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品德教育

2020-12-14 光明數字報

    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向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12日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一錘定音,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我認為必須追問「第一所學校」的「第一任老師」的「第一位的任務」是什麼?因為這是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教孩子學科知識嗎?不是。我認為,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務應當是:教子做人。做人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所謂人格即個體的整個精神世界。

    總書記關於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的定位,這一關於家庭教育的新定位、新方向,應該引起教育界的重視和研究。今年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指出: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我理解,總書記講的「人生第一課」,不是定量詞,不是「第一節課」之意;而是定性詞,是「第一位課」之意。這「第一位重要的課」不是一節兩節,而是貫穿人生的始終。總書記講的「人生第一課」,就是他明確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就是始終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精神性是人生的本質。人之為人,就在於人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更是一種精神存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了對孩子知識的學習,缺乏對生命的關懷,對精神的關懷。這就使家庭教育變成了單純的技術行為,只關注「知識」的學習,是把孩子當做「工具」而不是「人」來培養。孩子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種「工具」,家庭教育的大多數問題,也就從此而產生了。教育是一種基於信念的行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進孩子的品德培養和精神成長。

    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家庭教育學校化」:智育中心主義。家長對「第一任務」的認識,實質上反映出家長的「人才觀」,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到底是什麼?有課題調查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家長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什麼,他們把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在孩子學習文化和智力開發上,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質的東西的培養,即對孩子人格的塑造、對性格的養成、對思維方法的訓練等。正如盧梭指出的,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所以,最先要探討的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什麼,要讓家長明確自己作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首先應該教給孩子的是「做人之道」。

    為什麼家庭教育中要突出和堅持「做人教育第一」?

    第一,人的一生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的是人格修養。蔡元培說:「決定人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始教育和奠基教育,首當其衝應當將人格教育、做人教育作為第一任務。人生大事,人如何判斷幸福、成功?怎樣對待名利?面對挫折和困難持何種態度?無不與人格修養密切相關。缺乏人格教育,一生將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險的,可見其輕重。有觀點認為,人可以通過改變思想,而改變人生。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道德、幸福和有益於社會的人,則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擺在首位。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才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據報載,楊振寧去美國學習物理,留學前其父請人給楊授課,沒有請物理學家講物理,而是請國學大師講「孟子」。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肌,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正是父親給予楊振寧的精神支柱,使之後來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院士楊叔子要求其機械專業博士生背誦《老子》即《道德經》,並作為畢業考試內容。謂之:不識道不足以成智者;不用道不足以馳騁人生。他說背誦《老子》的目的:一是培養民族責任感,二是鍛鍊形象思維能力,三是學習如何做人。

    有研究認為:智商與情商關係是:成功=智商20%+情商80%。智商,決定人可以從事什麼工作;情商,決定人在這個工作中能否成功。成人成事,決定於情商。

    第二,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天然優勢和特殊作用。家庭的特點和優勢是生活和教育合二為一的,家庭中有比學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細節,可以刻骨銘心。記得20世紀60年代自然災害時,鬧糧荒,母親從食堂買回的窩頭,自己不吃,分給我們子女吃。後來才明白這是母親的愛,自我犧牲,讓我們子女學到關愛和知道感恩。生活中的細節諸如小事、體驗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個性、人格、文化品位和價值觀念的關鍵因素。

    兒童個性的形成始於家庭,其全面發展始於家庭。家庭教育對孩子(身體、智力)個性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家庭給予兒童個性的教育是三個:習慣、性格、人性,並影響終身。

    第三,家庭裡培育的良好品格具有穩定性。家庭教育是在沒有公共監督、沒有他律的情況下實施的,由此養成的良好個性,人格品格和行為習慣,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都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家長要意識並發揮家庭在做人教育中的天然優勢。

    目前青少年的問題可以概括成四個迷失:信仰迷失,價值迷失,道德迷失,人性迷失。這是從「重要性」排序。如果以「基礎性」排序,「人性迷失」則是最基礎的、第一位的。四者之間,人性迷失是根本,人性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沒有人性,談什麼價值觀,有什麼信仰?筆者認為,好的品德、善良的人性是做人的基本前提。

