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溝煤業的鼻祖「魏老爺」是誰?流傳在京西古道的窯神傳說

2020-12-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祭祀期間,圈門戲樓熱鬧非凡。 攝影:蓮蓮

前些日子,北京晚報刊發了《京西古道 通往歷史深處》一文,系統地介紹了京西的古商道、古香道。筆者也曾到京西古道探訪,並研究了古道上獨特的「窯神廟」。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人們在漫長的勞作之餘,為滿足理想的追求和精神的慰藉,想像出各種神靈,建造了許多寺廟。幾乎所有有點歷史的村莊都有寺廟,除了佛教的寺廟和道教的道觀外,村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廟宇。數前三的為龍王廟、關帝廟和觀音廟,剩下就是千奇百怪數不清的民間小廟了。例如:北京三環內有不讓老虎傷人的「老虎廟」;門頭溝妙峰山上有梨園界祖師的「禧神殿」;密雲古北口有躲避瘟疫病的「瘟神廟」;海南海口東有座只供奉一把空椅子,殿外燒敬天香的「梅仙廟」等。除了這些較為特殊的廟宇,北京西部的門頭溝還有座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窯神廟」。

窯神廟位於門頭溝的東溝口圈門,該處有個窯神廟公園。這裡的「窯」指北京西部山區開採煤炭的洞穴,特指小規模土法採煤的煤窯。窯神是窯主、窯工及家眷創造出來的精神支柱和保護神,窯主祈求窯神保佑多出煤,窮苦的窯工及家人祈求窯神保佑下窯採煤平安順利。

開採烏金逾千年

門頭溝在地域上有兩個概念,一是京西大山中的一條自然山溝,叫門頭溝;另一個是北京市行政管理的區域,稱門頭溝區,門頭溝山溝包含在門頭溝行政區內。門頭溝處在群山之中,北靠九龍山,南依南大梁,中間一條溝河由西南向東北,溝河長10公裡,匯入永定河。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而煤炭是千年來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從燒飯、取暖、燒磚瓦缸窯到工業發電、煤炭煉鋼、化工生產等,是工業生產的重要資源。

門頭溝的採煤業歷史有千年之久。1975年龍泉務村考古挖掘,從遼代瓷窯遺址出土的燒瓷煤渣層,可以推斷門頭溝在遼代晚期就有採煤,以及用煤燒瓷窯的活動,遼道宗清寧七年(1061年)記載了採煤事由。《元一統志》記:「出宛平縣西四十五裡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餘洞。又西南五十裡桃花溝,有自煤十餘洞。」煤窯少則三五人,多達幾十人。元代時採煤的產量已經很大。明代開始採煤規模企業化,人員多,分工細,崗位專業。清朝官府設煤關稅,並對煤窯進行一定的管理。元、明以來,拉煤運貨的騾子與馬匹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來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巖(細砂巖、石灰巖)中踩踏出壯觀的蹄窩。

過去門頭溝及周邊有過百十座的各類煤窯,挖煤工在「兩石夾肉」(煤層之間採挖煤)的環境下,通過艱苦辛勤的手工挖煤,肩背人扛,將煤運出陰森狹小潮溼的採煤坑道。鎬刨掘進、木柱支撐、放炮排煙、冒頂塌方、瓦斯爆炸、裂縫滲水、機械事故等,時時都有發生威脅生命的危險,許多人為此付出了傷殘或生命的代價。煤一旦出煤窯就是「黑金」,能換成錢,成為人們生活、生產的必需品。山中煤開採量越來越多,運進城裡服務於朝廷、官府、百姓人家,以至於清朝時在圈門設官收稅。

1879年外國人插手煤窯,1883年引進了蒸汽機入礦,1908年修通京門鐵路,煤直接用火車運進城裡,同年建石景山鋼鐵廠……民國時期採煤技術有所進步,產量也相應增加,圈門的關卡就組織煤業公會徵收過往的煤炭稅。1950年以後成立國營煤礦企業,國家統一開採地下煤炭資源,門頭溝礦、大臺礦、王平村礦、木城澗礦等五座煤礦企業相互競爭出煤產量,為北京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國家改革工業結構,政府決定關閉煤礦,改善生態,綠化美化環境,直到2019年9月17日門頭溝區最後一座大臺煤礦關閉,結束了門頭溝地區近千年的煤炭開採史。

