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為啥能這麼成功?原因在於他們的家庭教育,家長值得借鑑

2020-12-23 喃喃教育服務平臺

德國教育好是世界公認的。我之前一直都有個疑惑,兩次世界大戰死傷慘重,都是由德國挑起的。但是德國人為啥還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尊重?我覺得這與德國的教育有關,德國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品德,人格等等。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除了軍事實力,公民的素質素養也很重要。德國歷史上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人多達102人。

德國人有喜歡看書的好習慣

我們在地鐵上,巴士上等等地方都習慣拿出手機來看。但是在德國,你會發現無論是小孩子,還是中年人在這種公共地方都很少玩手機,手裡都習慣捧著一本書來看。德國的人口才佔了世界人口的1.2%,但是德語佔了全世界圖書語種的12%。在柏林,平均約2萬人就會有一間書店。德國是世界上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

除此之外,德國人還非常重視家庭教育

德國人非常重視小孩子的品格發展和好習慣的養成。我們的學前教育一般都是教小孩子拼音,寫字等等。但是德國人不同,他們的學前教育是教孩子守信用,守時等等的好品質,還會叫孩子養成收拾,規劃等等的好習慣。

相關焦點

  • 看到日本的教育,明白了日本強大的原因,值得家長們學習借鑑
    中國獲得諾貝爾獎一共有三個人,他們叫屠呦呦、楊振寧、莫言。中國這麼多人,得諾貝爾獎的只有三個,日本人那麼少,從2000年到2020年的時間,卻每年都能獲得諾貝爾獎。日本的教育有什麼特點?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規劃能力,知道要做什麼,應該準備什麼。相反,中國的教育不一樣,父母老是催促孩子做作業,連整理東西也都是父母幫助,這樣的做法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規劃能力。
  • 德國家庭教育,到底成功在哪裡?七個方面,值得父母學習
    談論德國時,就不得不把德國的家庭教育列入其中。德國人有多重視家庭的教育呢?可以從德國將父母教養孩子的義務明確地寫入德國憲法這一點看出來,畢竟德國可是唯一一個敢這麼做的國家。德國教育裡,德國人更加看重的是通過教育傳授技能,而不是傳授知識,他們強調培養孩子獲得可以受益一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對德國的孩子來說,「怎樣去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就是他們人生所學的第一課。
  • 中國家庭教育的痛點是什麼?看看德國家庭是怎麼做的?
    這確實是值得探究的一點,因為我們細數就會發現德國並沒有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而且德國國民讀大學的人數佔比遠遠遜色於我國,甚至在德國沒有學前教育一說,小學之前的孩子們也被禁止去參加各種學前班、特長班,那麼他們到底是憑什麼培養出了那麼多世界級精英呢?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教育的範疇來說起了。
  •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品德教育
    人之為人,就在於人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更是一種精神存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了對孩子知識的學習,缺乏對生命的關懷,對精神的關懷。這就使家庭教育變成了單純的技術行為,只關注「知識」的學習,是把孩子當做「工具」而不是「人」來培養。孩子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種「工具」,家庭教育的大多數問題,也就從此而產生了。教育是一種基於信念的行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進孩子的品德培養和精神成長。
  • 一位德國父親的7條育兒「黃金法則」!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借鑑
    德國人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非常神秘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全世界很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是德國人,們在苦苦尋找與德國人之間的差距時,最終還是注意到了家庭教育。今天瓊瓊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德國的家庭教育,看看德國父親是怎樣教育自己兒子的。
  • 德國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最近,有很多家長私信我,想要學習一下德國的教育方法,於是我在網絡上收集了很多資料,接下來分享給大家。我們都知道德國是一個僅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但是他們諾貝爾獎獲得人數超過了200人,是我們中國的十幾倍了,根據調查,德國拿走了世界上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為什麼德國會出現這麼多優秀的人才?
  • 這5本家庭教育書籍值得一讀,對教育孩子有幫助,推薦給家長
    如果家長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素質教育,那麼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就不得不了解。在《童年的秘密》這本書中,蒙臺梭利用生動的筆墨,把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描寫得極為詳盡。這本書可以幫助家長朋友們揭開孩子成長的秘密,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進行心靈碰撞。
  • 買了家庭教育課程,為什麼還是不會教育孩子?如何做家庭教育?
    我想肯定會有這種人存在的,前幾天我的家長能力提升群裡,有一位家長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學了好幾年的家庭教育,聽了很多課程,也看了很多書,但是孩子現在仍然沒有很大的起色」。身邊很多人都說家庭教育就像成功學一樣,給人洗腦的,沒什麼用,就是騙錢的,但是他還是認可家庭教育的,為此有些迷茫。問我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 讓愛充滿智慧——三門峽市第三實驗小學家長學校開展家庭教育講座
