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舒爾茨如此成功,為什麼德國人不熱衷於分析他的家庭教育?

2020-12-23 自主學習自在成長

提起史上最年輕的菲爾茨獎獲得者,德國新生代數學家彼得·舒爾茨,很多人即便對數學不感興趣,但對這個傳奇天才都有所耳聞。

16歲起四次參加國際數學奧賽;除第一次因經驗不足獲得銀牌,其他均為金牌;19周歲上大學,3個學期學完本科,2個學期完成研究生課程;直接憑碩士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從上本科到當選波恩大學數學系教授,僅僅用了4年;不到31歲獲得菲爾茨獎;

這就是彼得·舒爾茨的開掛人生。

這麼牛的人物如果出現在中國,關於他的家庭教育,關於他父母的養育方式,肯定早已被媒體深挖,公之於眾(除非是家庭刻意保持低調,隱於幕後)。

因為,我們對於成功人士或者名人的成長分析,一般都會從他的原生家庭入手。即便是普通級別的學霸、考神或者佼佼者、績優生,我們也總能找到家庭培養方面的蛛絲馬跡,總結出經驗心得。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或報導:

有的父母,通過樸素的家規,助力兒女清華北大;有的父母,運用了家傳經驗,讓孩子爬藤成功;有的父母,嘗試了神奇法寶,讓學渣熊孩逆襲;有的父母,摸索出獨家真經,讓叛逆少年走出厭學的泥沼;有的普通家庭,卻憑藉幾個簡單的原則,培養出令人羨慕的學霸;有的貧寒之家,卻用愛的力量供出爭氣的貴子,實現了階層的突破;

我們一直信奉,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和榜樣。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一生。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哪怕只是一句話,一本書,一件小事,幾個關鍵詞,幾個辦法,甚至無形的氛圍,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場,都在影響孩子的成長。

但搜遍全網,我們看到的只是彼得·舒爾茨令人震驚的學術傳奇,關於他的成長、成才、成功分析聊勝於無。我們只知道他出生於德勒斯登一個學霸之家,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是計算機科學家,姐姐研究化學;我們還知道他中學曾就讀於柏林東部的海因裡希·赫茲高中,那所學校在培養自然科學方面的人才很出名。

為什麼德國人對造就數學奇才的家庭如此淡定、篤定、鎮定?這或許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有關,也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純屬個人理解):

【地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才的產生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他們喜歡扎堆出現。大至整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由於人文、傳統、政策、產業支持等原因,往往聚集了某一方面的人才,呈現整體拔高、群星燦爛的態勢。

比如,在藝術國度義大利,誕生知名的藝術家、畫家、設計師,人們認為理所當然;在最強大腦雲集的矽谷,科研精英霸主不斷湧現。

德國本身就是數學人才的王國。在曾誕生過高斯、萊布尼茨、希爾伯特、黎曼等超級數學天才的土地上,彼得·舒爾茨的橫空出世猶如意料之中,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值得一驚一乍。

德國人不僅自己看重數學,對其他國家的發展也善於從數學方面找原因。德國《世界報》曾發表文章指出亞洲人在技術上之所以能迅速超越歐洲,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創新投入,尤其是中國,比歐洲培養了更多的數學人才,小孩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數學。相形之下,德國儘管不乏高端數學人才,但學生群體的整體數學能力卻需要極大提高。

【基因】

基因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天才具有某種特殊的基因。在一個人的成功中,基因的作用至少佔50%。科學家認為,有些人一出生就註定功成名就,成功的動力就藏在他們的基因裡。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曾調查了英國800多對雙胞胎。在一個家庭中,同卵雙胞胎的基因與成長背景都是相同的,而異卵雙胞胎儘管成長環境相同,但基因相異。

結果表明,在同樣的養育模式下,異卵雙胞胎有的成了出類拔萃的人物,有的卻沒有;但同卵雙胞胎的表現卻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他們要麼都是出色人才,要麼都是庸常之流。這表明,基因對於個性的影響大於後天的環境影響,天才們先天就帶有天才的烙印。

與此同時,人們是否有決心或意志力,他們社交與自我控制能力的強弱,也受到基因的支配。事實上,DNA對於這些特徵的影響力,比成長環境和結交人群等因素還大。

如此看來,生於高知理工精英之家的彼得·舒爾茨本身就比普通孩子擁有成為天才的基因。少年時期的舒爾茨即展現出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對深奧的數學理論如痴如醉。考慮到基因的先天賦能作用,他的起跑基點本身就比常人高,他和姐姐都成為科學領域的翹楚,只不過研究方向不同,取得的成果不同。