    筆者認為,做人教育包括人品教育和人性教育,根基在於「人性的教育」。「人性缺位」的德育,就是「缺少人性」的德育。何為「人性」?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人性中的真善美,需要激發、喚醒和培育。教育就是關注心靈發育成長,最根本的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情感發育起來,培育孩子向善的人性。這就是總書記多次講話中強調的:「要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幫助孩子「形成美好心靈」,這是彰顯人性的德育思想。

    總之,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不是知識教育,甚至不是文化教育,而是總書記明確的品德教育、做人教育。

    (作者:傅國亮,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關於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的重要論斷。他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的有用人才。
  •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2018-09-13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站在國家繁榮、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成就,作出重大部署,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 西安高三學生「殺」死老師背後,是無數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
    因此,家庭教育第一步應當是規範家長教育行為,包括行為當中蘊含的主體、精神、觀念和任務,這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也是家庭教育成效大小的關鍵。先來說說家庭教育中的「主體缺失」。家庭教育的主體缺失,完整地說是「父親教育行為的缺失」。
  • 家庭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它是家庭教育指導思想、方向的出發點和歸宿,具有客觀存在性。血緣與撫養關係使父母與孩子之間凡接觸到教育問題的言行無不與教育目的有關。家長應認識到在家庭環境中,不管自己的言行有無意識,客觀上孩子都在接受著教育,並達到一定的目的。要想孩子健康地成長,家長必須革除無意識自然發展的家庭教育觀念,樹立起有意識、有目的科學施教的新觀念。
  • 品德教育很重要,這3點家長要重視!
    與此同時,家長們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卻有選擇性的忽略了。挑撥離間原本是出現在大人身上的一種品德缺失的行為,但是家長們會發現這樣的行為偏差在孩子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不得不說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過分重視,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勢必會造成一定的限制。朋友家的寶寶已經上小學了,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也比較出眾,妙語連珠。
  • 買了家庭教育課程,為什麼還是不會教育孩子?如何做家庭教育?
    你身邊有沒有人花錢買了很多家庭教育課程,但是還沒有把孩子教育好,聽了很多專家老師的教育理論,結果孩子教育問題,還沒有做好。 從此認為家庭教育培訓和學習是騙人的,是類似成功學給別人洗腦的,騙錢的。對孩子在擇校上愧疚的心理,迫使媽媽初一就開始關注家庭教育,買了很多的書,也聽了很多的公開課和講座。學校教育上孩子享受不到當地最好教育資源,那在家庭教育上要做好,讓孩子在同齡人中更有競爭力,但是現在孩子要考高中了,成績仍然不理想。兩口子為此很受挫。
  •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元教育體系組成了人生的教育系統
    家庭教育(親子教育)已變成一個世界性的課題,有80%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礙、逃課厭學、緊張失眠、考試壓力、親子衝突、離家出走、網絡成癮、毒品濫用、就業困惑、性問題、早戀早孕、性愛墮落、盲目追星、意志渙散、不擅理財、與老人衝突、自虐自殺、未成年合法權益、單親(或隔代)教育、團體鬥毆、傷害事故、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等問題
  •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
    農村大學生在未來城鎮化建設中所起的中樞作用不容小視,關注農村家庭教育,使之形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合力,促進學生素質提升,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系統工程。從另一方面來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論與實際相脫軌的現實問題,形成家校合力的協調機制,促進家庭成員素質提升、完善家校溝通機制等措施能讓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優化教育效果。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構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又有著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所難以取代的功能[1]。
  • 德國教育為啥能這麼成功?原因在於他們的家庭教育,家長值得借鑑
    德國教育好是世界公認的。我之前一直都有個疑惑,兩次世界大戰死傷慘重,都是由德國挑起的。但是德國人為啥還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尊重?我覺得這與德國的教育有關,德國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品德,人格等等。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除了軍事實力,公民的素質素養也很重要。
  • 青島發布2019年教育質量監測「大數據」:越重視品德發展 孩子成績...