    讓學生提升素質擁有夢想,創造美好未來是所有老師及家長的心願。為了推動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實,學校特邀請愛自然生命力體系導師徐穎老師走進三門峽市第三實驗小學為一、二年級家長做家庭教育主題講座。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一年級家庭教育講座「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王紅老師明確指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將對他們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教育雞湯太多,家長該喝哪一碗?因材施教才是不二法門
    很多家長對學校教育頗有微詞,能面面俱到地把學校教育從學校的辦學理念到教師的教學方法批評的體無完膚,而且引經據典,理論加案例滔滔不絕,且頭頭是道。還有一些家長對家庭教育也是理論知識豐富的嚇人,但是對孩子的教育卻是忽冷忽熱。其實這兩種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各個方面表現得並不是特別優秀。
  • 彼得·舒爾茨如此成功,為什麼德國人不熱衷於分析他的家庭教育?
    這麼牛的人物如果出現在中國,關於他的家庭教育,關於他父母的養育方式,肯定早已被媒體深挖,公之於眾(除非是家庭刻意保持低調,隱於幕後)。因為,我們對於成功人士或者名人的成長分析,一般都會從他的原生家庭入手。即便是普通級別的學霸、考神或者佼佼者、績優生,我們也總能找到家庭培養方面的蛛絲馬跡,總結出經驗心得。
  • 一堂家長「情緒管理」課 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許多盲區
    錢報記者了解到,為了讓家長們了解孩子的這些成長煩惱,更好的和他們溝通,目前寧波全市已有不少中小學校開設了家長培訓班。  家長培訓班,顧名思義,是學校單獨給家長開設的課程,家長可以選修各種涉及家庭教育的課程,不過從昨天記者向多所學校了解到的開課情況來看,不少家長更焦慮了。
  • 猶太人這麼聰明是什麼原因?教育方式不同,這3點,值得學習借鑑
    人們開始思考,為什麼猶太人這麼聰明呢?經過幾百年的研究,人們開始發現,猶太人除了天生異於常人的天賦外,更重要的還是後天的努力。在進入到猶太人的地區,他們的周圍,不管是餐廳、飯堂、走廊、甚至是廁所,都是隨處可見的圖書。
  • 沒規矩的孩子早晚吃大虧:德國10條家庭教育規範,教出自律好孩子
    文/荔枝育兒日記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都會感到頭疼,由於每一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區別,父母是一份職業性十分強的工作,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日常生活,還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但是,我們有很多父母卻並不專業。
  • 借鑑德國經驗,為職教升學熱降溫
    圖片來源:攝圖網我國職業教育升學熱在過去幾年中持續升溫,對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德國,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維持了適度的融通,而融入區域產業發展依然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徵,相關經驗值得中國參考和借鑑。
  • 老師、家長、學生如何凝成一股繩?關鍵在於……
    成功的教育離不開孩子對家長和教師的尊敬,更離不開家長、教師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三方齊心合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那麼,這種尊重和溝通該如何達成?一起來看今天小編帶來的文章↓↓↓孩子的成長好比一面多稜鏡,可以折射出家庭的養育、學校的教育以及全社會的方方面面。當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時,孩子自然會展現閃耀璀璨的光芒。
  • 中國家長教育研究所所長齊大輝做客名人堂
    這需要有準備的開始,但是我們整個國民教育序列中缺乏這種預備性教育。從軍事學上來講,不打無準備之仗,但是我們幾乎全民族都在打無準備之仗,怎麼做爺爺奶奶,現在我們很多的爺爺奶奶,個人很成功,也能培養出很優秀的兒女,但是在孫子輩的教育上就溺愛的很厲害了,不合格的公民都是這樣產生的。那麼怎麼做爸爸媽媽?應該在民政部門,在結婚登記之前實行全民立法性的家長教育。
  • 米歇爾·歐巴馬的家庭教育,平民孩子怎麼擁有開掛人生,值得學習
    米歇爾·歐巴馬的家庭教育,看平民孩子是怎麼擁有開掛人生,值得我們學習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她因為自己的丈夫而被我們熟知,但是,米歇爾本身的成就也同樣的優秀。當米歇爾和哥哥十九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並沒有像大部分家長一樣,規定回家的時間,而是把這個決定權教給她兩。因為父母的放手教育,讓米歇爾和哥哥很早的就學會了用成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這也讓他們學會為自己規劃以後的人生。
  • 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社會焦慮 不要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一位資深教育專家對記者說,其根源在於中國很多家庭教育已失去其立德樹人的本質,淪陷為學校知識教育的延伸。《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調研中真切感受到,一些家長深陷擇校、考試、升學的壓力,對孩子、對學校、對社會頗有抱怨,表現出種種無奈的焦慮、無語的惶恐、無力的脆弱。一個「輸」字,讓家庭教育脫離原有軌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 父母的教育孩子的自由,方能成學霸,成功的家庭都有「文化資本」
    隨著各大省市的狀元公布,我們體會到了這些學霸的實力和背後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近幾年我們其實都不會太關注考生本身的努力,而是把目光轉向了背後的父母和家庭,因為無一例外這些學霸的養成方式都是大家可以借鑑和學習的正確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