窯神是礦工們的精神慰藉

在漫長的採煤活動中,窯工勞作常遇到各種不可預測的危險,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因此精神上需求一個神靈保佑自己,於是就產生了窯神。窯工們建廟供神,又稱魏老爺,視其為門頭溝煤業的鼻祖。

門頭溝窯神廟坐北朝南,由山門、大殿、廂房、後院二進院落組成,山門石匾「古剎窯神廟」,何時建造已查不清楚。廟裡保存一方清光緒七年(1881年)石碑,碑首題「重修豁免煤稅碑記」,石碑保存完好,字跡清晰。碑文記載:「國思窯神廟,舊有豁免煤稅碑記,因嘉慶六年(1801年)大水衝刷磨滅無存……」說明清嘉慶年間就有窯神廟了,是由門頭溝、大臺、嶺西、王平等地的煤窯主聯手集資修建的,之後山西富商也投資煤業,並出資修復殿堂院落,使窯神廟延續百年。1945年門頭溝鎮公所在窯神廟辦公;1952年京西礦區政府公署在廟裡辦公;1953年政府公署遷出,辦圈門小學;1968年改北京圈門中學,改革開放後中學擴建遷出;1985年窯神廟成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政府出資全面整修窯神廟,並將周圍清理整頓,把圈門過街樓建築、圈門戲樓和窯神廟連成片,建成「窯神廟公園」。

窯神廟供奉的窯神爺,是廟中正神,百姓稱魏老爺。魏老爺有多種形象,過去門頭溝地區圈門、千軍臺、莊戶村、王村月巖寺都有大大小小的窯神廟,很多窯工的家裡貼有紙質窯神像,其窯神的形象都是民間創作出來的,外形大體特徵趨同,局部又有不同之處。說到魏老爺,據傳早年間,一位窯工姓魏,其性格豪邁,身材魁梧,體強力壯,急公好人,樂於助人,得九天玄女娘娘「地書」的真傳,煤窯裡外大家尊稱魏老爺。魏老爺精通煤窯各種活計,經驗積累雄厚,能根據巖石山脈、河流的走向來確定地下煤層的位置,多次在窯下發生危險的時候救助窯工,並且哪座煤窯的窯主請魏老爺去做活,煤窯就煤源豐厚,興旺發達。漸漸地,人們一邊想念魏老爺生前所做的好事,一邊把魏老爺的事跡神化。窯主祈求魏老爺保佑興旺發達,窯工們祈求魏老爺保佑下窯採煤平安,把魏老爺視為煤窯的祖師爺——煤窯神也。

門頭溝窯神廟大殿裡供奉的魏老爺坐像,圓眼直瞪,黝黑面堂,蓬鬆虯須,相貌威猛,頭戴官帽,身穿鎧甲戰袍,右手持竹節鋼鞭,左手上託(手中握錢),腳蹬皂靴,左腳上一隻大窯鼠俯臥。大窯鼠就是百姓叫的老鼠或耗子。生活在煤窯裡的窯鼠,每天在窯井裡上躥下跳,左右亂鑽,窯工們從不傷害它們,因為窯井裡的老鼠聽覺、嗅覺、感覺都特別敏感,一旦井下有頂板下塌、坑道裂變、瓦斯濃度高、細縫流水變大等將發生的危險,都會有地質變化前兆。窯工們還沒察覺時,老鼠會感覺到,並且出現躁動或反常活動,給人們提供了災害預警的信號。歷史上有過多次通過老鼠的異動而使窯工化險為夷的事例,所以「窯鼠」也被供奉在窯神旁。

祭祀活動比外地提前一天

歷史上門頭溝人把祭祀窯神生辰的日子定在每年農曆臘月十七,而其他地方祭祀窯神是臘月十八,這裡還有講究呢。因為門頭溝地區隸屬宛平,京畿直轄,有天下首縣之說,縣官品級較其他地區同級官品要高一級,為顯示地位之高,所以祭祀窯神的活動提前一天。