    分析與建議:幼兒教育要拒絕「小學化」市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顧勇革建議,家長應重塑家庭教育觀念,以「遊戲」為主要教學方式,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拒絕「小學化同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和健康習慣教育,引導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適時地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並進行科學精神教育和人文教育,激發孩子的遠大志向。
  • 這5本家庭教育書籍值得一讀,對教育孩子有幫助,推薦給家長
    在當時,這種教育理論違背了舊教育制度,因此引起了一場教育革命,這種理論也被譽為「教育的自然福音」。書中所說的自然教育,就是尊重自然法則,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具體做法就是讓孩子親身體驗生活,鼓勵孩子多實踐。同時,家長朋友們還可以從書中學習到平等、自由的教育思想,學習到如何讓孩子擁有謀生的能力,可以當作家庭教育指導說明書。
  • 這幾條家庭教育方法,各位家長一定要去掌握!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美好品德形成的基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品德形成影響不可以被我們輕視。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能讓孩子很好地與外界產生光合作用,與外界產生良好的交換與互動,更易於融入社會環境。那麼,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呢?
  • 教育部:組織編寫《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家庭教育」將走進家庭
    日前,教育部有關部門著手啟動《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的組織編寫工作。編寫《手冊》的根本任務是「加強家庭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目的是通過《手冊》,有效普及和引導家庭教育知識。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相關家庭教育專家和部分中小學校長參加此次會議。
  • 濰坊:搭建教育服務平臺 完善家庭教育體系 開創立德樹人新局面
    著眼提高家長家庭教育水平,制定《濰坊市家長課程標準》,研發建立普及性、針對性、社會化三大類課程體系,開展家長全員培訓,充分發揮課堂普及家庭教育知識陣地作用。普及性課程以家庭教育基礎知識為重點,以「百萬父母進學堂,重新學習做家長」為目標,在全市各中小學開設普及性家長課程,讓每名家長每年接受不少4次8課時的家庭教育基本知識學習。
  • 家訓——家庭教育之本
    家訓是一個家庭或家族訓導後代子孫的、能夠體現這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和教育理念的根本宗旨。一個好的家訓可以流傳千年,可以培育出一代代品學出眾的賢子賢孫。吳越錢氏家族是運用家訓教育子孫最成功的中國望族之一。一個家庭只有把詩書作為家庭教育的中心內容,這個家庭才能守住並延續真善美的家風,才能代有人才,才能使家族興旺發達。3. 美好的品德是立人立家之根本。一個家庭或家族要興旺發達,讀書不可忽視外,美好的品德更是重中之重。從錢氏家訓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品德必須傳承:扶貧濟困的品德、待人寬厚的品德、造福桑梓的品德、勤儉持家的品德、獻身國家的品德等等。
  • 家庭教育在教育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為核心的
    教育主要分為三大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為核心的。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問我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呢?那麼在這我發表一篇文章簡要談談我的看法。
  • 教師招聘之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
    命題點3: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1.家庭教育研究表明,學生的態度和品德特徵與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密切關係。若家庭教養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則有助於學生的優良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若家長對待子女過分嚴格或放任,則學生更容易產生不良的、敵對的行為。
  • 營造教育新生態 重塑中國家庭教育的世界話語權
    李儒奇指出:營造中國的教育新生態,首先就要從「重塑中國家庭教育的世界話語權」開始。教育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本自信。而家庭教育自信,則是教育自信至關重要的第一塊基石。一個缺乏教育自信的民族和國家,很難擁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很難締造出一個具有強大民族基因的偉大民族與國家。
  • 【家庭教育】教育不是一味的打罵
    【家庭教育】教育不是一味的打罵 2020-12-23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個人品德養成教育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持續強化個人品德建設的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是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關鍵和基礎。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邏輯起點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榜樣教育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牽引點,守正創新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重難點,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落腳點。  以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為基礎,養小德才能成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