮的生命力。」時慧芬認為,一份滿意的工作能給外出者回鄉、農村人進鎮最大的勇氣。為此,郭裡鎮2014年建設了小微企業產業園,主要招引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進駐,目前已進駐18家,為80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
進入小區「刷臉」 家裡集中供暖
「我們家從2016年就從村裡的『趴趴屋』搬進了樓房,條件比原來好得沒譜。」馮愛華說,非常珍惜現在的日子,每天再忙也要把家收拾一遍。去年建成交房的伏羲社區,進門需要刷臉,進車需要識別車牌,和城市社區沒啥區別。
「隨著我們的教育、醫療、就業等帶動農民進城的先決條件越來越成熟,鎮內外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鎮駐地。」時慧芬說。近年來,郭裡鎮吸引民間和社會資本參與小城鎮投資、建設和經營,先後建成富貴源、宏瑞嘉苑和伏羲3個社區,全部實現辦理產權證、天然氣入戶、集中供暖。新建興郭路等主幹道20餘公裡,形成了「三縱三橫」道路框架。鎮政府東側的商貿物流園區,進駐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商務酒店等商戶100餘家。農貿市場設有服裝、果蔬、水產等30個區域,共750多個攤位,既改善了鎮駐地環境,又方便群眾生活。
郭裡鎮駐地規劃區由2平方公裡擴大到4平方公裡,在鎮政府舊址建成1萬餘平方米的群眾文化廣場,利用白馬河水系資源,將全長4.1公裡的地下暗渠改造為景觀河道。郭裡商城、文化廣場成了鄭貴傑和鄰居們平常逛街、遛娃的「主陣地」,她說,「既具備大城市的基本配套,又不失鄉下的慢節奏,我非常享受小城鎮裡這份『穩穩的幸福』。」
(大眾日報記者 姜國樂 王浩奇 通訊員 王永 張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