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築起生態屏障

2020-12-24 騰訊網

塞罕壩是一部傳奇。到過塞罕壩林場的人,都會被望不到邊際的綠色震撼,聽過塞罕壩故事的人,都會被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

塞罕壩的綠色,真的來之不易。今天滿眼的蔥蘢,源自愚公移山般的堅忍不拔。曾經的塞罕壩,人跡罕至、黃沙漫漫。自1962年369名創業者來到這裡以後,半個多世紀時間裡,幾代塞罕壩人躬耕不息、造林不止,硬是將茫茫沙地變成了莽莽綠洲。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高達80%的森林覆蓋率,這就是塞罕壩人交出的綠色答卷,這就是塞罕壩為京津地區構築起的生態屏障。這樣的功績,註定被載入史冊!這樣的功績,必然被刻上豐碑!

相關焦點

  • 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塞罕壩此時已是"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草木不見,黃沙瀰漫,風起沙湧,肆虐地撲向一百多公裡外的北京城。建國初期,塞罕壩一帶已經徹底荒漠化。這片昔日有「千裡松林」之稱的美麗高嶺,已蕩然無存,著實成了看不到盡頭的一片荒原。寓言:從一棵樹看見了一片森林從一棵樹看見一片森林,這不是寓言,而是塞罕壩人書寫的傳奇。
  • 產業帶與居民區生態相融功能互補 鎮海生態紅線築起綠色屏障
    寧波鎮海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的九龍湖。鎮海區委報導組供圖編者按:今年7月,我省出臺《關於全面落實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實施意見》,要求到今年年底前,全省劃定並完善生態保護紅線。近日,記者來到我省首條生態保護紅線所在地寧波,解剖鎮海區從石化重鎮向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蝶變之路,看生態紅線如何為區域綠色發展築起綠色屏障。
  • 湖南發布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方案 共築南嶺生態安全屏障
    原標題:湖南發布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方案 共築南嶺生態安全屏障,保護一山一江生態格局方案對構建便捷高效對接通道、推進現代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區域旅遊休閒康養聯動、深化公共服務對接合作、共同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平臺引領對接、共築南嶺生態安全屏障等八個重點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湖南作為粵港澳鄰近省份,為共築南嶺生態安全屏障,明確要求共同保護「一山一江」生態格局。
  • 王東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弘揚塞罕壩精神努力建設生態...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防貧工作,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坐落在青山環抱間的承德市隆化縣拾莓有稻草莓產業園,通過發展草莓種植、休閒採摘、萬壽菊深加工等產業,帶動周邊500戶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塞罕壩被一行人築造成魅力風景線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危害,國家指定由林業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內高原荒漠塞罕壩上建立機械林場,抵禦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塞罕壩是一片荒漠,寸草不生,只有一棵兩百年的老樹頑強地活著,正因為這樣覺得塞罕壩可以種樹。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加強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周邊生態保護
    本報訊(記者王成果)12月29日,省長許勤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關於加強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周邊區域生態保護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
  • 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
    大家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以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為榜樣,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三代塞罕壩人的接續奮鬥充分證明,只要以堅定的恆心和毅力加快推進生態修復,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一定能夠實現生態環境根本性改善。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距離。搞生態文明建設,特別需要塞罕壩人那種勇於擔當的精神,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硬的舉措,早日把京津冀建成更加耀眼的綠色明珠。」
  • 依法治山築起綠色生態屏障
    總面積812平方公裡的北山,包括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等著名景區和獼猴自然保護區,有金錢豹等853種野生動物、紅豆杉等1555種野生植物,以及當陽峪遺址、青天河摩崖石刻、朱載堉墓等文物保護單位,富含石灰石、耐火黏土等數十種礦產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較為豐富,是焦作市重要的生態屏障。
  •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啟示錄
    她叫塞罕壩。  在中國森林分布圖上,相對於全國2億多公頃的森林面積,這112萬畝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布圖上,地處風沙前緣的這一彎綠色,卻顯得彌足珍貴。  她,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是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三代人,55年。
  • 國家林業局關於開展向河北省塞罕壩
    55年來,在極端困難的立地條件下,塞罕壩機械林場艱苦創業、接力傳承,成功將一棵樹的莽莽荒漠變成了百萬畝人工綠海。有林地面積由建場之初的2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12萬畝,蓄積量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2%增加到80%,為京津地區築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 塞罕壩機械林場生態文明建設啟示錄
    原標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塞罕壩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奇蹟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綠色,塞罕壩無處不在的生態自覺更加可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裡成為一種行為準則,一種價值理念,一種生態文化。
  •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從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達到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以現有的林木蓄積量,塞罕壩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栽種的樹木按一米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過去55年裡,塞罕壩,成為中國北方的生態「奇蹟嶺」,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
  • 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天津布局
    近段時間,天津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區內,迎來了好幾撥兒參觀者,有各級黨政幹部,有企業家,也有普通市民。從喧囂的城區出發,開車走不多遠即到達綠色生態屏障津南區辛莊灣、鹹水沽灣片區,豁然間大綠、大美,一片城市綠洲凸現眼前。「小荷已露尖尖角」的生態屏障,讓人驚豔、振奮。
  • 學習宣傳河北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座談會發言摘登
    會議主題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塞罕壩林場建設和塞罕壩精神的重要指示,以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典型為範例,梳理總結塞罕壩林場建設成就和成功經驗的典型價值、示範意義,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導激勵全社會共建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 「童眼觀生態」少數民族大學生走進塞罕壩
    本報訊 記者馬雨晶 通訊員周文琦報導 7月27日-28日,「童眼觀生態」全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美麗中國生態行」體驗活動,走進河北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來自全國12個少數民族、16所高校的43名大學生通過傾聽塞罕壩故事、體驗林場生活,學習傳承塞罕壩精神。
  • 根據塞罕壩造林先進事跡改編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即將開機拍攝
    55年來,塞罕壩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史,是承德多年來矢志不渝保護建設生態,推動綠色崛起的一個成功縮影;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重要指示精神,建設京津冀生態屏障的生動實踐;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一面鮮活旗幟。
  •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
    它不僅造就了中國高寒沙地生態建設的奇蹟,也詮釋了習總書記的那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塞罕壩究竟遭遇了怎樣的曲折命運,它又是如何被修復的呢? 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公路蜿蜒攀高,兩旁是望不到頭的茂密樹林,樟子松、油松、落葉松、雲杉等,映襯著藍天。有的地段是大片的白樺林,植被清香撲鼻。
  • 新華社評論員: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今天的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鬱鬱蔥蔥的林海,成為職工改善生活、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塞罕壩林場建設實踐,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的生動體現。弘揚塞罕壩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 綠色奇蹟|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啟示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提供了人工生態修復的成功樣本,也加速了河北為京津構築生態屏障的進程。共同參與建設國家三北防護林、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啟動太行山綠化攻堅行動、打造北京冬奧會綠化「京北綠海」……燕趙大地上的綠化戰役一輪接一輪,人工綠浪一波接一波,不斷續寫著新的綠色傳奇。
  • 築起金城綠色屏障?蘭州南北兩山綠化調查
    築起金城綠色屏障——蘭州南北兩山綠化調查蘭州九州臺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兩山夾一河」,這是人們對蘭州地貌的初步認識。位於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猶如一條巨龍,圍繞蘭州城區東西蜿蜒伸展,與北面的白塔山形成相對之勢。奔騰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蘭州市獨特的地理優勢。