【環境】

如果基因影響了天才的50%,那麼剩下的50%則屬於家庭及外部環境。

大概率來說父母的教養對孩子還是影響很大的,是一種「正相關」。曾有知乎大神做過分析,父母成績在前4%的前提下,孩子80%概率在前17%,實際上這個數字已經非常可觀,很多人用自己的親測表明,有一定的道理。

彼得·舒爾茨有幸成長於一個學霸家庭,他是這種家庭教養正相關的極大受益者。或許別的科研家庭同樣提供高端的養育環境,但他們的孩子沒有彼得·舒爾茨這麼成功,有的甚至相當普通,這就是概率的作用。

但家庭要素並不是一枝獨大。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在《教養的迷思》中寫到,如果父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樹立積極的形象,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孩子的確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孩子在外面接觸了什麼樣的社區環境、學校環境、群體環境往往比家庭環境更重要。

在彼得·舒爾茨的成名之路上,他的中學母校功不可沒。海因裡希·赫茲高中有一套讓天才少年出頭的培養系統,該校也是德國國家卓越學校網絡(MINT-EC)的一員,致力於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以及傑出學生的選拔培訓。在這樣的環境裡,彼得·舒爾茨自然是如魚得水,即便他在地理課讀數學文獻,老師也是網開一面。

【個性】

和而不同是這個世界最大的特色。天才的出現往往都有其特例性,他們的優勢或強項不可替代,他們的經驗往往無法複製。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哪個超級人才不是發端於興趣。但對於興趣的解讀則因人而異。彼得·舒爾茨的數學興趣是發自內心、自然而言的興趣,他不為榮譽所累,認為比賽很好玩,認為數學解題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一直都是抱著非常輕鬆的心態參加比賽。

在2006年的數學奧賽中,來自中國的柳智宇和彼得·舒爾茨同臺競爭。柳智宇以滿分位居第1,彼得·舒爾茨名列第6。但柳智宇後來出家龍泉寺。因為與數學相比,他認為自己在佛學上更能發現真正的自己;彼得·舒爾茨則在數學領域,披荊斬棘,獲獎無數。或許這就是人與人的不同,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最適合的那條路。

在學習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些是通用的,比如大量閱讀、高度專注、刻意練習、勤奮自律等,但天才們總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與一般人想像的「打好基礎」不同,彼得·舒爾茨不花時間學習基礎知識,而是直接看文獻,遇到不懂的地方才去查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解決了難題,還順帶把新知識也學到手了。比如他在研究費馬大定理的時候就學會了模型式和橢圓曲線的相關知識。

在這一點上,彼得·舒爾茨和愛因斯坦很相似,他們把重點放在需要解決的核心難題上,略過那些能夠查證或者搜尋到的現成知識,致力於探究未知。

德國的家庭教育一向重視對孩子個性的培養,孩子們的成長是在一種極其寬鬆、沒有更多壓力的條件下進行的,而不是靠催促逼迫。家長可以提供氛圍、平臺或機會,但天才始於思考的自主和自由。

【運氣】

既然成功是一種概率,運氣的成分也很重要,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彼得·舒爾茨當年參加數學奧賽時,P3 是他繞不開的坎。2004年他第一次參賽的成績不盡理想,就是因為第三道題得了1分,導致排名46;而2005年,他6道題全部滿分,排名第1。其後的2006、2007年,也是因為第三道題受阻,得分分別為0和1分,總分位於第6名及第2名。

當然,這些成績對於常人來說猶如仰望月球,但彼得·舒爾茨認為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由於年齡的限制,2007年之後彼得·舒爾茨就退出了數學奧賽的舞臺,開始攻讀大學,進行更高層次的數學研究。

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是,彼得·舒爾茨在2007年領獎時帶了一個泰迪熊上臺合照。這個泰迪熊可能是他的幸運物或者保護神。這並不奇怪,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幸運物,在重要的場合可以為自己帶來精神的鼓舞和護佑。

看來德國人也是相信吉祥物的。要不然在彼得·舒爾茨之後的歷屆數學奧賽中,他們的獲獎者合影也要帶上這個泰迪熊呢?無論如何,成功儘管需要運氣,但前提卻在於個人要有把握運氣的實力。