古代年景好的時候,一進入臘月,門頭溝的各窯主、鄉紳等地面上有頭有臉人物就聚在一起商討祭祀窯神的事宜。選出牽頭人操辦祭祀窯神活動,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就連最吝嗇的窯主也得「出血」,集資辦祭祀活動、擺酒席宴、請戲班唱大戲、請村裡幡會表演等。

臘月十七日凌晨,人們趕著馬車,擔著籮筐,背著背簍,挎筐拎袋開始向窯神廟聚集。各窯口擺放供桌,桌上擺有香燭,整雞、整豬、麵食、果品等供品。供豬的豬頭朝外趴在大供盤上,脊背上一撮鬃毛不剃,編成小辮插紅紙花。左右貼吉祥對子如:「烏金墨玉」、「石火光恆」等。天亮時,各窯爭先恐後放鞭炮,此起彼伏,噼噼啪啪,天空朵朵煙圈,地面紅紙碎屑,寓意炮響嚇跑邪惡,迎來年平安興旺。眾人依次向窯神魏老爺站立焚香,叩首作揖。主持人高聲誦祭祀文,焚香叩首,禮敬如儀完畢。窯神廟對面的圈門大戲樓請戲班為窯神唱大戲,窯工百姓圍觀聽戲,臺上鑼鼓喧天,青衣花臉穿梭臺前幕後,搖旗龍套站腳助威,熱鬧非凡……午間大擺豐盛的酒宴,窯工們吃足喝飽,盡情享受。運煤拉駱駝的,趕騾車的,甚至連沿街乞討者都可以入席吃喝,大家一醉方休。直到天色漸黑,酒席散去,可戲樓上掛燈通明,鑼敲琴響,演員們照樣起勁地唱念做打。下邊看戲的觀眾還是那樣如痴如醉,這時候真不知「魏老爺」會如何想……

門頭溝地區有多種廟會、祭祀、幡會、舍粥等民間活動,祭祀窯神只是其中之一。祭祀窯神的目的,窯主和窯工的認識出發點不同,是在一個事由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窯主多是當地地主鄉紳或城裡有錢人,祭祀窯神保佑自己多出煤、出好煤,煤換錢發財增富;另外借魏老爺的「神力」有效地管理採煤。窯工多是貧苦農民和城市貧民,窯工及家眷祭祀窯神,就是把預想中的災難性事故,通過祈求魏老爺的神靈轉向好的方向,祝願闔家平安,免遭窯下採煤時的爆破、塌方、冒頂、滲水、瓦斯爆炸等險情,多有崇拜迷信色彩。

祭祀窯神有愚昧封建迷信的因素,但在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裡也起到了精神慰藉的作用。如今,已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窯神廟與其他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並列存在,對於傳承地方民間文化也有一定意義。