總結:天才的誕生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擁有好父母、好基因、好家庭是至關重要的,卻不是全部。作為家長,人們還是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別人家的與自己家的孩子。基因儘管天註定,但後天的環境影響和個人努力程度都在影響基因的表達。擁有名師伯樂也罷,狼爸虎媽也好,每個人各有各的活法和精彩。

相關焦點

  • 德國家庭教育,到底成功在哪裡?七個方面,值得父母學習
    談論德國時,就不得不把德國的家庭教育列入其中。德國人有多重視家庭的教育呢?可以從德國將父母教養孩子的義務明確地寫入德國憲法這一點看出來,畢竟德國可是唯一一個敢這麼做的國家。德國全民素質高,源自他們成功的家庭教育,從而影響他們的一生。一、教育不看重成績單上的分數,而是看重孩子的個人能力德國教育非常重視給孩子們傳授技能,而非中國式的傳授書本知識。
  • 買了家庭教育課程,為什麼還是不會教育孩子?如何做家庭教育?
    我想肯定會有這種人存在的,前幾天我的家長能力提升群裡,有一位家長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學了好幾年的家庭教育,聽了很多課程,也看了很多書,但是孩子現在仍然沒有很大的起色」。身邊很多人都說家庭教育就像成功學一樣,給人洗腦的,沒什麼用,就是騙錢的,但是他還是認可家庭教育的,為此有些迷茫。問我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 德國教育為啥能這麼成功?原因在於他們的家庭教育,家長值得借鑑
    我覺得這與德國的教育有關,德國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品德,人格等等。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除了軍事實力,公民的素質素養也很重要。德國歷史上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人多達102人。德國人有喜歡看書的好習慣我們在地鐵上,巴士上等等地方都習慣拿出手機來看。
  • 德國家庭教育:你並非要得第一不可
    來自德國,現在北京大學讀中文的裡求(中文名)說,「在我失敗時,他總是告訴我,他對此感到很平和,他認為我比成績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確很希望我能夠有好成績」。德國人比較注重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很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
  •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為什麼要重視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良好的家庭教育將會給孩子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小編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這也是為什麼要重視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有些學生說起來眉飛色舞,有的則在一旁插不上話。如果家長經常與孩子保持密切溝通聯繫,經常與孩子互動,帶著孩子一起完成諸如共同旅行、進行體育運動、休閒購物等有意義的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家長與子女間的感情,還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 C羅為什麼受歡迎?除了是第一檔超巨外,還因為他很熱衷慈善!
    畢竟C羅是全世界擁有關注最多的用戶,他的商業價值僅次於喬丹。那麼,C羅為什麼這樣受歡迎呢?首先是實力和地位都非常高,C羅是現役第一檔超巨,每年都能競爭金球獎和歐冠冠軍。在他巔峰的時候,曾經跟梅西聯手壟斷代表年度表現最優秀運動員的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雖然在直接競爭的西甲被梅西和巴薩壓制,但C羅帶領的皇馬卻在平臺更大的歐冠實現五年四個冠軍包括一次三連冠的壯舉。
  • 為什麼德國人很少到中國旅遊或定居,聽完德國人回答,原因太現實
    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來我國旅遊或定居的外國遊客大部分源自我國周邊國家或貧窮的非洲國家,而歐美國家的遊客較少,特別是德國的遊客數量就很稀少,那這是為什麼呢?有網友為此特地做了一個針對德國遊客的小調查,最後才發現德國人很少到中國旅遊或定居的幾點原因。
  • 德國人的家庭教育智慧
    其中之一就是德國人的家庭教育智慧1、講究規則,契約精神:德國是一個非常講究規則的國家,家庭教育就是如此,家長喜歡跟孩子確定規則,並且按照規則嚴格執行,這個從小就開始培養的契約精神,成為德國人古板的象徵;2、注重家庭:德國雖然工業發達,但是很少人會去應酬,下班後都是回家照顧家庭,周末一般都是帶著孩子去圖書館
  • 為什麼德國人很少到俄羅斯旅遊?德國人說的話,讓我們不能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對每個國家都有不小的認識,我們在有經濟能力和時間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去走一走,看看這個世界,俄羅斯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排名全世界第一,地方很大,是很多害怕擁擠的遊客會喜歡的地方。
  • 家庭教育想要獲取成功,離不開三個「核心圈」,你做到了嗎