相關焦點

  • 徒步京西古道:感受美麗秋景,尋訪門頭溝昔日煤礦的遺蹟
    時隔四年,我決定趁著秋天的尾巴,再訪京西古道的玉河段,依舊是從圈門出發,這次不走潭柘寺下,而是從王平鎮出。京西古道的歷史出北京城區往西,過永定河後便進入群山環繞之地。跟隨煤礦同時興起的,還有京西的村落和交通線,這些翻山越嶺的道路,在明清時達到繁華的巔峰,為帝國的都城供應著源源不斷的燃料,同時也支撐著從山西等地來的商貿隊伍。而隨著上世紀京西煤業的衰落和近現代交通方式的改變,這些山道逐漸廢弛,如今被統稱為「京西古道」。昔日路上的馬匹、窯工和商人已然幻化成熱衷於戶外徒步的北京市民。
  • 圈門窯神廟重修 建起窯神廟公園
    門頭溝圈門有座窯神廟,是北京地區唯一把窯神作為主神供奉的廟宇。前兩年,廟前的圈門過街樓和戲臺被修復一新。今年九月,窯神廟也重修完工,恢復了原有規模,並在周圍建起了窯神廟公園,成為京西煤業的歷史見證和休閒好去處。
  • 轆轆窯溝的傳說
    轆轤窯溝的山不大也不高,可在神池出了名了,而且名氣很大的啊!不是因為它有多麼秀麗的風景,也不是建築宏偉,而是他有賦予歷史神奇的色彩和傳奇的傳說,多少年來,吸引很多遊客來此燒香拜佛求仙、觀光旅遊。轆轤窯溝懸空寺,位於烈堡鄉烈堡村西南5公裡處的列石峰上,那裡山勢崔巍,嶙峋挺撥,聳立雲表,疊石崎嶇,人難踐行,順石道左拐,半巖懸有一洞,純天然石洞,曰:牛窯。
  • 長城 村落 古寨……一路西行 賞京西古道之壯美
    作為當年西山大路上自東向西的第一隘口,牛角嶺關城建在兩山坡對峙的地方,扼守著當年古道的要衝。如今的關城,只留下一道殘存的城門洞和極少的文字機傳說。,村落順應山勢而建,古道將村落分為南北兩部分,稱曰「南院」、「北院」,古道南側設置洩洪溝,古道兩側聚落形勢明顯,村落沿主街呈帶狀展開,體現著北方山區傳統村落的格局特色。
  • 京西古道,韭園村段
    前文(韭園村)中走到了京西古道的收費口,徒步的話要在下面買票再從這裡上山。不過這裡不是主流入口,如果開車來的話,最好停在山後的停車場和售票處。這裡也能看到少數的馬蹄窩了,不過沒有上面的多。又一座關帝廟,也稱老爺廟,來往的馬隊和客商肯定是要求關老爺保佑的。不過這座廟太新了。懷抱大元寶的關公半山上還有一個售票處和出入口。拴馬的石柱,不過很可能是複製品。
  • 北京第一條登山步道——京西古道
    周末沒事做,跟朋友重走了京西古道,王平-峰口庵-圈門段路線。這段路我前後走過很多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發現,這兩年來也見證了京西古道的修繕,這次去最大的感受是整條路線基本修繕完畢,尤其是從進入花溝到峰口庵一路已全部修繕,這是要打造北京第一條登山步道——京西古道的節奏呀。
  • 京西古道:山上原始靜謐山下川流不息,它究竟有何特別?
    圈門過街樓是門頭溝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門頭溝運煤古道,所跨的那條溝就是門頭溝(即橫嶺至大峪的洩水溝),門頭溝的區名由此得來。圈門過街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當地惟一的三孔過街樓(其他過街樓都是單孔)。因其地處京西古道,明清以來一直是一條繁忙的煤炭運輸線,數十座煤窯位於過街樓周圍及以西地區,樓上原本供著藥王、文昌和關帝,過往商賈在此祈求平安順利、財源興旺。
  • 沿京西古道,探尋門頭溝的明清古村落!
    隨著京西古道的興盛,古道沿線的一些古村日益繁榮,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燦爛的古道文化。小西選取了京西古道沿線上的一些歷史文化古村,將其推薦給大家,讓大家在遊覽古道的同時,一起領略北京鄉村的魅力。傳說達摩走京西古道到涿鹿拜揭炎黃人文始祖,靈水村正處在通往涿鹿的古道之上,曾落腳靈泉禪寺講經說法,後由得到禪宗世祖真傳的靈泉禪寺三個徒弟,分別主持後來的靈泉禪寺、靈嶽寺和靈嚴寺。靈水村道教寺廟14座,以老子《道德經》為經典學說,教主為張天師(張道陵),信徒多為貧苦農民,所供神位多與百姓生活有關。比如村裡的南海火龍廟、馬王廟、娘娘廟、二朗廟、山神廟、土地廟等。
  • 一文讀懂京西古道:山上原始靜謐山下川流不息,它究竟有何特別?
    古道蜿蜒盤旋,年深日久,與沿線的關隘、村落、廟宇、碑刻一起,構成了無與倫比的京西人文景觀。圈門過街樓是門頭溝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門頭溝運煤古道,所跨的那條溝就是門頭溝(即橫嶺至大峪的洩水溝),門頭溝的區名由此得來。圈門過街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當地惟一的三孔過街樓(其他過街樓都是單孔)。
  • 千軍臺村:京西古道 幡旗飄揚
    古幡會在當地已經流傳了數百年。這是一項以請神、送神、祭神為主要內容的民間村社祭祀活動,在北京乃至全國也屬於罕見的花會形式。這項活動始於明朝,興於清朝,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相傳,古幡會是山村古廟會的產物,曾受到皇帝封賞,命名為「天人吉祥會」。直到今天,千軍臺還因為古幡會而留下一個較為特殊的民俗—「除夕不回十五必歸」。
  • 2020年京西古道軌跡圖回顧
    京西古道景區,古道眾多!其中以下最為有名!玉河大道西山大道新潭古道王平古道龐潭古道蘆潭古道玉河古道     京西多古道,歷史悠久,這源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物產資源。京西群山之中,遍藏烏金,多名人。
  • 京西古道秋色
    牛角嶺是西山大路自東向西的第一關隘,有"京西古道必經之地的牛角嶺,曾經車馬雲集,馬蹄日月不息,如今古道上的蹄窩
  • 二郎神是誰,關於二郎神的傳說
    各位看官老爺下午好,最近小編看了不少中國的神話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畢竟是神話故事當不得真的,只為了博大家一樂,好了閒話不多說了咱們開始今天的故事。二郎神的信仰起源於蜀地。二郎神又被稱為灌口二郎神,為道教中的水神。
  • 2018京西古道自貢燈會時間+門票+亮點
    溫馨提示:原計劃到2月19日的首屆京西古道冰雪嘉年華因故提前結束,景區正常對外開放。  資訊電話:61880498  從11月1日開始,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貢燈會落戶門頭溝,在京西古道上為遊客打造一場燈光饕宴。
  • 尋訪神秘「京西古道」:石頭路上騾子踏出的深深蹄窩
    水峪嘴村地處千年京西古道要塞處,素有「京西古道第一村」的美譽。村如其名,水峪嘴村依水布局,村邊流淌著永定河。村內有北京京西古道景區,包括軍事酒吧、古道博物館、牛角嶺關城等眾多特色景點和歷史遺存。水峪嘴村依水布局,村邊流淌著永定河。遠遠地就能望見一排整齊劃一的灰色二層小樓。
  • 北京的京西古道,專為京城送煤而得名,今成別具特色的旅遊景點
    這古道不是一條道路,而是多條道路匯集而成,統稱為「京西古道」。京西古道距今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所蘊涵的厚重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疊聚成輝。其餘如圈門戲樓、過街樓、窯神廟等也是極具文化價值。,基本上沿著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歷史最悠久的一條古道。
  • 重慶掌故| 那些年 淶灘古鎮流傳的傳說
    淶灘古鎮與二佛寺,不僅有古樸典雅的民居院落、蜚聲巴渝的古剎廟群,也有著在千年歷史中口口相傳的大量民間傳說。2008年,淶灘傳說入選合川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可大致分為四大類:講述隸屬自然地理的風物傳說、講述歷史事件的史事傳說、講述具體人物生平的人物傳說、神佛(顯聖)的傳奇故事。今天我們就對這四類民間故事各舉一例,了解於百姓口頭間遊走的文化與智慧。
  • 京西古道上有不少石窩,傳說中是騾蹄印,專家說:它們可能是壺穴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詞可謂膾炙人口,而這條令遊子們斷腸的古道,就是著名的京西古道。千百年間,漫長的京西古道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比如兩邊山路上居然有許多的深淺不一的坑,甚至老人們都說那是騾印的軌跡,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11.3 壯遊有約:循跡京西古道,追溯琉璃之源 | 品這城
    古道秋思韭園是京西王平古道的起點。西山大道、玉河古道和永定河河岸的古道匯集起來,形成了王平古道。幾百年的北京的無數居民,靠著這條路,才能保住暖暖和和的冬天。永定河嘗秋 水峪嘴村,前臨永定河,背靠九龍山,形狀如一條穿梭山水間的遊魚,是京西古道一處忽略不得的妙景。
  • 一眼千年,京西古道冰雪嘉年華燈會等你來
    日前,京西古道冰雪嘉年華燈會在門頭溝「京西古道第一村」水浴嘴村舉辦。京西古韻伴冰雪彩燈,市民既可體驗冰雪之樂,又可在蒼茫古道上,感受光華流轉的彩燈。在京西古道冰雪嘉年華燈會上,遊客們可逛燈會,感受年味兒,漫步在京西古道上一眼千年,「穿越」到當年京城馬幫駝隊商旅出行時的場景,見證萬千古道的「蹄窩」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