    想要在家庭教育中獲得成功,或許通過把握「核心圈」的方式就能實現。家庭教育想要獲取成功,離不開三個「核心圈」,你做到了嗎可晴是一位值得學的「模範媽媽」,自從有了兒子後,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可晴從不怠慢,她翻閱了很多育兒書籍,聽了很多育兒講座。
  •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品德教育
    總書記講的「人生第一課」,就是他明確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就是始終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精神性是人生的本質。人之為人,就在於人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更是一種精神存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了對孩子知識的學習,缺乏對生命的關懷,對精神的關懷。這就使家庭教育變成了單純的技術行為,只關注「知識」的學習,是把孩子當做「工具」而不是「人」來培養。
  • 為什麼德國人很少到中國旅遊或定居?聽完德國人回答,原因太現實
    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非常完善,德國人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有先進的工業,其中汽車和精密工具機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是德國比較有代表性的產業。針對這一現象,有網友為此特地做了一個針對德國遊客的小調查,最後才發現德國人很少到中國旅遊或定居的幾點原因。
  • 為什麼德國人很少來中國旅遊或定居?是不喜歡中國嗎?很現實
    最常見的就是非洲人和俄羅斯人,不少的日韓人也會來中國定居,但是儘管選擇在中國居住的外國人很多,但是德國人卻很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德國人很少會來中國旅遊,其中的原因就是,來這裡需要花費很多的金錢在交通工具上。而且德國和中國相距比較遠,就算搭乘飛機也要花費半天的時間。雖然我國有很多好看的景點,還有5000年的文化底蘊,但是德國人也不願如此折騰。
  • 家庭教育的三大關鍵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大,做好家庭教育也成了很多家長的重頭戲,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不要拒絕任何一個和你談教育人的套路。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什麼呢?我們需要做著什麼呢,這裡有幾點經驗僅供各位參考: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全家上下思想統一,目標一致,所謂的一個扮「紅臉」,一個扮「白臉」,時不時還有老人進來說和說和,想想這種家庭,孩子的迎合力得有多強,知道哪個家庭成員能滿足他,就去討好哪個人。
  • 德國,為什麼不建造高樓大廈?
    然而,如此發達的經濟體,德國卻很少有高樓大廈,這是為什麼呢?全球最高的200棟建築當中,德國沒有一座,德國最高的建築就是位於法蘭克福的商業銀行總部,其高度才有258.7米,如果加上天線的高度才能夠勉強夠到300米,這是德國目前唯一一座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築。
  • 德國人熱衷波蘭買車 已佔波蘭汽車銷量10%
    但是該計劃並不要求參加者在德國本土購車,因此很多德國人選取去波蘭買車。因為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茲羅提(波蘭的貨幣單位)與歐元的匯率自去年夏天以來已經貶值了超過三分之一。在華沙的Deloitte Advisory顧問公司發言人Przemyslaw Kromer說:「因為茲羅提對歐元的貶值,使得更多德國人選擇在波蘭這邊買新車。」
  • 八種愉快的家庭教育方式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正文八種愉快的家庭教育方式 2012-10-17 11:33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 如何科學育兒 中國家庭教育論壇討論新課題
    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對於家庭教育,沒有熱情不行,僅靠熱情也不行,家庭教育有規 律,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摸著石頭過河,更不能搞假大空、高大全。今天上午我們邀請七位在家庭教育方面學有造詣的專家進行論壇發言!就是要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分析、加以引導,每位專家的發言時間請不超過15分鐘!
  • 營造教育新生態 重塑中國家庭教育的世界話語權
    在李儒奇看來,在世界歷史長河當中,中國是家庭結構最穩定、家庭教育典籍最豐富、家庭教育理論最深入、家庭教育成功案例最多、家風家訓家譜傳承最悠久綿延的國家。中國更曾累計長達千年領先世界,並且僅用不到200年時間就重回世界強國之列。世界家庭教育之話語權,本在我中華。
  • 他是二戰時最牛間諜,把德國人騙得團團轉,卻差點兒栽在妻子手裡
    他提供給德國人的假情報幫助盟軍在諾曼第成功登陸,為此獲得了來自德國和英國的雙重獎勵。不過,雖然他讓德國人對他深信不疑,卻因為沒有搞定妻子,差點被她暴露。想做間諜胡安·普約爾·加西亞出生於巴塞隆納,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時,二十多歲的他正經營著一家養雞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